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杰
摘要:在《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一书中,布尔迪厄通过对法国社会的现状研究,总结出“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纯粹的,审美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趣味是一种对人的阶级分类,而这一分类的构成、标示和维持,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使不平等具有了某种合法的外衣。”的结论,分别以“习性”、“资本”和“场域”等概念来支撑这一论点。在读这本书之后,笔者对趣味一词引申的含义更加的了解,以趣味划分阶层,本文希望通过布尔迪厄提出的那三个论据来阐述趣味一词。
关键词:趣味;区分;艺术;阶级
前言
在西方美术史上,趣味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趣味在美学领域的含义被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鉴赏力批判,表现的是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对象的鉴赏判断;二是作为主题范畴的划分,标志着个人对特定对象所呈现出的审美偏爱。前者是普遍的、先验的,后者是特殊的、历史的。[1]这是布尔迪厄对康德理论的反驳。趣味无意识的把人们的阶层已经区分开来。
一、趣味划分社会阶层
趣味一词在希腊语中有味觉、在英语中有感觉的意思,到了17、18世纪其含义变得极为复杂,包含了感官刺激机能与审美判断的双重含义,成为美学范畴中内涵最为混杂的一个。[2]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分工的明确和阶级的明显分层,从“趣味无争辩”到康德的“审美判断力”越来越不能适合所有人的审美判断,每一阶层的审美趣味都表现的不一样,“野蛮趣味”也随之而来。康德的趣味理论只是在高雅阶层里面适用,以偏概全,而布尔迪厄通过社会学调查和统计学分析丰富了趣味,总结出了趣味深层次的、有阶级性的、带有马克思思想的理论,揭露了社会的真实层面,趣味就成为了社会区分的标志。
二、习性是趣味的条件
习性,中文词义中解释为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特性,布尔迪厄总结的是“条件制约与特定的一类生存条件相结合,生成习性”,讲的都是持久性质的、个人性、经验性、客观化加之社会化的综合。习性是人们行动时的表现,是历史经验积淀的结果,就会受到生活背景的影响,从生活背景来看,是有阶级性的,比如生活在农村的地方,孩子一出生就在田野里挖泥,而生活在城市工人家庭从小学知识,城市贵族家庭里面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从小接受贵族礼仪听钢琴曲,他们的趣味就会产生阶级性,文凭低的人听着大街上流行的《狩猎》,然而生活在艺术之家的孩子会选择《平均律钢琴曲集》来欣赏,这种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习性就成为了他们对其能力表现的条件。[3]
三、资本是趣味的基础
资本,这里的资本包含了诸多种因素,比如经济、自己本身的文化程度或者是自己所拥有的身边的社会资源,都划分在了资本里。其中,文化资本对趣味的区分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资本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审美趣味的形成, 更多取决于他的家庭和社会渊源, 与生俱来的文化资本, 要优于后天习得。高级知识分子就会很少看无脑漫画,文化水平低的人却非常喜欢,他们对事物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关注点不同,文化实践也就体现了趣味阶级的区分。在这里经济资本就会有优势,因为商品与价值对等,家庭富裕的有能力买优雅的钢琴锻炼孩子进行熏陶,有水平的读物,不富裕就小儿书就会多一点,审美趣味阶层化也就彰显出来了。甚至, 家庭背景同教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布尔迪厄发现, 精英阶层的孩子对高雅生活方式心领神会, 显得游刃有余。而低层阶级的师生, 教起来学起来都就比较吃力。所以, 有钱人的孩子会无须费太多力气来学习, 反之穷孩子就“笨”。[4]
四、场域是趣味的场所
场域,是彰显趣味的场所,布尔迪厄列出了经济、权利、宗教等场域,只要存在社会冲突就会有场的存在。趣味的产生是场与场之间配合的产物,也是相互斗争的结果。当国家法定公认的一种艺术风格为风尚时,其他审美趣味就不会被赞扬,布尔迪厄举出马奈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马奈所创作的作品与当下国家推崇的学院派风格截然不同,艺术场域和权利场域是相互融合的,这时艺术场域受到权利场域的摆置,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方向趋于统一,因此马奈是不受世人欢迎的。但是场一直都是在变化运动着,场域中的资本发生变化,其力量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在马奈的坚持与推广下,其艺术场域不断地扩大,以致于形成了一個艺术流派,获得了合法性地位,这是场域之间相互斗争的结果,之后印象主义被人们接受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总结
趣味是在“习性”、“资本”、“场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人们阶级的划分趋于明显,审美趣味真正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区分。布尔迪厄通过生成性、关系性和反思性思维得出:“趣味与习性的生成方式是相同的,包括家庭灌输、学校教育和社会轨迹的作用”。[5]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程度、掌握多少社会资源都会对本身主体的趣味产生影响,同时趣味的呈现就会了解到本身处于什么样的阶层。这是对趣味一词更深层次的剖析,和社会进行相融合,不再是属于贵族之趣味,是对其丰富化的发展。因此,趣味不仅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区分社会阶层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苏盈盈.《从趣味判断到趣味区隔——以布尔迪厄社会学美学反观康德的先验美学思想》[J].新西部(理论版),2016(16):99-100.
[2]陈皓钰.《布尔迪厄趣味理论及其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西北大学,2018-05-01:34.
[3]布尔迪厄.《自由交流》桂裕坊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