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

2019-09-10 07:22戴学林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教师学生

戴学林

合作学习方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这是基于“人多智广”的思想基础,针对学生的学习形式而兴起的。随着时间的积淀,合作学习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合作学习正好为其提供了平台和环境基础。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学生之间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而彼此配合,互相协助,联合行动。

二、合作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能促使学生在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时代,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

2.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协作技能。通过合作学习,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内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因此,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目标。

3.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才能进行高质量的合作,促进学习。合作学习还能增强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

4.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避免了个人竞争的局限性。个人竞争既可能激发学生个人发奋努力,从而使少部分优生在学习上得到更大的收获,也可能会挫伤其余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展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活动,融合了竞争与合作这两个因素,使得学习中的竞争趋于合理和公平。

5.合作学习是积极的互促学习。合作学习创造了学生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而且这种同伴关系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尤其在促进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拓展视野、健全人格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方面效果显著。

6.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学习不再是个体单干、一个人的事情。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相互激励,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可以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赛。同时每个人既有大量的机会表达自我、乐于倾听,也能通过相互关心获得归属感。合作学习使学生懂得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点,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得到的更多,学得也更加愉快。

三、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挂羊头卖狗肉”

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看似在一起学习,实际上却独自学习。一些老师表面上在分组,实质上却依旧采用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授课方式,或把合作学习当成传统课堂的微缩,把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演变为“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过程。

2.合作学习成为“搞形式”

有些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学生讨论不到一分钟,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还在酝酿,教师就叫停。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害怕学生讨论会使预定环节教学时间延长,限定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讨论的时候“蜻蜓点水”,目的只为迎合新课改要求,体现教学的必有环节,合作学习就成了“摆样子”“走过场”。

3.学生合作学习自由散漫,不够主动

小组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加之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缺乏集体责任感的学生开小差而不容易被老师发现,出现自己玩自己的,似乎讨论与己无关这种自由化现象。

4.合作学习形式不当,学生参与度不高

分组缺乏科学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的关注度不够,或只关注结果,没有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有的小组是同伴中的权威或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操作学习,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就被忽视,甚至成为旁听者、滥竽充数者,这些都会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效率降低。

5.责任不明确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组在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组学生却静悄悄地做自己的功课,有的组虽讨论起来了,但说的却是别的话题,而且几乎每次分组学习,总有人在夸夸其谈,也总有人一声不吭。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无所事事的场景或被孤立的状况屡见不鲜。学生的个人责任不明确,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这就是“假讨论”“假合作”“浮躁”的合作。

6.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现象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理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由于个体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表现欲望等心理品质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在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方面也会存在不同,这是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个体不平衡的原因。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我、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7.缺乏有效组织和引导

合作学习并非是脱离教师的自由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序的互动。倘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将问题放给学生,自己游离于学生之外,只是布置学习任务,“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放任”学生去讨论,就会导致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偏离课堂目标,形成散漫自由的课堂风气。

8.提供的素材不恰当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的素材即为学生讨论的内容。内容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对学生能力的估计。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没有深度;如果内容深奥,超出了学生思维和知识承受范围,学生讨论不起来,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不准

为迎合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之部分老师对合作学习认识不到位,理解不透彻,方法使用不当,时机把握不准,以至于每节课都在搞小组合作,甚至用小组合作代替整个教学过程,彻底沦为“为形式上的合作而合作”,课堂吵吵鬧闹,学生缺乏静心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内心浮躁,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10.对合作学习认识有误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能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有很强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责任感,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但还是不免沦为名副其实的旁听者、滥竽充数者。究其原因,并非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而是对合作任务的材料不熟悉或缺乏合作前的独立思考。大脑中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图式,合作讨论时无话可说或跟不上节奏,不知所措,导致合作学习效率低。

这些现象会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出现,最可怕的是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四、有效的合作学习要采取相应措施

(一)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培训必不可少

1.教师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要凸显合作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中的秩序,引导学生具备合作中应有的态度、方法以及技巧。

(1)意识到合作学习的相互依存性

只有有了积极的相互依存性,才能避免那种“滥竽充数”的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他与组员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小组成员之间有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同舟共济”的依存关系,具体体现在共同的小组目标、组员角色互补、资料共享以及共同的奖励。

(2)增强学生的合作意愿

在合作学习中需要学生们相互支持、鼓励和帮助。为了共同的目标和良好成绩,愿意合作,并且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具体表现为:相互之间能够提供足够和有效的帮助,能诚恳交流所需的信息和材料,相互信任,对彼此观点进行质疑检验,群策群力。

(3)培养合作学习技能

合作学习中,合作的技能主要有彼此的认可和相互信任,准确的交流,彼此接纳和支持,有效的处理冲突和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等。

2.明确责任。在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角色互补,有着内在关联和相互配合;每个成员与合作群体及合作群体中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合作群体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即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完成自己的一份工作,必须为团体的成功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并对自己和团体工作的最终结果负责,是责任明确的协作学习。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个体责任的存在,是所有成员都能从合作学习中受益的关键。个体责任通常是通过对每个学生表现的评估来体现的,通过反馈评估情况,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心。在合作学习中,当每个小组成员明确认识到个人的存在对小组的意义,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才能真正主动地参与讨论,克服消极等待和依赖别人的心理。

3.小组评价。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合作学习小组必须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小组成员更好地合作和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水平。小组评价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总结小组成功的经验,对小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好的方面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二是对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三是对以后小组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明确的要求。

(二)实施多样化的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一般包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和小组评价等基本的过程。如果不能将这些基本的过程加以灵活的运用,单调的、形式化的活动很难激起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分享法、调查法、竞赛法等渗透到合作学习的基本过程中,促进学生小组和团体作用的发挥。

1.独立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绝不让学生合作,否则合作学习就成为一种形式。即便是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也务必力求在合作学习前预留时间或空间,使其得到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否则容易造成许多学生“无话可说”,不知所措,或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在合作学习中沦为滥竽充数者,甚至导致群体认识的偏差。

2.合作學习要提供适当的素材,抓住时机

一方面,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团体性任务,而不是个体性任务,即任务所要求的资源最好是单个学习者所不能全部具备的。另一方面,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结构不良的问题。那些开放式的、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深层次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项学习任务都适合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

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理念下先进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合作学习存在一个时机问题,即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另外,什么时候该静心学习,什么时候该合作探究,都需要把握时机。课堂教学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3.有效地组织与引导,尽量使合作效益最大化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的组织者。合作学习中,教师有效地组织与引导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地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二是在引入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入讨论;三是观察小组群体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活动状况;四是在引导和观察的基础上,要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小组学习的进程,在控制讨论进程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四项内容加以调节,即小组活动围绕课题的程度,小组讨论进展的速度,小组核心的形式和工作水平,小组讨论的深度;五是对小组的学习结果要及时给予评价;六是将学习小组的注意力引向新的探索。

(三)加强合作学习实践

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理论的强化培训,更需要不断地把理论付诸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加深对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的理解,巩固并掌握合作技能与方法,体验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同时,还能发现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总结反思,进而丰富和发展合作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学习不应该仅限于课堂,要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外,把合作学习发挥到极致,促进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终生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教师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教师发展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