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霞
摘要:我们阅读、赏析、教学一首古诗时,不仅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还要理解古诗的结构和探索古诗的意境。
关键词:赏析;了解;理解;探索
古诗是我华夏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语言凝炼、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祖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从教材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赏析古诗。
一、了解古诗作者的生平和社会背景。
诗言志,言的当然是诗人之志,诗人的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对客观事物的感情。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有的强烈,有的平淡。如果我们就诗论诗,不联系作者生平,有些诗就不能理解深透,甚至误解诗的思想内容。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诗,文字浅显,通俗易懂,不少人觉得它是一副明朗欢快的春晓图。那么作者抒什么情呢?为什么要写风雨和落花呢?诗人喜欢风雨落花吗?其实诗意并非那么简单,不是春晓图所能概括的。惜花,其实是惜自己,惜己之才不为他人所用。考之作者生平,就豁然开朗。原来孟浩然一生徘徊于求官与隐沦的苦闷之中,其穷困潦倒,终身白衣。《春晓》的立意就是他表现个人的失意与苦闷,这样联系作者生平,问题就非常清楚了。
二、理解古诗的结构。
赏析古诗,了解诗的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诗的内容。诗和散文一样,要想找出它一成不变的结构是不可能的。一首诗不问长短,总有开头,有承转,有结尾的。不过,开头(起)、承轉、结尾(合)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诗的首联点题:明点“猎”字,暗点“观”字:交代将军出猎的地点、气氛。这是“起”。次联仔细描绘打猎的场面,紧接首联的内容,这是“承”。三联从打猎转写猎归的路线,这是“转”。尾联写将军猎归至营前的形象及衬托的景色,结束全诗,这是合。全诗四联,起、承、转、合,结构完整,脉络分明。
有的诗不一定是这样的框架,不一定起、承、转、合俱全。也不一定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写景,是楼上所见,直扣题面,是起。后两句突然转写诗人写诗所想,结束全诗,是转又是合。
三、赏析古诗的意境。我们阅读、赏析、教学一首古诗,最重要的是探索古诗的意境。其实,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统一就诗的意境。他们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整体,是情与景和谐的统一。没有思想感情,就没有艺术。一样的山水,一样的自然景物,在不同诗人笔下,绝无雷同,原因就在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因而结构也不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显示了王之涣热爱祖国山川的宽广胸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感人至深。“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山河如此壮丽,气魄何等宏大,可沦陷敌手,蒙受不幸,寄托了爱国诗人陆游的深沉愤慨。总之,一首好诗,它的高深主题,是通过形象思维所创造的的艺术境界来体现的。
有些诗,我们很容易从字面上就分析出诗的意境。而有的诗则不容易看出来,它有深刻的寓意,有寄托,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究。有时,两首诗描写的是同一对象,但形象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比比意境高下。还有些诗,字面上纯属写景,孤立起来分析,无法理解诗人的主意,只有联系诗人其他的作品,互相参读互相印证,我们才能发掘诗人的立意所在。
总之,欣赏、分析古诗,我们可以从主题、体裁、结构、语言、手法等多方面来着眼,一定要看出它的立意所在,不断深挖教材,才能真正体会诗的意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