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玲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在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个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政府不仅要主动发声,还要把握黄金时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与民众沟通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建设服务型政府”多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新闻发布和政务信息公开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互联网为平台组织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已常态化、制度化。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3.94亿,占整体网民的47.5%。2018年,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发展,各级政府建设全国统一、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同时,各地相继开展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纳入县广播电视台、县党报、县属网站等媒体,发布全县政务信息。[1]
融合发展是媒体发展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美国亨利·詹金斯在其所著《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中指出,融合不是技术逻辑转变过程,而是受众行为的一项特征,受众经历融合并促进融合。媒介融合既是自上而下公司推动过程,也是自下而上消费者推动过程。融合不是简单部门合并,也不是“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只是嵌入其中的交付技术(内容、受众和它的社会地位)发生改变。詹金斯认为,融合不仅是媒介公司之间策略性重组,也是大众参与媒介生产与创造的过程。受众是参与者也是创造者,他们依据自己对事物喜好做出评价或主动拼凑出属于自身的蓝图,在参与中得到满足,也为媒介生产者提供广阔资源。[2]
但与此同时,各级政府政务信息发布仍存在表述不通俗、形式单一、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影响了用户阅读体验和公众满意度。各地除了建融媒体中心外,还探索针对新受众的政务报道思路。
因此,从政务信息到政务新闻,需要媒体搭建便于公众阅读理解的“桥梁”,立足中国立场,发出官方声音,组织权威解读,回应社会热点,通过将政务信息“瘦身”“二次加工”,将枯燥、专业的政务信息变成好看、可感、易传播的新闻,通过多平台精准推送给不同受众,拉近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一、“碎片化阅读时代”需要“干货体”政务新闻
“碎片化”一词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后现代主义相关研究中,主要指完整事物被破碎成零散部分,后来应用在传播学领域,成大众传播语境重要概念。
信息“碎片化”指媒介提供的信息零碎,不求完整,只突出某一个或某几个要点,注重时效优先。新闻“碎片化”是信息“碎片化”的体现,指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 ) “5W”要素,而是将新闻事实切片,选取新闻价值最大的事实重点呈现,弱化过程,突出结果。[3]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时间碎片化特征带来阅读方式碎片化,媒介和网络技术发展推动“碎片化阅读”时代到来。新闻“碎片化”模式迎合“碎片化”阅读时代受众阅读需求。
“碎片化阅读”指受众利用碎片时间,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阅读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碎片化内容,了解多元信息,并转发、评论、分享,实现快速阅读消遣。“碎片化阅读”因媒介环境变化而发展,因读者阅读需求而兴盛,在发展变化中以时间碎片化、内容碎片化、形式碎片化和逻辑碎片化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流行的阅读方式。[4]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网民规模8.29亿,其中,手机网民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比例达98.6%。[5]这充分说明,在移动终端普及的今天,移动网络已成民众主要上网方式,民众生活全面受移动互联网影响,其中最显著影响之一就是“碎片化阅读”对民众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形式和阅读逻辑的改变。“碎片化阅读”是阅读发展史上阅读方式的重大变革。
伴随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新闻生产方式,将为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创造更多形态和可能性。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也亟待进行从理念、内容、形式到传播方式全面升级。
“碎片化阅读”时代,受众已接受信息“碎片化”呈现形式,信息生产者在内容制作上应采取多种举措适应“碎片化阅读”。当下,信息生产者为迎合读者碎片化阅读需求,在主观上改变新闻制作和呈现形式,将长文信息拆分成短信息,直接体现新闻客体要素及结果,弱化过程,边缘化新闻事实主体。有些微信公号文章还标出文章字数和阅读时间,让人们获取碎片化信息同时,获得更好阅读体验。
读者习惯了短信息阅读,对繁文冗长的信息表现出“没耐心”。而以通知、公告、意见等形式出现的政务信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表达专业,篇幅过长,习惯于数字化阅读的读者会出现阅读倦怠,不利政务信息传播。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80.8%,超半数成年国民倾向数字化阅读方式。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接触手机时间最长,为84.87分钟,他们上网61.6%网民为“阅读新闻”,62.3%为“网上聊天、交友”,50%为“看视频”。[6]这表明,移动互联时代随着媒介技术发展,人们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均移动化、数字化,国民网上活动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
“碎片化阅读”对信息生产带来挑战,相比而言,休闲、娱乐内容生产容易些,也更易受读者喜欢。由腾讯企鹅智库发布的《2019中国网民新闻消费偏好报告》显示,网民对新闻资讯偏好排名前四位的是: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生活资讯、健康新闻。[7]政务新闻属于“硬新闻”,虽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但不是民众在零碎时间最喜欢看的新闻。如何让政务新闻适应“碎片化阅读”氛围,通过生动易懂的表达方式实现“软”传播,成为受众新闻消费偏好排名靠前的新闻,这是信息生产者要考虑的问题。信息生产者要变革政务信息内容与形式,主动对其“瘦身”,以适应“碎片化阅读”习惯。那么,“干货体”政务新闻便是最好选择。
二、“干货体”政务新闻是怎样“炼”成的?
本文探讨的政务信息主要指党、政、军等发布的重大政策、领导重要讲话、重要通知公告及发布会上的海量信息。“干货体”政务新闻指媒体编辑提取政务信息中重要的、与民生相关的“干货”,高度概括,提炼精华,以便民众理解、分发和有效传播。
怎样制作“干货体”政务新闻?本文从六个方面探讨。
(一)仔细筛选,提炼新闻价值要素
新闻价值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及引起大众共同兴趣的素质,是新闻本身存在的客观理由,也是受众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新闻界公认的新闻价值六要素为真实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认为,新闻价值应是新闻满足受众和社会需要的若干因素总和,要有用、准确、真实、独立、公正,要有实践标准和交换价值。
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并被传播,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方式与公众利益相关联,并能否满足人们对事物好奇、趣味等心理需求。
以上所述是传统媒体环境下强调的新闻价值,但在新媒体、融媒体环境下,随着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和传播平台多元发展,新闻价值判断取向也发生变化。新闻传播者的新闻价值判断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在被强化,多元化、互动性、贴近性、实用性、持续性、纵深化、社交性等新要素正影响新闻价值判断标准。 [8]
“碎片化阅读”状态下,受众更愿意看简短而对其有用的政务信息。信息生产者在提取政务信息新闻价值要素时,要考虑互动、趣味、参与等新的新闻价值衡量标准,看其是否包含新信息,趣味性如何,价值多大,什么群体看,该事实与政府要解决的问题和国家的发展有何关系等因素。加工后的政务信息要让受众从中了解国家政令、法令、规范,获知国家间、社会中的冲突及消除冲突途径,了解客观事实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趋势、新知识,认识到切身利益所在,感受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从中吸取经验。
(二)选择适应“碎片化阅读”的叙事结构
新闻叙事结构有倒金字塔叙事、金字塔叙事、循环叙事、悬念叙事等。
倒金字塔叙事结构是按事实重要性递减顺序告知受众新近发生什么,重要信息前置,突出精华及结果,虽篇幅短小却容纳很多重要事实,受众可在最短时间内预知全部新闻事实,这种叙事结构符合受众高效获知信息的需求和阅读心理。
金字塔叙事结构是在导语后按时间顺序安排信息,重要事情放后边,保留事件原始面貌。循环式叙事结构围绕事件或消息来源展开叙述,适合人物报道,围绕人物命运变化,按时间顺序展开。悬念式叙事结构在开头设置悬念,随着报道深入在文内揭谜底。
在传统报业时代经典叙事结构是倒金字塔,但随着新媒体普及,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发展,受众意见、社会舆论多元化,改变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阅读习惯,新闻叙事方式和结构也正被改变。
传统新闻叙事过程以第三人称、中立者、旁观者等客观角度报道,展现包括人物、地点、时间、过程等新闻素材,客观勾勒完整新闻事实。叙事者不介入、不参与新闻发展进程,不发表见解,代表媒体立场。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新闻叙事以第一人称、亲历者角度报道并加入叙事者观点,保留时间、地点、人物等客体要素,但精简或省略过程,用少量新闻要点突出结果,弱化过程,展现切片事实或观点,突出新闻即时性、服务性,互动性,个性化、生活化强,代表个人观点和情感表达。[9]
显然,新媒体新闻叙事形式适合“干货体”政务新闻叙事表达,突出结果,弱化过程,增强互动,让受众参与,适应受众阅读习惯。
(三)软化处理非关键信息
通知、公告、重大政策中的空话、虚话、套话以及表述背景、目的、意义等非关键性信息可删除,不可删除的利用新媒体传播的超文本、多媒体等特征,以受众乐见的图表、动画等形式软化处理。对于主干信息按新闻叙事结构“二次加工”,选取有价值的新闻要素,从与民众相关的小切口引入,保留原始素材中的最新信息、重大政策,与民生相关信息、重大热点事件回应信息、政府为解决某些问题的举措及下一步将出台的措施等。
(四)精编导语
导语好读者愿意阅读。导语要精炼,提取最重要、有用、有趣的信息。“干货体”政务新闻导语可用一句话展现新近发布的重大信息,也可提纲挈领地提出具体政策,导语中的新闻点与标题中新闻点要吻合。比如:2018年5月16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如果选降低物流成本举措的点,可这样提炼导语: “5月16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會提提出,今年底前实现货车年审、年检和尾气排放检验‘三检合一’”。此稿在中国网·中国发布头条号上发布后,浏览量53万,引发货车司机群体好评。
导语还可直接发布重大政策。比如:2018年12月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针对科技人员持股的点,可以这样组织导语:“今后,转制院所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可以持股了。”
(五)以受众为导向, 精心制作标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干货体”政务新闻制作要以受众阅读需求为导向,组织新闻内容表达。
笔者分析中国网·中国发布头条号受众发现,该号受众以18岁到40岁男性为主,以广东、山东、江苏、内蒙古、河南等省份居多,喜欢看反腐败、法治、军事、退役军人等方面信息,他们关注人民检察院、贪污罪、受贿罪、疫苗、养老、退役军人、医疗、考研、高考、教育等关键词。
“干货体”政务新闻制作要围绕受众需求对信息精加工,制作好标题,组织好文章开头和结尾,雕琢好正文,布局好关键词,确保文章短小精悍。
标题是新闻眼,决定着文章阅读量。制作标题要了解平台属性和受众群体特色、年龄段、地域分布等,有针对性制作标题。标题要“踩”关键词,列出群体、地域等标签信息。有些分发渠道按关键词推荐分发稿件。比如今日头条平台智能推荐机制中,标题如“踩”热门关键词,可获更多推荐阅读。
制作标题要选最新政策、最吸引人、最与群体标签相关的点,反腐类信息要提取大人物的小细节,制造悬殊,比如“某干部长期占用下属单位车辆供家人使用”等细节更受关注。
另外,标题设置要有对比,有悬念,善用设问,多用数字,植入情绪词,设置能引起用户共鸣的读者感兴趣的词,还可巧用标点符号代替空格,制造视觉冲击。标题不能用窄众词汇、专业性强词汇和有阅读门槛的词汇。
有的标题还需多种技巧组合使用,例如:
1.评价前置+颠覆性看点+暗含悬念。比如,“别再用了!这两种药存在心脏毒性不良反应已被国家叫停”
2.结果+标点+原因。比如,“广电总局叫停椰树椰汁广告!称追求感官刺激,宣扬低俗误导未成年”
3.设问式+揭秘式的悬念。比如,“这名贪官为何被抓?中纪委通告里一语点破!”
4.原因+地域+悬念+结果。比如,“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广东、贵州这两名干部被查”
5.地域+热门关键词+官员级别+标点+细节。比如,“广东“70后”厅官被查,1个月前曾被巡视”
(六)仔细检查,精雕细琢内容
制作完标题后,还要通读信息,删减错字、别字、生僻词汇、专业词汇和晦涩难懂的表达,注意句子、段落间内在联系是否符合逻辑,修改不当表达。有些平台对新闻推荐依据阅读量、完读率、关键词等因素。因此,要确保保留内容是重要的“干货”,布局好涵盖指向受众群体的关键词,确保文章足够短(一般500字到800字以内),信息量足够大,足够通俗易懂。最后,通读标题、标点和全文,查验,防止出现错字、病句、逻辑不的表达和导向错误段落,确保内容准确无误。
三、结语
媒体融合和“碎片化阅读”时代,媒体应借鉴新媒体内容制作和呈现形式方面的创新,在政务信息和政务新闻之间搭建“桥梁”,制作“干货体”政务新闻,改变政务新闻的传播。“干货体”政务新闻制作有规律和技巧可循,通读政务信息,提炼适合融合文化的新闻价值要素,确定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新闻叙事结构,对非关键性信息删除理或软化处理,同时要考虑受众阅读需求,精心制作标题、导语,精雕细琢内容。但如何让受众喜欢看这类新闻,还需信息制作者多思考。笔者认为,要让“干货体”政务新闻有可读性,首先要按新时代新闻价值要素选新闻信息源,精选国家将出台的重大政策,与民众相关的热点信息,精炼内容,精编标题,多选关键词,多用技巧,同时还要多渠道分发与推广。
参考文献:
[1][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86.htm,2019-02-28.
[2] 王蕾.亨利·詹金斯文化融合理论分析[J]. 东南传播,2012,9(97):11-13.
[3][4] 刘丹.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閱读研究[D]. 沈阳: 辽宁大学学报,2016.
[6]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2019-04.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86.htm
[7]腾讯企鹅智库.2019中国网民新闻消费偏好报告[EB/OL].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ELCF7EB0517RVPN.html.2019-04.
[8]许璐.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价值取向变化与延伸 [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4):124-126.
[9] 钱彤,王瑞斌.传统媒体新闻叙事方式的变革[J]. 新闻与写作,2016(6)13-15.
(作者系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