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韩少功的短篇小说《蛮师傅》用粗狂且带有浓郁乡野气息的笔墨,通过视角的变异与,为我们塑造出一群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且鲜活生动如在目前的乡野“蛮师傅”形象。本文试从叙事学视角,剖析韩少功小说《蛮师傅》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韩少功;叙事学;聚焦;创作特色
作者简介:史欣博(1991-),男,汉族,陕西铜川人,文学硕士,现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艺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01
一、视角的变异带来的丰富内涵
《蛮师傅》是叙述者“我”叙述出来的,但是“我”这个叙述者已经超出了一般第一人称内聚焦视角的局限,实际上是第三人称外聚焦视角。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完成了一次视角的变异。在文中开篇之时,镜头是跟随“我”的目光捕捉的,从“莫求带着村干部”来“我家”到邀我“到山上走走”再到看到“一截新泥翻滚的路胚子”,这里都是内聚焦的忠实呈现。而接着,作者突然插入了“他们不久前闯下大祸”的描写。“一台推土机一步踩空,几个筋斗翻下山去……司机不但没死,而且毛发未损,从砸瘪了的驾驶室钻出来,拍泥打灰,还是大活人一个”作者是站在非聚焦视角下讲述的我们知道视角变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信息,一是减少信息。当然,在这里是起到了增加信息的作用,叙述者突破了单一的聚焦方式进入了更广阔的视野,向读者提供了超过叙述者内聚焦位置所了解的信息,在这里增加信息或称为“扩叙”使得“蛮师傅”之“蛮”在读者面前暴露无遗,“开路这样的大工程,他们既无测量也无设计”就直接上马,这是决策者之“蛮”司机从已经“摔瘪”的驾驶室钻出来却若无其事,“拍泥打土”这是“司机”之蛮。而文章继续在外聚焦的视角下讲述,“翻车没翻出教训,倒翻出了更大的贼胆……耳朵鼻子一凑,又成了一台推土机,又要开工”这更从外聚焦的客观展现下显示了这群“蛮师傅”骨子里的不屈不馁的“蛮”劲。
视角的变异带来的“扩叙”也可以表现为按外聚焦视角处理的叙述中解释事件的真相。而这个“真相”表现为文中即是“他们虽然一直自称蛮电工,蛮木工……若去找设计院,连半张图纸都买不回,修什么屁路!”作者的这段插入才使读者恍然大悟,所谓“蛮师傅”并非真“蛮”而是无奈之“蛮”。读者的情感倾向也会随之转变,由开始对以“莫求”为代表的“蛮师傅”一味蛮干甚至出事故差点搭上人命的不满和不解到了解前因后果后反而对这群在困境中拼搏进击的“蛮汉”产生敬意并且产生感情上的理解。
二、蛮化的文本环境与蛮化的叙述语言
文学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文学语言超出日常语言,更有丰富的内涵。乔姆斯基的语言论认为,文学语言的深层结构比日常语言的深层结构丰富得多,文学以有限的组合制造出无限的意义与内涵。在文中,“莫求”在推土机坠崖之后说“人肯定是没有了,但有只手,有只脚,都要捡回来,到时候请万裁缝缝一下”这种颇有自然主义风格的描写方式,将血腥的事故场面简化幽默化的写法使读者震撼于蛮师傅对待生命的态度之“蛮”。而在叙述的推进中,读者愕然发现连文本中唯一的一个“当过主席的人”的叙述者,也成了蛮化环境中的蛮人,粗俗的口语俚语充斥叙述者的话语。“读书人并不万能,就算当了十个鸟主席,也没法设计出公路”。简直出自山野农夫之口。而后文中对于不幸被马蜂蜇了的“老贵”叙述者形容他的惨状是“在林子里像狗一样钻来窜去”。而对于修路方向的争论中,叙述者直接撕去高雅的现代文明的代表“主席”的身份文化标签,贴上了“荒山野岭”主席的封号。“你们硬要我唱戏,就不准往台上丢草鞋”。“好马不吃回头草,是团狗屎也要吃了它!”。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粗俗语言堂而皇之地被叙述者加入进了文学文本,浅层的显现意味是向读者展现此地从环境民风之“蛮”而作为文学语言,它的深层意味却是这种“蛮”的文化意味深沉且极具韧性的感召力与生命力,正因为这些山野农夫的“蛮”他们才击败了“设计院”昂贵的图纸,啃下这“半团狗屎”,天涧成通途。文学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内指性,看似蛮化的语言正和文明雅语对立,而这也可延伸为“设计院”与“蛮师傅”的对立,坐而论道与实干兴邦的对立。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蛮师傅》为读者描摹出一群看似拙笨粗野的乡土实干家的艺术形象,他们如堂吉诃德般对信念的执着,对事业的不屈,对理想的毅然反照了冠冕堂皇外表下虚言空谈者的虚弱与无力。正如朴实无华的农村土布和笔挺鲜亮的西装形成的强烈反差,当所谓的“文明”已被金钱所消解,那么“蛮”化实干也未尝不是当代堂吉诃德的另一条通途。
参考文献:
[1]南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乡村形象谱系[J].文艺研究, 2019(6).
[2]胡亞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方珊.形式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