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顾
减税降费对于我们工薪阶层来说是最好的消息,减少压力就等于增加动力,另外国企工资的改革决定机制,也是非常合理的。从2019年开始,国企职工的工资收入将与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紧密挂钩,让多干活的人多挣钱,我们心里服气。再者就是技术工人有望增收,我自己也是技术工人,让技术工人增收是国家对技术的重视和对技术人才价值的认同,而技术的进步也必将产生利好效应。
—李凤高
读者来信
一见钟情
记得第一次看到《中国工人》,是在2017年7月。我在公司的阅览架上看到她时,当即就被她精彩的内容所吸引,尤其是“特稿”“专题”等丰富多彩的栏目,很贴近读者的口味。从此,我便与《中国工人》结下了缘分。
去年,世界杯前夕,我撰写的《我的世界杯记忆》发表在2018年7月刊上,这是我在《中国工人》发表的处女作,对于别人来讲也许不是什么大事,但对于我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文章发表后,还收到编辑老师的微信“给您的杂志已经寄去,收到請回复一声,没有收到也告诉我,我好安排补寄”。当时,我被这温馨的话语感动了,不就是发了一篇短文么,能够受到如此重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杂志社对待读者的态度。
新的一年,希望《中国工人》继续坚持自己的品质和办刊方向,更好地承担历史使命,为新时代做出新的贡献!
—湖北读者 梁征
工人君:收到你的来信非常感动,是你们的偏爱给予我们信心,《中国工人》会用心对待每一位读者。
《中国工人》变“俏”了
多年前我负责给单位订阅杂志,其中就订阅了我们工人自己的杂志—《中国工人》。至今,我还珍藏着1998年《中国工人》杂志第10期,那一期上发表了我的《生活需要安慰》一文。一晃20年过去了,我把过去的她与今天的她摆在一起作对照,今天的她变得更加俊俏了,从设计到内容到印刷,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我真心感受到杂志越来越好了,越办越用心了。
—山东读者 尹希东
工人君:谢谢你的夸赞哦,一定再接再厉!
偶然的相遇
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看到了《中国工人》,作为一名矿山工人,翻开每一页都感觉那么亲切,就像走进沸腾的铁山,走到熟悉的工友身边。我喜欢文学,也因此喜欢杂志“文化家园”里的作品,每期都首先仔细阅读这个栏目,如散文《一双跑鞋》《悠悠蒲扇情》等,都是我在工作之余的精神享受,每每读来,都爱不释手。从“文化家园”到“WE·记录”,《中国工人》变得越来越漂亮了,这个栏目的文章也更加贴近我们工人的工作和生活,衷心祝愿《中国工人》精彩呈现、越办越好。
—辽宁读者 关振学
工人君:融入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尽全力讲好中国工人故事,是读者的期待也是我们不变的目标。
投稿记
二十多年前,我在野外勘探队工作,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当时唯一的“精神食粮”就是一个流动图书箱,大队部配发的。里面有几本读物,其中就有一本工会订的《中国工人》杂志,每月由通讯员送来。工余时间,几个毛头小伙就抢着看。僧多粥少,有时杂志轮到我手上时就只能看半篇文章。
当时,山头有一景,松涛阵阵,溪水潺潺,我坐在岩石上,打着手电看《中国工人》杂志。我望着月亮,心里萌生出一个念头:何不把地质生活写下来,投给《中国工人》杂志呢!记得大队工会的卞主席也曾在会上说过,这是咱们娘家的报刊,谁能在那上面发表文章还有奖励。
我曾悄悄写过一篇散文《遭遇野狼》,托通讯员到县城邮寄,可当时正值山洪泛滥,他涉险过河时,邮包被水冲跑了。
后来辗转各地无暇写稿,但每期杂志还是要翻阅。时光荏苒,2017年,我退休了。闲暇时间多了,在单位阅览室,又见到了“老朋友”—《中国工人》杂志。感觉格外亲切,便又萌生了投稿的念头。我创作了一组诗投到了邮箱,很快接到副刊编辑的邮件回复,认为有生活、感人,这就是发表在杂志2017年第12期的诗歌《地质师的放大镜》……
—安徽读者 何铜陵
工人君:很开心能听到你和我们的故事,很幸运能给你留下这样难忘的回忆,期待你继续来投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