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合、整合再发展

2019-09-10 07:22徐波
天津教育·中 2019年3期
关键词:工具师生关系融合

徐波

当今世界知识的增长速度已是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片面性和线性结构已经显示出它的一些弊端,学生对知识理解无法做到全面和立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融合性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各学科教学中并进行整合梳理,整合梳理的“沉淀”必然促进教育的发展。融合实则是“两个过程”,即“去旧”“出新”;整合是一个梳理反思而形成“沉淀”的“八种”方式,从而促进教育教学“两大层面”的发展。融合是前提,整合是核心,发展是必然。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融合、整合再发展,主要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条理、丰富,更具有新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从而促使教学活起来。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学校教室内的班班通在教学中的使用、校园无线网络的覆盖及应用、学生计算机教室里微机课程的开设、学校网络图书馆的使用、创客空间的创建运行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信息技术的魅力在于它的传递性、时效性、共享性、可处理性,这些优越的特性促成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融合是过程,整合是梳理,融合之后整合梳理反思出的“沉淀”,促进了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新的教育模式的出现。怎样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整合并且促进教育的发展,成为一个新时代崭新的教育课题。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融合、整合再发展是一个首尾呼应的系统工程,从信息技术的优越特点来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实则是一个去旧、出新的过程,即“两个过程”;在融合的“两个过程”后,整合反思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沉淀”,即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演示工具的方式、信息技术作为师生交流工具的方式、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因人而异辅助工具的方式、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的方式、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评价工具的方式、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可处理性工具的方式、信息技术作为快速传递共享的方式、信息技术作为师生关系促进工具的方式,即“八种方式”。

一、信息技術与课程融合的“两个过程”

一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融合性对原有教育教学层面各个矛盾的分解、化解,表现为一个“去旧”的过程。信息技术改变了“黑板+粉笔”陈旧的传统教学环境;信息技术改变了“一年备课十年用”陈旧的教师教学风格;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为中心”守旧的教学角色模式。

二是在“去旧”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优越特性,生成出新体系,表现为“出新”的过程。使信息技术辅助、服务于教学,以计算机为核心拓展创设出崭新的教学环境,并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以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保证各学科教学的顺利进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自主性,真正意义上做到“教师为辅,学生为主”,促进教学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融合后整合梳理反思沉淀出的“八种方式”

(一)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演示工具的方式

现代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先进、性能优越、运转良好,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软件简易方便、更新速度快、功能全面、资源丰富,能应用到各类学科的教育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体现得更为有效,教学课件的生动形象使课堂趣味性更强、实物投影节约了教学时间及课堂耗材……这些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新的教育功能。

(二)信息技术作为师生交流工具的方式

信息技术最大的特性在其快速地传递性和共享性,一些即时软件的功能大大地改变了教育教学的空间限制,学生在不同的地点都能够接收到教师发来的学习信息,一些网络平台更是提供了教师与学生的网络在线学习与交流。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交流工具,使教育教学不仅体现了学校中,而且应用到了学校以外社会上各个方面。

(三)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因人而异辅导工具的方式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信息技术衍生出各种学生评价机制,并提供各种学习补牢软件,教师可根据补牢软件所提供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测试及个别辅导,让学生能够在练习及测试中快速成长,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的方式

校园网络与互联网的接入,促成了资源丰富的学科资源库,为各类学科教师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快速查找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网络学习,并扩充自己的教学知识量。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能接收到更多新的学习信息,开阔学习思路,发展学习思维方式。

(五)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评价工具的方式

信息技术提供学生测试和学习反馈的各种信息,使教师快速掌握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做到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阶段学习中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

(六)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可处理工具的方式

信息是可以被加工处理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演示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展示都可以被信息技术加工处理。教学课堂上的复杂图形在课件中可以简单明了地呈现出它的变化过程,学生的作业练习可以通过手机与触屏的互联快速展示给每一位学生。这些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可以让教师更方便地展开教学,也能够使学生更直接明了地接触学习。

(七)信息技术作为快速传递共享工具的方式

信息的传递共享不仅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速率,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为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奠定基础。教学信息的共享来自教学信息的快速传递,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得以改善,学生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促成了师生交流的新氛围。

(八)信息技术作为师生关系促进工具的方式

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提条件,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迅速展开教学,信息技术弥补了师生关系的空间限制。在网络环境下的班级空间中,教师可以更深入切实地关注学生,学生也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教师,从而解决师生关系以学校为中心的现象。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融合、整合再发展要体现在“两大层面”

(一)外在层面的发展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给教育教学带来了革新。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更多体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演示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展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必然将呈现新的发展,即智能化的发展,智能化的发展将真正提升教师的个别化教学和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

(二)内在层面的发展

1.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发展。不同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不同,但其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可以借助各种多媒体阅读软件。写作可以借助于键盘、鼠标、输入法等多媒体辅助完成,即从线性构思到超文本结构构思的发展过程。数学中的画图演示,不再需要教具完成,利用相应的辅助软件可以轻松处理,简单直接,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都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质的提升。

2.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机融合改变了学生局限于只学习课本知识、只做书本题目的现状。网络环境下的学科知识更加丰富,学习的方式方法更加简单多样,更能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创新思维。各种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体会到更多学习乐趣,学习到更多各学科知识,尽情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3.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在本质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书育人,信息技术涉及教育的内在各个角落,犹如一潭活水,让教育活起来。教育不再是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真正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是一名辅导者,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育因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而新,各学科因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而实,教育的发展而无限。

总之,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存在于教育中的意义非凡,它应用于教学、辅助教学、支撑教学。信息技术融合到各学科教学中并进行整合梳理,整合梳理的“沉淀”必然促进教育的发展。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工具师生关系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刚柔并济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破次元
融椅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