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之于“树人”

2019-09-10 08:13都美凝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救赎树人审美

摘  要:人在本性上是審美的生命体,对美的亲近与探知充满了人的一生,美学之于“树人”,具有无用之用。从本质上来看,美学是追求美的情感的学问,是心灵的救赎之学,它立足于艺术的体验性,用哲学之剑解艺术之谜,使得人类在审美的享受中获得心灵的超越性自由。从教育的功用目的上来看,美学是智慧的启迪之学,它将审美体验上升为人生智慧,求得哲学之真和宗教之善,能够创造健全而强大的个体生命。从人生的层面上来看,美学能够丰富人类内心的旨趣,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促使人生审美化,进而实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关键词:美学;审美;救赎

作者简介:都美凝(2004.2-),辽宁大连人,大连市第十六中学在读。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2

早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就流传着金苹果的故事,当帕里斯王子裁判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以及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特的美貌时,他拒绝了前两者许诺的权力、财富、荣誉等诱惑,忠实于心中的爱与美,最终选择了后者。帕里斯的审美选择显现了希腊人的价值观,在他们心中,美是高于一切的,超越了一切世俗的欲求与价值。可以说,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人在本性上是审美的生命体,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还是牙牙学语的顽童,都有一颗执拗的爱美之心。因而,美充满了人的一生,包围着人的周身,我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几乎都与美有关,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都曾试图揭开美的神秘面纱,探知其为何如此令人心醉神迷,不断叩问美的真相,却结下了一个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于是,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就有了一门专门研究“美”的学科,它就是美学。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学往往有着这样的误读,以为美学是实用之学,可以用来装饰自己扮靓,或依凭其学会欣赏艺术,甚至有人把美学混同于美术或美容。抱着这种实用目的的人兴致勃勃地去听美学课,或读美学书籍,最终当然失望而归。

那么,什么是美学,学习它的意义何在呢?从本质上来看,美学是追求美的情感的学问,是心灵的救赎之学。美学对于人的培养与塑造看似无用,实则具有大用。这种“无用之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美学能够提升人的心灵境界,使人在超越性的体验中获得巨大的心灵自由,进而回归心灵的澄明之境;其次,美学能够启迪人生智慧,使人在艺术之美、哲学之真与宗教之善的不断追问中,学会洞察与判断,学会权衡与折中,学会掌控与抉择;第三,美学能够丰富人的内心旨趣,使人自觉地按照美感产生的规律创造美、追求美、欣赏美,进而促使人生审美化。

一、美学是心灵的救赎之学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把人的心灵结构一分为三:知、情、意。“知”主要指理智,“情”主要指情感,“意”主要指意志。即是说,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理智、情感、意志,面对一件事物,都会发生理智、情感和意志的反应。有关理智的反应是“是不是”的问题,有关情感的反应是“好不好”的问题,有关意志的反应是“对不对”的问题。与此相应,就有了研究这知、情、意的学问和学科。研究“知”的叫逻辑学(即后来以辩证法为核心的哲学),研究“情”的叫美学,研究“意”的叫伦理学。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在学科归属上,逻辑学、美学、伦理学都属于哲学,构成了哲学的三大分支;第二,哲学是研究人的,或者说是以人为核心的,都是所谓“人学”。第三,美学与一般哲学有不解之缘,又与一般哲学有明显的不同,即它不是思辨之学(逻辑学),也不是行为之学(伦理学),而是情感之学,美学是追求美的情感的学问。那么,什么是美的情感呢?从本质上来看,美的情感就是心灵的自由。正如《社会契约论》开篇的那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道德的捆绑、权力的威压、法律的束缚以及刻板的规范等等,交织成一个个密不透风的罗网,无时无刻不束缚着人类的肉体与心灵。为了挣脱这无往不在的生之罗网,卢梭一生披荆斩棘,与世为敌。作为主体性的人,总是有着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寻求人生的自由。那么,如何在寻求人生的自由呢?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要超越充满物质功利性的世俗人生,有三种自由的人生境界:哲学的境界、宗教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哲学是爱智者的思想逍遥游,促使人在永久的热爱与不懈的追问中发现人生的奥义;宗教是由虔诚的信仰造就的忘我的境界,在缥渺的彼岸世界里体味精神的自由与快乐;审美是想象者的情感游戏,在美的体验与感知中逃离存在的琐碎与平庸。

美学立足于审美的体验性,用哲学之剑解艺术之谜,它所具有的超越性能够把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琐屑机械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在现实的层面上把人生提高,在审美的享受中获得心灵的自由。所以,人类即使在人生最为惨淡之际,也会有审美活动的参与。陶渊明在备受迫害的险恶环境下,也能具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逸心境;王昌龄在寒风刺骨的大漠守边时,也能唱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李白在壮志难酬、人生落魄之际,也能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可以说,审美是一种救赎,是人生的节日,它能够使人褪去层层功利的禁锢和心灵的束缚,摆脱存在的无形羁绊,还原到情感与心灵的自由状态,回归到人本真存在的澄明之境,进而提升人的心灵境界。

二、美学是智慧的启迪之学

除了提升心灵境界,学习美学的意义还在于启迪智慧。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传授,智慧不能转让。正如同于电脑与人心的区别。人可以随意拷贝电脑里的程序,但却不能随意获取人心中的智慧。智慧属于个人,不能转让,但却可以启迪。启迪的方法,就是把智慧展现出来。这就牵涉到教育的目的。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们也视知识为珍宝,将其看作是对未来前程有用的东西,而对那些看起来没什么用的课程,则弃之如履。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决不等同于知识的传授。有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那就是方法的传授,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还有比传授方法更重要的,即启迪智慧。智慧是一种洞察和判断,是一种权衡和折中,是一种掌控和抉择,亦是一种胸怀和气量。有了智慧,才有了改变的勇气,才有了行动的方向,才有了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掌控。相反,只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头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本记载着知识的书。所以,方法比知识重要,智慧又比方法更重要。英语单词记得再多,数学公式背得再流利,也无助于提升我们的人生智慧。

古往今來的美学经典之作是启迪智慧的一剂良药,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的《美学》,以及庄子的《南华经》,刘勰的《文心雕龙》,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等等。这些古今中外美学大师们的经典著作,是各个时代人类思维的最高结晶。亲近这些著作,熟读玩味,反复咀嚼,可以吸收这些最高智慧,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智慧,进而在思维的层面上提升自己。

美学用哲学之剑解艺术之谜,将审美体验上升为人生智慧,能够使我们成为既有智慧又有体验的人,这就叫“看似无用,必有大用”。通过美,可以求得哲学之真、宗教之善,由此创造健全而强大的个体生命。这就是学习美学的一大目的,也是美学不可替代的功能。

三、美学是人生的美化之学

除了启迪智慧之外,学习美学的意义还在于,它能美化人生,丰富我们内心的旨趣,能够使我们自觉地按照美感产生的规律创造美、追求美、欣赏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提升我们的精神世界,促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去过一种有趣味的生活。

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技术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人们日益耽于拜金和享乐,日益切近形而下的物质满足,而疏离形而上的精神生活。人活得越来越平庸,越来越粗鄙,越来越世俗。事实上,作为一个完整的人,除了具有物质的欲求之外,还应有超越动物性存在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能够把人从实用中提升出来,从个人物质生活的实践中提升出来,通过审美的体验或纯理论的思考,达至精神超越的满足。如果丧失了这种精神生活,丧失了精神超越的兴趣,人就与动物无异,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了。学习美学,无疑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层次,使人丰富起来,启迪和引导我们如何去体悟和演绎审美的人生,过一种更多彩而富有情趣的生活,超脱世俗的平庸和鄙陋,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相比看来,古人的生活是一种更趋审美化的人生,什么折柳送别,拈花而笑;什么登高远眺,目送苍穹;什么饮酒泛舟,赏菊优游,而今都成了奢侈。

可以说,对美的亲近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即使是四大皆空的佛家也醉心于山水审美,追求“看山看水实畅神”(《传灯录》)这样富有美感的浪漫情怀,追求高级的精神享受。致力于礼治天下的孔子,也把“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审美活动视为个人的巅峰境界。孔子更为重视的,不是谋求社会职位与功名,而是强调内心的滋养与完善,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所以,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把修身及修心放到了首位。

四、结语

现代人没有时间和空间来关注自己的内心,每天拖着疲惫的心灵上班,带着深刻的焦虑下班,人们的心已经失去了它本真的状态——自然、真纯、快乐、充盈,变成了一颗走了样的心,或与世沉浮,或作茧自缚,或为钱所累,或沉迷肉欲……如何创造心灵的幸福和快乐?不妨在审美中给干涸的心田施加营养,让它重获自然,快乐地成长。而在当下,美育依然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美育的影响和熏陶下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如何在润物细无声中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之材,已成为突出的时代性课题。审美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之一,正如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中所言:“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这段表述明确地说明了美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功用与价值,以及美育以美育人的内在本质。美育,能够在潜移默化间为我们开启思想的大门、心灵的窗户与精神的天地。当然,在具体操作上,如何以美来濡染学生的心灵,健全学生的个体生命,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这,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

[2]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9月。

猜你喜欢
救赎树人审美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烈日灼心》:一念之差,救赎一生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