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穿穿
清代常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涌现出享誉全国的世家大族,文人学者。本文以清代常州武进文人徐书受为研究对象。徐书受(1751—1805),字留封,号尚之,江苏常州武进人。乾隆四十五年顺天副榜。历任河南兰阳、南召县知县,加知州衔,诰授奉直大夫。娶杨氏,赤峰县廵检杨三吾女,诰赠宜人。侧室孟氏、章氏。著有《教经堂文集》、《教经堂诗集》、《教经堂谈薮》。事具《新河徐氏宗谱》卷五《老五房世表》及洪亮吉《更生斋文续集》卷二《敕授文林郎河南南召县知县候补知州徐君墓志铭》。
乾隆中后期更涌现出多个文学团体,其中由“洪亮吉、孙星衍、杨伦、赵怀玉、黄景仁、吕星垣、徐书受”组成的“毗陵七子”,名噪一时。学界对这一团体的文学创作、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关注,也作了深入研究,然未见关于徐书受的专题研究。徐书受作为“毗陵七子”之一,亦有研究价值。
新河徐氏亦为常州望族之一,家学文化积淀深厚。徐书受作为新河徐氏十三世孙,受其家学的滋养,束发时就以诗名,弱冠又获文誉。徐书受不仅在诗文方面造诣颇高,其亦是一位画家,且工画菊。徐书受又是一位讲师,曾在山左书院、清源书院培植士林多年。徐书受还是一位心系百姓的官员,政绩卓著。然未见关于徐书受的专门论文。徐书受作为清代知名文人,在清代文学史上亦有研究价值。
学界对江苏常州文人关注较多,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个别重要文人学者身上,对其他文人关注较少,徐书受便是其中之一。在清代的科举制度中,进士、举人的比例较少,底层文人要想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并非易事。徐书受亦是士林中的一员,曾屡困省试,最后以贡生身份发往河南。后来,徐书受一直在河南为官,凭借其出色的吏才,曾五次担任知县职务。徐书受亦是江南世家大族子弟的一个缩影。本文试图以徐书受的个案研究,以徐书受的生平、交游、诗文创作为基础,以其所在的家庭、地域、社会背景为参照,并力求将两者贯穿起来考察徐书受及其所处的时代。同时希望由徐书受的个案研究,展现清代世家大族子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学术追求、科场现状、现实生活。
现将徐书受的文献综述分类如下:
一、关于其生平家世研究
(一)关于徐书受的生平家世,家谱、地方志、墓志铭、传记等对其记载较为全面。
徐书受为新河徐氏十三世孙,徐维鉴主修的《新河徐氏宗谱》为研究徐书受的生平家世提供了最为全面可靠的资料。洪亮吉所撰《敕授文林郎河南南召县知县候补知州徐君墓志铭》,对研究徐书受的生平家世起到有力的补充作用。洪亮吉为徐书受同乡好友,两人还是同年友,所以其文中记载的关于徐书受的生平家世也最为可靠。同时杜鸿宾等修,刘盼遂纂《太康县志》、汤成烈等纂《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张惟骥撰,蒋维乔增补,朱隽点校《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等对我们研究徐书受的生平家世亦有参考价值。
(二)徐书受好友的别集中亦保存了大量关于其生平家世的资料。
关于徐书受的生平家世,其好友张惠言《茗柯文补编》补编卷下曾载:“尚之以诗古文名天下。乾隆戊戌、己亥间,余尚少,方学制艺文,而余姊之壻董超然喜为诗,与尚之交最密,余以此识尚之,读其诗文。其后尚之游京师,校书四库馆,试官河南,超然往往与偕,而余迄不得相见。……尚之在河南五摄知县事,皆有声,以忧去。嘉庆五年十月起谒吏部,引见仍试用河南。而超然适以应顺天试不得解,留京师,三人者遂复得偕晤。”除此之外,其好友杨伦《九柏山房诗》、洪亮吉《卷施阁集》、洪亮吉《更生斋集》、陈用光《太乙舟诗集》、翁方纲《复初斋诗集》等中亦载有徐书受的生平家世的资料。
前贤对徐书受的评价都很准确,对其生平家世的记载也较为详细,对我们继续研究徐书受的生平家世提供了一手資料。当然,关于徐书受生平家世的资料还较为散乱,当代学者可以进行系统整理、研究。
二、关于徐书受文学创作
(一)关于徐书受诗歌研究,徐书受得其家学的滋养,束发便获诗名,乾隆三十九年“毗陵七子”里中唱和,诗名日甚。关于徐书受的诗歌成就,叶启勳《续修四库提要全书总目提要》对徐书受《教经堂诗集》进行了恰当、准确的评价,其书言:“《教经堂诗集十二卷》原刻本,国朝徐书受撰。书受,字尚之,武进监生。由四库馆议叙历,官南台知县。此集皆编年为次始于丁亥,迄于癸丑,凡二十七年之作。其纪念,皆用尔雅岁阳、岁阴之名,从古例也。首有八十二岁叟袁枚序,案姚鼐志枚墓,枚卒于嘉庆二年,八十二岁则此集当在嘉庆二年以前。癸丑为乾隆五十八年,丁亥则乾隆三十二年矣。又有杜玉林序称其录诗断自年十七时始,则其生当在乾隆十六年辛未,虽集中未经纪号,固可推索得之也。毕沅选《吴会英才集》,钱维城编刻《毗陵七子诗》,书受其一也。书受为学人曾孙,学有根柢,与同里赵怀玉、杨伦齐名。集中古今诸体皆敛才就范,气清词腴。中以贫愁,恒有四方之役。其羁旅道涂所作,牢愁激楚,论兴深□。枚序谓‘其少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沅序谓其‘悱恻缠绵,意由心发。’孙兆溎《花笺录诗话》谓其‘近体绵丽颇似渔洋,五古诙谐不让子才,皆就其少年所作而论。’集中几经刚汰成为一色笔墨,故兴诸家所评不甚相似。而其有不矜,仍不掩其笔舌之妙。学有功候,与盛锦之诗律谨严者所造固不自同也。陈文述、舒位戏撰《干嘉诗坛点将录》以《水浒传》锦毛虎配锦,而以书受副之,并为一谈,以诗论未免拟于不伦,或者其以人论乎。”
关于徐书受诗歌成就,一些诗话作品中亦载有大量资料,例如王昶《蒲褐山房诗话》就曾言:“尚之少而食贫,长而多故弹铗依人,恒有四方之役,羁旅道涂所作往往牢愁激楚,大抵取法在孟东野、张文昌间,然才情谐畅,兼效元白。早年与仲则、映微辈出入门下甚久,合以古道相期,诗格虽不同,其笃于性情一也。”
关于徐书受诗歌成就,徐书受好友的别集中也载有大量资料,如洪亮吉《卷施阁集》诗卷十五关岭冲寒集《徐太守大榕曁从弟县丞书受》曾载:“阿兄作吏能强项,小弟裁诗学呕心。七子才名虚拟议,一家官爵竟升沉。”
(二)关于徐书受古文研究,史兆兰撰《教经堂文集序》曾言:“今尚之有志于古,而天性淳美,温恭恺悌,是其学之有得于心考也。天伦之感,触绪纷来,比事属辞,克肖其意。是其心之有得于学,而能达之于辞者也。是能肆好其风,尔雅其韵,而纷纷郁郁于文章者也。而尚之犹自谓辞尚不足以达意,言不足以动众,文不足以薄古人涯涘,而揖让乎堂奥,克虚怀善下,恳恳懃懃,询度咨诹于通人达士。下及一知一解之流,一似竟不自知其已足以行远者。嗟乎,尚之年尚少,气正鋭,持此志也以往,其尚可量也哉,其尚可量也哉!”杨伦《九柏山房诗集》、法式善《存素堂文集》等对其文学成就亦给予较为准确的评价。
(三)关于其《教经堂谈薮》研究,孙海波《续修四库提要全书总目提要》中言:“《教经堂谈薮六卷》常州先□遗书本,清徐书受撰。书受,字尚之,武进人。乾隆庚子副贡生,充四库馆誊录,官至河南叶县知县。尚之年少员异才,与黄仲则、洪稚存、孙渊如、吕叔讷、杨西禾、赵味辛为常州七子,诗文亦卓然可传。是编谈掌故,谈考据谈异闻,谈节烈,谈飞走,聚而成帙。如云‘古者后妃群妾,以礼进御于君。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者,著于右手。今俗以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古意浸失。又《史记》程姬有所避,不愿进,注有月事者更不口说,故以丹注面的为识,今女史见之。’则如今之著戒指非古副。又山松《书》曰:‘《论衡》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之,恒秘玩以为谈助。”其后王朗得其书,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问之,果以《论衡》之益。抱朴子曰:“时人疑邕得异书,或搜求其帐中隐处,果得《论衡》,抱数卷持去。邕丁寍之曰:‘惟我与尔,其之勿广也。’。书受驳之曰:‘夫中郎果秘之,则所自为著述,必有取乎?其言今集中独断,皆不着论议,与仲任之书绝异。其他碑志之作文气亦绝不侔,而于《论衡》亦讫无所征引,故知山松之言已非其实,而葛稚川又从而扬其波,故《汉书·充邕传》皆所无也。不然丁寍勿广之言,岂通人之语哉!’颇□为古人辨诬,又是书所纪。当时文人逸事及其所交游可资参考者甚多,小说家之正宗也。”盛宣怀在《教经堂诗集跋》中亦对徐书受《教经堂谈薮》给予较为准确的评价。
前贤对徐书受的文学成就均给予交高评价,对我们研究继续研究徐书受的文学成就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资料。但前贤对徐书受的诗歌和古文给予较多评价,文献记载也较多,对其《教经堂谈薮》的评价较少,故当代学者还可进行深入研究,使其资料更具条例性。
总之,学界对徐书受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学界对徐书受所处的文学团体及其人、其作品也给予较多观照;对主流作家以外的作家及作品的研究也呈扩大趋势。在这一大环境之下,本文将对徐书受的生平经历,家世背景,交游活动,文学创作,学术成就等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力求为读者展现一个立体的徐书受,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可靠的资料,为地方文化建设乃至为文学史的载入尽一份绵力。
参考文献
基礎集料
[1] 徐书受.《教经堂诗集》[Z].嘉庆间刻本.
[2] 徐书受.《教经堂文集》[Z].嘉庆间刻本.
[3] 徐书受.《教经堂谈薮》[Z].嘉庆间刻本.
别集类
[1] 马慧裕.《河干诗钞》[Z].嘉庆九年贻谷堂刻本.
[2] 王昶.《春融堂集》[Z].嘉庆十二年塾南书舍刻本.
[3] 赵翼.《瓯北集》[Z].嘉庆十七年湛贻堂刻本.
[4] 汤修业.《赖古斋文集》[Z].道光九年张氏刻本.
[5] 翁方纲.《复初斋诗集》[Z].清刻本.
[6] 管世铭.《韫山堂诗集》[Z].嘉庆六年读雪山房刻本.
[7] 赵希璜.《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Z].乾隆五十八年安阳县署刻增修本.
[8] 洪亮吉.《卷施阁集》[Z].光绪授经堂重刻北江全集本.
[9] 洪亮吉.《更生斋集》[Z].清嘉庆更生斋诗集本.
[10] 赵怀玉.《亦有生斋集》[Z].清道光元年刻本.
[11] 杨伦.《九柏山房诗》[Z].嘉庆十七年遂初堂刻本.
[12] 王复.《晚晴轩稿》[Z].乾隆刻本.
[13] 钱兆鹏.《述古堂文集》[Z].光绪七年刻本.
[14] 左辅.《念宛斋诗集》[Z].嘉庆间刻本.
[15] 法式善.《存素堂文集》[Z].嘉庆十二年程邦瑞扬州刻增修本.
[16] 张惠言.《茗柯文补编》[Z].民国八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清道光陈善刻本.
[17] 钱清履.《松风老屋诗稿》[Z].道光元年刻本.
[18] 张问陶.《船山诗草》[Z].嘉庆二十年刻道光二十九年增修本.
[19] 陈用光.《太乙舟诗集》[Z].咸丰四年孝友堂重刻本.
诗话、杂著、工具书类
[1] 王昶.《蒲褐山房诗话》[Z].清刻本.
[2] 洪亮吉.《北江诗话》[Z].光绪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本.
[3] 法式善.《梧门诗话》[Z].稿本.
[4]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Z].清咸丰元年刻本.
[5] 王昶.《湖海诗传》[Z].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6] 张惟骥撰,蒋维乔增补,朱隽点校.《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Z].凤凰出版社2017年版.
[7]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Z].民国十八年退耕堂开雕徐氏刻本.
[8]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提要全书总目提要》[Z].齐鲁书社出版1996年版.
[9] 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Z].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
[10] 王欲祥、李灵年、陆林、陈敏杰著.《清人别集总目》[Z].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版.
宗谱
[1] 徐维鉴主修.《新河徐氏宗谱》[Z].光绪七年刊本.
方志
[1] 杜鸿宾等修,刘盼遂纂.《太康县志》[Z].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2] 汤成烈等纂.《光绪武进阳湖县志》[Z].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