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娇
摘要:“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个伟大的命题。通过解读不同学者对这一命题含义的解读,试图探究此命题的真实含义,从而进一步发现此命题的哲学性质,打破多数学者的认识论角度,创新了本体论角度,揭示此命题的本体论上的相对主义性质。
关键词: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 相对主义 尺度
在古希腊早期哲学中,人们把哲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外界自然,提出了诸多关于自然的本体论的观点。但是,对于本体究竟是什么,先哲们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当时,客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已经被确立,人类的认识首先从客体开始。但是,认识史的历史告诉我们,哲学家把眼光主要放在客体上并未能真正的认识客体。公元前5世纪,希腊进入高度繁荣时期。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公元前481一前411年)独树一帜地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由于普罗泰戈拉的著作遗失,所以该命题最早见于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并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被转述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自然哲學家为宇宙寻找本原,而普罗泰戈拉为“万物”寻找“尺度”,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巴门尼德将“存在”看作世界的本原,而普罗泰戈拉将“人”看作是区别“存在”与“非存在”的尺度。因此,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外界自然转向人自身,把人看为中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本体论的统一。下面,本文将对这一命题作一点粗浅的解读。
一、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含义的理解
由于普罗泰戈拉的大部分著作已经遗失,所以对于“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的含义,从古至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但这些解释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接下来,我将结合不同学者的思想,对这一命题的含义作一点粗浅的解释。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的含义
首先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之“人”的含义。对于“人”的观点和解释,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究:
1.从种属关系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认为“人”指的是个人,策勒、伯奈特、格思里等多数人持此观点。例如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记载说,普罗泰戈拉认为:“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很显然,这里的“人”也是指单个的人。其次,以冈珀茨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人”指的是整个人类,普罗泰戈拉在《论神》提到:“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寿短促。”由此,我们可以将“人”理解为相对于神而言的,生活在社会中的普遍意义上的人类整体。此外,康福德、翁特斯泰纳等人认为普罗泰戈拉当时还没有意识到个体的人和人类的区别,认为那个时代还没有明确地区分种、属和个体。本文认为,第三种观点可能较为接近事实。从哲学发展史来看,直到苏格拉底、柏拉图那个时候才开始研究个体与种属的关系,而且,即使是亚里士多德也未弄清楚个体与种属的关系。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描述“人——尺度”学说的哲学意义时,他们是在“人”的“个体”和“类”的意义上交互使用的,例如,亚里士多德曾宣称:“一些人生来是自由人,另一些人则天生是奴隶”,这里的“人”显然是在“个体”与“类”的意义上交互使用的。此外,黑格尔认为:“人是不定的和多方面的”,仅仅把“人”理解为“个人”是对智者们的歪曲,这里的“人”应具有双重性,他虽然没有对“人”作出区分,但也认为不能仅仅理解为个体的人。
2.第二个需要探究的方面是,这里“人”是指感性的人(感觉)还是理性的人(思想、精神)。其实,普罗泰戈拉对人的理解是复杂的,既不完全是感性具体中具有多种感性素质的人,也不完全是抽象理性规定的人,主要是从感性具体多样而不加限定的人向理性抽象单一却明确规定的人转变中的“特殊人”。但从普罗泰戈拉一贯的倾向看来,他个人更侧重于感觉,于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可以进而大致理解为“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古希腊智者学派有反对理性主义的共同的思想倾向,注重人的主观性,因此把“人”理解为“人的感觉”也更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是未加种属区分的、感性多于理性的人。
(二)“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万物”的含义
其次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之“万物”的含义。“万物”的希腊文是chrema,英文是thing,其本意是指与人相关的一切事物。
1.学者们对于“万物”的理解大体一致:万物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人之外的一切事物及其存在状态,包括自然万物的存在及其状态,社会万物的存在及其状态,主体之外的人的存在及其状态以及神的存在及其状态。也就是说,主体的“人”是作为客体的“万物”是否存在及其状态如何的尺度。在这一点上,普罗泰戈拉可以说是苏格拉底的启迪老师,苏格拉底后来从万物中抽取“自己”,即“人”,认为人也是人的尺度,主张反思,强调理性思维,从而撼动了原有的传统观念,唤醒了希腊人的自我意识。
2.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几个方面来理解“万物”。例如,(1)“万物”是指主体对于外部事物的真假、是非、对错的认识;(2)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作用;是指伦理学意义上的善恶;(3)是指审美意义上的美丑等等。总之,“万物”的内涵相当丰富,不仅指数量上的万物,还有价值论、伦理学方面的含义。
(三)“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尺度”的含义
再者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之“尺度”的含义。黑格尔认为,尺度“就是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的准绳”。我们也可以把“尺度”一词大致地理解为标准、规律等。对于“尺度”的内涵,苏格拉底将“人是万物的尺度”等同于“知识无非就是感觉”,认为两者只是语言表达的方式有些不同。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实际上是说正在认识和正在感知的人,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知识和感觉,所以说知识和感觉是对象的尺度。”显然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更加完善,知识和感觉可以从一定角度上分别理解为理性与感性的具体化事物,因此,“万物”的尺度是理性和感性的混合,也可以说是思维和感觉的混合。
因此,我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的含义为,人(不区分个体还是类)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客观事物是否存在以及客观事物的性质。
二、对“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的哲学性质解读
从整体来看,率先对这一命题作出解释的是柏拉图,因此,他的观点也影响了之后一些哲人对此命题的看法,包括亚里士多德、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第欧根尼·拉尔修等人。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命题所蕴含的哲学性质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因此该命题的哲学性质较为丰富,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本体论上的相对主义倾向
普罗泰戈拉把人的感觉作为万物的尺度,而不同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泰阿泰德篇》中的一句话,“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很显然,事物自身是没有固定属性的,恰恰是作为主体的人让被感知的客体的本体地位和属性对于感受者主体来说是相对的,不存在某物本身是怎样的,不同的人感知时便有不同的物。而苏格拉底把“人是万物的尺度”等同于“知识无非就是感觉”的说法容易引导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问题,大多数学者恰巧也是這样,而本文认为,该命题的本体论意义更为深刻。《柏拉图全集》中的《普罗泰戈拉篇》也提到:“没有任何事物仅凭自身就可以是‘一’事物,你也不能正确地用某些确定的名称称呼任何事物,甚至不能说出属于任何确定的种类。相反,如果你称它为‘大’,那么你会发现它也是小;如果你称它为‘重’,那么你会发现它也是轻,其他所有名称亦莫不如此,因为无物是‘一’物或‘某’物,或属于任何确定的种类。我们喜欢说一切‘存在的’事物,实际上都处在变化的过程中,是运动、变化、彼此混合的结果。”包括普罗泰戈拉在内的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等人都赞同这种观点,他们都将本体看作是运动变化的、相对的状态。因此,本文认为,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所体现的主要特征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
而柏拉图本人似乎并不赞同这种观点,他曾借苏格拉底之口讽刺地说:“他竟然没有在他的《真理》一文的开头说,万物的尺度是猪、狒狒、或某些非常陌生的有感觉的生灵。……实际上他并不比一只蝌蚪更聪明,更不要说比其他人更聪明了。”很显然,柏拉图并不赞同这种本体论。
(二)认识论上的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
在前面探究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即“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是感性的人,那么,万物的尺度就是人的感觉,一切以人的感觉为转移,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理性思维从而被否定,这一命题的感觉主义倾向逐渐暴露出来。此外,普罗泰戈拉所处的时代是古希腊雅典民主制的兴盛时期,民主气息浓厚,公民是自由的,从而导致每个人都以自己为标准,自己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的,自己认为是错的就是错的,同时也容易出现公民个人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固执己见的现象,因此容易导致认识论意义和伦理意义上的感觉主义。以个人的感觉为标准,否定事物的客观标准,因此,对于客观事物本身有无属性以及能否被人所感知,我们无法解决也没有必要去解决,这便表现出这一命题的又一倾向:怀疑主义。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该命题蕴含着本体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倾向、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其中最主要的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倾向。
三、“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的意义探究
尽管普氏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中包含着多种可能的解释方向空间,在历史上引起过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无休止的争论,但它却具有不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这一命题冲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将哲学研究的中心从外部自然事物转向人和人类社会,开始注重研究关于人和社会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对神的质疑,贬低了神的作用,例如,普罗泰戈拉曾在自己的《论神》一书中提出:“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寿短促。”这句话所体现的对神的存在的怀疑态度已经很明显了,同时,这也是普罗泰戈拉本人被驱逐出雅典的主要原因。
此外,普罗泰戈拉这一命题的相对主义思想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它试图消解绝对主义所追求的确定性,其所蕴含的怀疑精神对早期形而上学的发展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思想上的禁锢。
(二)社会意义
在普罗泰戈拉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提出的这个命题是当时公民主人翁意识的真实写照,同时,他对神的质疑精神促进了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打破了以神为中心的传统封建思想,推动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
立足当今时代,该命题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对当今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动创新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对哲学还是对社会,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对现在,该命题的积极因素都是占主要方面的,黑格尔对它的评价是:“就其真正的意义说,这是一句伟大的话”,“一个伟大的命题”,因为“它表明主体是能动的,是规定者,产生内容”。是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是伟大的,是不容忽视的。马克思也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对于这一命题,我们应该看到它的精华、它的积极意义;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它的消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此命题作出全面的理解和评价。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3][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2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叶秀山,傅安乐.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5]苗力田.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7]刘远传.社会本体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8]王蓉拉,姜燕萍.试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价值意义[J].社会科学, 2003(05).
[9]赵本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新解读[J].人文杂志,2014(6).
[10]罗岩松,徐露婷.“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解读[J].科教导刊,2018年(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