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群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你从《包身工》里的“芦柴棒”、《药》里面的夏瑜、《记念刘和珍君》里的刘和珍、《沁园春·长沙》里描述的某位革命进步学生这四个人物之中,选择一个人物,想象他通过时空隧道穿越到今天的中国,在对当前社会生活尤其是青年人的学习生活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参加你所在学校2019年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活动并发表主题演讲,请你为他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演讲内容切合原文人物形象特征,符合当前社会实际和特定情境需要。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年武昌区高三语文元月调研考试)
[命题意图]
2019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五四运动100周年。这样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必定会被国家和社会各界密切关注,自然地,这样的时间节点也必然会被高考命题人高度关注。近些年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大力倡导高考命题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所以2019年武汉市元月调考的命题者命制了这个作文题目,适逢其会,正当其时,紧紧扣住了时代热点,坚持了立德树人的定位。命制本题可以引导当代青年学生认知一百年来中国的巨大变迁,学习“五四青年”不惧困难、奋斗牺牲的精神,理解并传承“五四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培养当代青年学生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作文材料之所以设置课本中的四个人物,不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更能积极引导教师、学生日常的教和学,引导师生重视和回归课本。具体落实通过考试“引导教学”的目的。总之,这个作文题蕴含了“新课标”学习任务群2和学习任务群9的主题:“当代文化参与”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命制本题,有助于当代青年学生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明确时代赋予青年的民族和社会责任。
[题目解读]
对高中生而言,材料中的四个人物并不陌生。但写作时要有材料意思,材料中“穿越到今天的中国”为我们的写作创设了一个“穿越”的表达情境,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天马行空地去写,写作时必须对四个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精神风貌、性格特点等课文内容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对当前社会生活尤其是青年人的学习生活有了一定了解”为我们的写作创设了一个时代情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必须紧扣当下的社会特点和青年人的学习生活。参加“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活动”则为我们设置了一个纪念情境,不管选哪一个人物,归根到底还是要以“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活动”为写作背景。这些情境和要求,紧扣社会现实和时代热点,符合新课标“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
立意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通过《包身工》里的“芦柴棒”,我们可以感受无产阶级的悲惨命运,从而挖掘出“珍惜幸福生活,为更加幸福的生活而奋斗”这个主旨;通过《药》里面的夏瑜,我们可以认识到那个时代群众的麻木和革命者的孤独,从而挖掘出“文化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让我们的事业不断前进”等主题;通过《记念刘和珍君》里的刘和珍,我们可以感受革命青年炽烈的爱国热情,从而提炼出“热爱祖国”等主题;通过《沁园春·长沙》里描述的某位革命进步学生,我们可以看出当年进步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博大胸襟——以天下为己任,从而明确青年人在当今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不管如何立意,我们都要将这些立意置于两个背景中,一是“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活动”,这个背景要求我们在写作时,将所立之意与“五四精神”结合起来。二是主题演讲,这个背景又要求我们在写作时注意两点:一个是演讲稿的格式,另一个是演讲稿的特点——针对性、逻辑性、鼓动性和表达的综合性。这一背景又将我们必修2所学的演说辞单元知识结合起来,仍然体现了“引导教学”的目标。
五四运动
从1919年初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处理战后的世界问题。中国政府代表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提出了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等正当要求。4月下旬,和会在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下,悍然决定把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交给日本。这个消息在中国人民,首先是在知识界和学生中激起了强烈的愤慨。5月4日,北京13所大专学校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集合,示威游行,主张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逮捕示威群众32人。5月5日,北京学生总罢课,并通电全国,各地学生纷纷罢课响应。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参加罢工的产业工人有六七万人;上海商人罢市。沪宁、沪杭铁路工人,京汉铁路的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的唐山工人相继罢工。汉口、长沙、芜湖、南京、济南等地也有工人相继罢工。北洋军阀政府在6月间被迫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章、陆的职务。6月28日,在全国各界群众和旅法华工、留学生及华侨的强大斗争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药》的写作及人物原型
鲁迅先生的《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脱稿于“五四运动”时期。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后被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心肝炒食。秋瑾也因此被告发而入狱,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鲁迅先生以此为背景,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于是提笔开“药”,即《药》。
鲁迅先生用秋瑾来做“夏瑜”的生活原型,用“夏瑜”来悼念鉴湖女侠秋瑾,从名字上联系,“夏”“秋”相对,“瑜”“瑾”互映,“瑜”“瑾”皆从“玉”。这个名字不仅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秋瑾女士的尊敬和悼念,还寄托了鲁迅先生对民主革命者的崇敬和惋惜。
《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發源地,是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并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组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1925年8月28日,毛泽东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回忆起自己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