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茜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学水平不断地提升,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法涌现出来,这让教师的教学模式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情景教学方法是一种改变课堂氛围,利用知识联想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的教学法,它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大大提升教学有效性。本文将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景教学创设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情景教学;策略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数学,是学生开始系统化学习数学的开端,一些新的概念和思维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掌握,学生如果在学习初期就失去学习兴趣,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势必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情景教学法,能够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创设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学场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情景教学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抽象概念和逻辑思维先行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要清楚地认知一些抽象概念,并且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但是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如何能够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率,是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情景化教学能够从多种角度全面地分析知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开展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激发,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增强,会主动投身到教师设计的教学当中,从而达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情景教学策略分析
(一)生活化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当中,有很多能够联系生活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点,将教材中的内容作生活化的讲解,联系生活情境,将知识的理解难度降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应当积极地发掘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点,利用学生的兴趣点作为媒介,然后与生活关联起来,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发挥情景教学的作用,用生活化教学消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畏惧情绪,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例如,教师在讲授《几何图形》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很多生活中物品的构造,都利用了几何图形的特性。例如,自行车的构造,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让自行车变得非常牢固、耐用。现在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电动推拉的防盗门,利用了平行四变形的不稳定性。几何图形的重复堆叠效果,能让画面产生无限的延伸感,这一特性也被应用于摄影行业当中。很多生活化的例子,都有助于学生去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一些几何图形的模型,来模拟生活中几何图形的应用,将生活场景搬上课堂,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二)课堂情景剧教学,强化学生能力
情景教学的开展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课堂情景剧的模式,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知识应用的熟练度,让学生在情景剧中切实地体会知识的应用过程。教师在备课当中,可以将一节课的知识转化为一个生活场景或者是舞台剧形式,在其中穿插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学生进行情景剧的出演过程当中,适时地配上教学讲解,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当中,以轻松的心态去学习复杂的数学知识,可以大大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授《加减法的应用》这堂课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准备一些道具和一些道具纸币,在课堂中搭建一个超市购物的场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售货员和顾客,并且提出一些问题“如何用20元买到最多的铅笔?”,“10元钱最多可以买到几个苹果?”,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道具开动脑筋去應用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知识联想能力,大大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多媒体情景教学,开拓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有效融合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的优势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多角度地去观察问题,直观地认清知识的本质,并且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和历史背景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过程当中,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圆的延伸知识,例如,圆周率计算的发展过程,古代人是用怎样的数学方法去研究圆的,从数学的历史背景入手,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学生在这种浓厚的教学氛围下,能够大大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累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不断探索进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情景创设是开展情景教学的基础,教师一定要多方面去思考情景教学与数学融合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探索、多实践,发挥情景教学的价值,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谷生军.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技巧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9,(8):148.
[2]邵长生.浅谈小学生数学教学情境课堂创设技巧分析[J].读与写,2018,15(3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