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福华
摘要: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其中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计算,让学生学好计算是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因为计算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然而,在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就感到很困惑,觉得非常简单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却感到很困难,总是没能达到老师自己想要的效果。为了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学生 计算兴趣
一、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低段教学中,可以采用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开火车,就是我们常用的游戏,参与面广,量多,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小学生的喜爱性和参与性都比较高,是非常适合的提高学生计算兴趣的途径之一。儿歌也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如一年级“凑十儿歌”(一九一九手拉手,二八二八好朋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能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速度。在中段教学中可以采用口算题卡,男女比赛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例如:在教学乘法结合律的课堂引入时,我出示了两组题,第一组由男生完成:61×25×4,9×8×125,35×25×4;第二组由女生完成:61×(25×4),9×(8×125),35×(25×4)。最后他们发现大多数女同学都算得更快,而且两组答案相同。这样他们就很想知道为什么,对新课一下就产生了兴趣。在高段教学中可以采用限时完成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很多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得不够牢靠,归根结底是因为缺少对计算算理的透彻理解和掌握。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是计算的前提,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常常是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尤其是对于初入学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但形象记忆能力却非常好。通过摆小棒、分实物等方法,学生通过形象化的记忆方式,能够有效将算理与算法相结合,从形象思维入手,抽象出具体算法。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知识不断深化,计算繁复性较高,如果没有足够的算理做支撑,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就会浮于表面,无法从实质上掌握计算的技巧。因此,老师必须让学生透彻地理解算理,掌握基本算法。比如在《减法的性质》教学时,老师可以先设计这样的题目,869-45-155,305-136-164,563-102-98。老师要让学生先观察这三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点,怎么计算比较简单。问题提出后,学生便会积极地思考和反复地计算,之后便会发现:都是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老师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直观方法来讲算理:如果把减数看成是敌人数的话,可以把敌人一个一个的打,也还可以把敌人包围起来打。让学生思考:先把敌人如何包围起来?就是把两个减数相加,学生们会发现45+155,136+164,102+98加起来都是整百的规律,很快学生便从自己的计算中掌握了减法性质的算理,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计算信心大增,同时也使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生计算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学生在计算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乘、除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做完题不回头检查等。这些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那如何让学生细心呢?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比如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最后,教育学生养成验算习惯。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学习习惯。我们要要求学生作业完成后要作自我检查,复核或验算。
四、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教师设计练习时最好分层进行,形式多样。特别是练习的内容要注意有针对性,有层次,有坡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时才不会觉得枯燥,才会觉得有兴趣。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围绕重点与难点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尽量让学生能够练习有所收获。比如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和简算,这部分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稍微不细心,就有可能打错一个小数点、少写或多写一个零等等这些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在班里开展利用隔天一次的专项笔算比赛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时间为二十分钟,训练任务是完成3道笔算题,3道简算题。学生们在规定的半小时里完成,如果每次全对,累积五次,将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的训练前两次的训练效果不盡人意,满分的不多,但后两次的训练结果让我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计算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正确率也提高了很多,从满分寥寥无几上升到一个班有三十几名学生都取得了满分的成绩。由此证明,学生们的这种计算训练是非常有效,也是切实可行的。
总之,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而计算能力的初步形成后,也还需要在今后应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深化,才能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