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娴
摘要:文章阐述了乡村学校课堂阅读教学状况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教学模式的提出。并从这一教学模式的定义和原则两方面论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衔接”,创设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关键词:教学模式;有效衔接;原则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提出: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①即将使用的语文统编新教材,对小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强调了“整书读写教学”和“儿童阅读指导”的专业性、重要性和迫切性。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并不是游離于课堂的可有可无的兴趣活动,它与课堂阅读教学密不可分。
一、乡村学校课堂阅读教学状况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教学模式的提出。
现时,乡村学校课堂阅读教学大多存在这样的状况:教师虽大多数能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启发式教学。无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知之甚少,也没有有效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导致学生“一问三不知”,一再启发也收效甚微。最终不少教师为省时省力,只好“自己告诉学生”,不知不觉中又变成了以往的“填鸭式”、“一言堂”。要加强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提高乡村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们尝试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教学模式的探讨。
二、什么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建议教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②因此,“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就是把恰当的课外阅读材料适时地引入到阅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博览、诵读、精思、背诵”等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中,接受丰富的滋养,进行高效的阅读技能训练,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三、如何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
一节课四十分钟,要学生把课本研读透彻已是不容易,还加插课外阅读资料,无疑是增加了学习内容,把握不好就会费时费力。如何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把握好课本与课外阅读材料的轻重是关键, 应该立足于课内,放眼于课外。
叶圣陶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③由此可见,立足课堂,以课堂为主阵地,训练学生掌握有效的各种阅读技能,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就是“授之以渔”的过程。掌握阅读技能的同时,选取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充实并丰富课文思想内容,从而对课文的内涵有更深的感悟。这样就让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对课内知识进行强化和拓展,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有效衔接的原则。
与课文相关联的阅读内容广泛而丰富,同作者的、同一题材的、相同结构的……如果不加筛选笼统引入,就不仅收不到想要的效果,还浪费时间。所以,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本着“需要性”原则进行统筹,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阅读材料辐射,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览。
拓展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衔接在不同的时段。
1、接于释疑解惑时。
由于篇幅的限制,一篇课文不可能把所有相关的问题都一一陈述出来。如一首诗、一个故事,它的写作背景,往往让学生好奇不已。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对于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红军长征遇到什么困难?等等问题,需要学生课外阅读进行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课文时,链接相关课外阅读材料,如《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布置课后作业时,推荐四川出版集团出版的《红军故事》、美国作家协会主席哈里森.埃文斯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等书籍让学生阅读,既能满足好奇心,又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接于发掘内涵时。
一篇含蓄的文章,其字面包含的意思,学生通过阅读,大概知道其基本意思。但要深入体会它的含义,还要恰当链接相关的阅读材料。《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后幡然醒悟,明白了要“好好儿活。”至于怎样“好好儿活”学生只是笼统地知道,如“遇到困难不放弃”之类。我链接了词作家克明写的《永别了,地坛,永别了,铁生》的文章片段,学生在阅读中,仿佛看见史铁生迎着大风吃力地摇着轮椅,穿过破木桥,穿过地坛,走安德路,走过一条条街道。又仿佛看到他忍受着一次次痛苦无比地肾透析,与尿毒症顽强抗争的场面。再链接“史铁生简介”,介绍他的成就,不但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好好儿活”的内涵,还明白了课文写菊花灿烂的涵义。
3、接于丰富内容时。
一首古诗,聊聊二三十字,却寓意深远,韵味浓厚。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如果只是单一的让学生去读,去弄懂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学生学的仅仅只是这首诗。这时,链接相同类型的诗,或同一作者的诗,让学生比较着读,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共鸣。所以,在课后延伸环节,我又出示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的《别董大》,丰富了文本内容,让学生多方面感受到离别的种种情绪。
4、接于延续兴趣时。
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所以对任何事物都很容易感兴趣,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下课后不闻不问,任其阅读兴趣自生自灭的话,学生的阅读往往坚持不了多久,最后保持阅读兴趣的学生寥寥无几。所以,在教学课文后,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挑选相关的书籍,鼓励学生共读一本书,并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如教学了课文《麻雀》,我推荐了沈石溪的《狼王梦》,教学了《吵架》,我推荐了《爱的教育》,并专门开了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回顾书本中自己最喜欢的情节,畅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就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津津回味中积极读书,爱上读书。
总之,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课外阅读资料衔接,应该是课本内容的有效补充与深化,不能漫无目的地为了衔接而衔接。否则将会导致语文阅读课堂喧宾夺主的现象。只有适时、合理的衔接,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共鸣,体会与作者心灵碰撞的喜悦,实现对文本的超越,从而激发对阅读的热爱。
参考文献: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
②《温儒敏谈将课外阅读纳入“部编本”语文教材体制》(百家号/老张与孩子那些事08-02)
③叶圣陶1978年3月在北京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