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鹤:修复时间的人

2019-09-10 07:22赵楠楠
中国工人 2019年3期
关键词:敦煌研究院洞窟塑像

赵楠楠

今年86岁的李云鹤是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年龄最大的一位。颁奖典礼现场,主持人问他:“您对时间是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我感觉时间太不够用了,文物上的病害好多还没有攻克……”

在潜心文物修复的62年里,李云鹤就像一位“修复时间”的人,游走在过去与现在,让莫高窟残损破败的塑像和壁画重现昔日的绚丽,让洞窟内的时间变得永恒。

文物因匠人的修复而“年轻”,但匠人自己却老了。从敦煌第一位专职修复工匠到我国“文物修复界泰斗”,时间染尽了李云鹤的每一根头发。

1956年,李云鹤24岁。风华正茂的他响应知识青年投身西北建设的号召,从山东青州老家赶往新疆。因为舅舅在莫高窟工作,便中途在莫高窟待了几天。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先生对李云鹤说:“我们这儿也需要人,你就留在敦煌吧。”

或许在冥冥之中,莫高窟也在等待着李云鹤。

“给你安排的工作你肯定不会,咱们国家现在也没有做这项工作的人,但是你愿意学吗?”试用期结束后,常书鸿把修復壁画和塑像的工作交给了李云鹤。

那时的莫高窟被流沙掩埋,很多洞窟连门都没有,塑像东倒西歪,壁画层层掉落,满目疮痍。没有人知道怎么修,更没有专家指点。想有一技之长的李云鹤决心试一试。结果,这一试,他手中的修复工具就再也没有放下过。

看着那些曾经璀璨绚烂的壁画如鱼鳞般片片起甲,又似雪花般纷纷脱落,李云鹤心疼得难受。“一定要把它们保护下来,把它传下去,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消失掉”,这颗梦想的种子在他心中越扎越深。

1957年,李云鹤走上文物修复的第二个年头,莫高窟盼来了第一位外国文物保护专家。尽管外国专家对壁画修复材料及核心技术含糊其词,李云鹤还是偷偷学到了东西,尝试模仿外国专家的“打针修复法”来修复壁画,并改进了修复工具。这些经他改造的工具,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几十年修了无数的壁画,没有失手过,凡是他修过的,最后的结果都是恢复到文物原来的面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这样评价李云鹤。

背着工具箱穿梭在一个个洞窟之中,李云鹤看尽了壁画的美,也成为最懂壁画“病痛”的人。翻开李云鹤的老照片,从年轻到现在,他都是相似的的神情与动作,在一幅幅起甲、酥碱、烟熏等病害缠身的壁画前,专注地重复着相同的步骤:除尘、打针、回贴、喷洒、滚压。

精益求精,善于动脑。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李云鹤的文物修复保护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已经是国内石窟整体异地搬迁复原成功的第一人,也是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获得成功的第一人,他的“筛选壁画修复材料工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几十年如一日,李云鹤把自己全部的的时间都沉淀到了这份最爱的事业中。直到2011年后,这位敦煌修画第一人才被外界一点点认识。

1998年,65岁的李云鹤退休了,敦煌研究院聘请他继续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如今,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言传身教、培育新人上。即使院里给退休的同志在兰州分了房子,他也毅然决然地留在了敦煌。他说:“进到洞窟里面感觉什么都不用愁了,活灵活现的塑像好像面带着微笑在和你说话,看一眼就非常感动。”李云鹤用对文化艺术的虔诚,换取了他要的幸福安宁。

猜你喜欢
敦煌研究院洞窟塑像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浮尘
敦煌莫高窟洞窟“巡诊医生”2小时走70个洞窟
塑像和井
洞窟惊魂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敦煌西千佛洞未编号洞窟清理简报
2016敦煌论坛:交融与创新
毛主席塑像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