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共情教育

2019-09-10 00:47卢小榕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33期
关键词:必要性幼儿园措施

卢小榕

摘 要:共情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首先提出与阐述的概念。共情也就是一种感受对方内心世界的能力,就好像你能体会对方的情绪体验一样,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你对对方的理解与关怀。共情教育能深入幼儿的心灵,解决幼儿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幼儿起着帮助和引导作用,因此对幼儿实施共情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便从共情的概念出发,阐述在幼教中缺少共情教育而出现的问题,论述幼儿共情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措施。

关键词:幼儿园;共情教育;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 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3-0181-02

1.共情的概念

共情的内涵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感受并明了别人的情绪、需要和意图的一种人格特质。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作为态度,即为对他人的关爱、接纳、理解、和敬重;作为一种能力,则是能充分理解别人的心事,并用关心、温暖、尊重的方式将这种理解表达出来。美国罗杰斯曾说过:“共情是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至于有如亲身体验的了解,要感受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如感受自己的一样,这就是共鸣共情了。”

简单来说,共情有两方面的特征:第一是设身处地,其二是感同身受。古语中所言的“推己及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强调的就是共情。

2.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保教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共同现象:我们教师对孩子出现的某些不良行为,大多总是表现出一副“我是你的老师,我要教育你”的神情。孩子表现出好的行为时我们教师就给予肯定,肯定他这种行为是对的,并加以表扬,鼓励他要坚持这种行为;可当孩子出现顽劣不良的行为时,我们大都就要开始各种说教,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是错的,下次不可以再犯了。渐渐的发现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这种效果收效不太理想,孩子往往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却还是要这样做,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明知故犯。对此教师再次教育非常苦恼,幼儿挨批也很委屈,每当这个时候共情教育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在与儿童的共情沟通中,应该注意抓住儿童的性格特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才能获取良好的效果。例如:笔者班级中有位幼儿,性格乐于助人、懂事礼貌,但是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三心二意。他经常出现一件事情未做完后去做另外一件事,或是每次批评教育后认错态度良好,但很快就再犯类似错误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首先从该幼儿的角度出发来进行了一系列推断,再安排了一次有意识的共情沟通。首先,请幼儿自我评价自己的行为,他表现出胆怯,且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然后,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进行换位思考,请他思考这种行为对其他小朋友的影响,以及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后的感受。此后,通过温和、亲近的方式与幼儿沟通,拉住他的小手与他沟通,指出:“其实你这样做只是情绪太激动了,没有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对吗?”从他的微观表情可以看出,他抬起了头,眼神里面出现了被理解与认可,他也诚恳的表达了:“老师,对不起,我以后会改的!”,经过此次沟通,取得了预想的效果,且后续的跟踪观察证明,该幼儿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

3.共情教育的必要性

(1)共情教育有利于理解幼儿的行为

教师在日常保教中常常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一个成年人,一个受到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教学培训的人。而一个幼儿毕竟是孩子,成年人和幼儿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很多情况下,当我们的头脑一卡壳就忽略了这个问题,在日常活动中就会产生一些分歧。具体表现在孩子对教师的话充耳不闻,对教师教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对教师的关心熟视无睹。也就造成教师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总是知错犯错、难以控制自己。这个时候,如果采用共情教育,教师就能够更加深入的去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感受活动,感受自己布置的任务,就会发现问题之所在。这就需要要求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同时扮演两种角色,一种是教师自己的角色,一种是孩子的角色。一些富有共情經验的教师,他们会通过孩子的面部表情,专注情况,判断出孩子此时的接受状态。他们在活动中不仅扮演着教师的角色,同时内心还在不断的去揣摩孩子的心理,知道孩子到底有没有很好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共情能力的关键时期,幼儿学会了共情后,将来长大以后的人际交往、日常生活和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学会了与孩子共情的能力,我们老师便能够理解孩子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也不会产生孩子的事情是小题大做的想法;而孩子得到了我们的共情,他便也会认为自己被老师们理解了尊重了,内心自然而然便会产生信任与安全感。在此心理基础下,孩子的心情便能够平静下来,恢复理智与认知,这样便能够进一步认真倾听老师对自己的批评与教育,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因此共情作为一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态度和能力,不仅关乎到他人的心情,还有孩子以后为人处事的能力。我们教师设身处地共情了孩子,孩子之间也才能学会共情。

(2)共情教育有利于幼儿学习换位思考

幼儿的人际交往包括幼儿与家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以及幼儿与其他社会人之间的关系。共情教育有利于幼儿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换位思考后理解他人的行为,从而减少彼此之间矛盾的发生。即使遇到矛盾冲突,也会用妥善的办法解决,如商量的办法、合作的办法和公平竞争的办法等。而不是用哭闹的方式和武力解决。

例如,某次班级活动中,两位儿童为了争抢同一本感兴趣的书而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正当教师准备介入调解时,其中一位突然说另一位说:“我知道你想看,那就让给你先看吧。你看完我再看。”这种友好的退让方式得到了另一位的呼应,他也说:“那我们一起看吧!”就这样他们化解了一场矛盾,这也是共情、协商、合作的方式产生的效果,也是儿童的一种自我心理成长。

共情教育不仅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更能够帮助情感协调,而且使对方感到自己被理解。这时候他会更愿意向你敞开心扉,更细致地表达他内心中的感受,更愿意毫无保留地展示他个人品质,我们可以帮助他人了解到其潜意识的想法和观点,使其自我意识增强,更好的建立双方信任关系。

(3)共情教育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教师要“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保教过程中,我也体会到,要实现这些教育要求,只有对幼儿实施共情教育,才能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示自己内心想法的机会,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关注,长此以往也学会去共情周围的人。孩子处于共情的环境中,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创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心理健康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实施共情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4.实现与幼儿共情的举措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教师是否具有爱心、同情心,在工作中能否随时保持平和的心态,随时保持微笑,将对幼儿具有重要的影响。人的容貌是情感传递的基本载体,作为共情的主体,教师端庄稳重的仪容、和葛可亲的态度、高雅大方的举止可给幼儿带来愉悦,使幼儿对教师产生尊重、信任和安全感,面对教师的共情时孩子才会毫无保留地与教师进行心灵的沟通。

其次,教师要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在傳统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处于主体中心的地位,教师单方面依照自己的意愿发出指令,不与幼儿共情,而单纯要求幼儿执行指令,幼儿是指令接受者,在老师幼儿互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反映出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幼儿教师要想具备共情能力,就要学会摆脱自我中心,学会关注幼儿,以幼儿为中心。教师在师幼儿互动和教学活动的预设中应该真正关注幼儿,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和反应,教师所捕捉的信息越准确,感受越深入,共情的层次就越高。

再者,要善于倾听。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每一个问题,毎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听容易做到,倾听却并不简单,倾听需要全神贯注地聆听对方的诉说,以对方为中心,不轻易插话,并注意观察对方的动作、表情、语音、语调等的变化,及时使用微笑、点头等身体语言来回应对方。在幼儿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发表任何评价,更不要打断孩子。作为一位幼儿教师,只有善于倾听幼儿,适时调节自己的教学,才能做好自身的角色;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正确判断幼儿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只有善于关注倾听幼儿的言语,对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判断,才能做到教学上的对症下药,才能够真正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在幼儿回答不正确、语言表达不清楚时及时指出、正确处理。

最后,要学会换位思考。幼儿的情感发展尚未完善,其心理承受能力还很跪弱,当其在师幼互动或同伴互动中陷入境、遇到挫折之时,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是很差的,往往会较长时间陷入低沉情绪之中。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到和孩子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无助的孩子来体会和感受他们内心的脆弱,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被理解的,并非在孤军奋战。换位思考是一种人对人的心理体验过程,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上与对方联系起来,也就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从操作上来说,换位思考就是要尽可能地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善意的解释,替他人的行为寻找理由。学会换位思考,收获的是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也释放了自己的心灵,也就能够更加地理解他人,心胸也变得豁达了。

5.结论

教师对幼儿的共情回应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2。对于幼儿的观点和意见,教师不仅要耐心倾听,而且要依据幼儿的认知水平进行解读与推测,做一名积极的解读者与回应者;不仅要分析幼儿当前的已有经验,努力搞清楚每个幼儿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还应该让幼儿知道为什么,并深入关注和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及认知需要,唯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所依据、恰到好处地回应幼儿,才能真正满足幼儿的需要,建立和谐共情的师幼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德山.教师的教育特质:共情[J].现代教育论丛,2007(02):15+19-22.

[2]徐红. 浅析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8):75-76.

猜你喜欢
必要性幼儿园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爱“上”幼儿园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