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莘
摘 要:又一届学生,又到教学《滕王阁序》一课,每一位语文老师当年一定是对这篇课文倒背如流,都为文中朗朗上口的语言而喜,也为王勃信手拈来的典故辞采所感动,且不问王勃作此序是十四岁还是二十六岁,先问他如何能写就此“天下第一赋”?当然是和他自小开始的大量阅读积累分不开的。
关键词: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由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呼唤大量阅读,还原阅读。
何谓“还原阅读”?犹记得去年底赴省城会议,有幸聆听几场报告,其中最觉浪漫的就是魏书生的几句话,他说他在盘锦当校长期间,让全校学生每天都带本经典名著入校,有时间翻翻读读,实在没时间就互相看看封面,接受经典的熏陶熏陶。
这就是阅读的还原——不问应试,注重学生的生命活力,注重情智生态发展,没有功利目的,没有现成结论,没有繁训练,没有教条框框,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能读就读,不能读就看封面,熏陶陶冶,久而久之,就愛上阅读。
首先,把阅读还原到课堂中、生活中来。
这里所谈的阅读不是那种操练答题技巧、死背答题模式的训练,每一个毕业出去的学生都对当年的这些做法不屑,他们注重的更是在阅读中能获得多少快乐,精神上的快乐。还原阅读,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能展开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写者对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多重对话,乃至争论。读《滕王阁序》,他们摇头晃脑、如痴如醉,似是逸兴遄飞;读《祭十二郎文》,他们哽咽欲泣、自比韩家人;上《雷雨》,他们能自编自导,排练课本剧,点评得失……这就是阅读状态最本真的还原.通过教师的引导,设计多样的阅读活动,营造各种教学环境,使阅读不再孤立机械,先立足于课内,再向课外延伸,最终达到将语文课堂还原到阅读,还原到生活、生命本真的目的。
很多人一讲到阅读,一定是谈虎色变,一定是“高中了,还有时间读那些书”,一定是“有时间读那些没用的书不如去练几题数理化”,但我们过来人都知道,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一个学校不读书,乃至一个民族不读书,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语文老师当务之急就是让学生先爱上课堂的阅读,再适当吊吊其胃口,留下些悬念,看他课外能不阅读?笔者就任的是“全封闭式”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学校对学生的时间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学生很少敢带课外书本到学校阅读,更难有时间自由阅读,但一学期后有学生告诉我,每每周末一回家,第一时间就是上网查找我课堂上推荐的书本,或是涉及的作者名人轶事,甚至急于去逛书店购书。这,应该就是课堂的阅读教学的功效体现了。
以上就阅读原则上来谈的。
其次,把阅读还原到能力习惯中去。
凡事总有个方法问题,把阅读还原到能力习惯中是从阅读方法而讲的。
我们的阅读课总怕时间来不及,总要对学生说“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让你们自己读了”。于是,开始“内容提要、层次结构、中心主旨、重点词句”等等分析一通,一直到下课,还要拖延几分钟,因为就怕不到位,但思考再三,真正不到位的是学生还没读过课文呢,课文到底讲什么,学生自学时到底知多少,教者都心中无数,这是非常可怕的。每每这时候,我就干脆停下课,让学生自由阅读,读后简单谈谈,就可以了。我们的阅读能力怎么形成的,阅读习惯怎么养成的,难道是当年老师的分析吗?工作以来,我会每个月购买纸质书本,这二年来,发现书多得实在塞不下,少买了,但遇到好书,仍心里控制不住想买。常常是一读书就到中夜。这是题外话,暂且不提。
还原阅读,本质上就是加大阅读量,让学生爱上阅读。积累、诵读、感悟,这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当学生对唐宋词人有足够积累时,他能分辨出同是写给前妻的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与苏东坡的《江城子·记梦》的含蓄与直白,也能感受出同是豪放风格的辛弃疾之“把栏杆拍遍”与苏东坡的“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不同,更能体会婉约词人李易安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也有豪迈的一面……而这样的感悟,决不是课堂上一句一字地分析可以替代的。阅读不止是深挖洞,更是广积粮,粮积多了,自然干劲足了,洞就越挖越深了。让学生读上中外数十部名著,学生会读不懂文章?我一度很喜欢上海师大附中推荐高中生阅读的“万字时文阅读”,也曾想过让自己的学生阅读,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我相信,阅读的还原,就是能力习惯的形成,说白了,就是点燃,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能力,照亮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中燃起一把火”。这是已故大师陈钟梁说的。
再次,把阅读还原到教学环境中来。
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是,自小进行大量阅读,这一点犹太人做得好,他们让孩子自小就以书为玩具、舔食涂上蜂蜜的书,孩子们初步认识到书是好东西后,就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到了入学年龄他们已有很多积累,这整体而言的阅读大环境是好的。而我们的阅读环境极有欠缺,这不光是个人、家庭问题,也有社会、政治历史等因素造成。
我们的语文教学环境也不甚乐观,还常常颠倒:课前学生很轻松不预习,课后很痛苦地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这是学习次序的颠倒;课堂上学生本是学习的主体,却往往一言不发,教师是学习的客体,却满堂说个不停,这是主客体的颠倒;语文课堂应以大量全身心投入地诵读、阅读示范为主,但课堂几乎不读,取而代之的是条分缕析、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记得死去活来,这是轻重的颠倒。
这三者的颠倒,造成我们的教学环境不洁,正本清源,其实总归为母语学习基本规律的颠倒。大量积累,大量阅读才是关键。像王勃这些先人一样,自小大量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校正在进行的课改“先学后教”,这正是符合阅读规律,也是符合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如果能真正做到这点,也会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到课堂上,正是周一上午第一节,看着学生懒洋洋地顺从地放声读《滕王阁序》,我是百感交集,是我的教学能力太差吸引不了学生,是应试教育担子太重压得他们直不起腰抬不起精神,还是阅读教学该退到二线、题海战术必须全面出击?
呼唤阅读,呼唤还原阅读的本真面目。
参考文献
[1] 叶木金.立足语境,让阅读教学脚踏实地[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