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口述史之东阳锡艺研究

2019-09-10 23:02张月
青年生活 2019年36期
关键词:工艺美术非遗

张月

摘要:为了为金属工艺课程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金属材料,我们聚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属手工艺——东阳锡艺。“贵贱皆用”的东阳锡艺是普通民众鲜活的生活记忆,是往来游者优质的轻奢非遗旅游纪念品,加之锡为金属工艺课程物美价廉的学习材料,活化传承的学术研究显得势在必行。在“匠不入籍”与少量的文献资料前,来自锡艺匠人以及民众的口述积累则成为抢救非遗历史、研究东阳锡艺的重要途径。笔者对东阳锡艺清末至民国期间锡器担子的鲜活场景以及对东阳锡艺源起质疑、传承发展进行了口述梳理。

关键词:东阳锡艺 寀卢村  非遗 工艺美术

一、东阳锡艺口述研究的价值与必要性

1、面向教学——基于金属工艺教学的现实需要

金属工艺课程中首饰设计独具的审美特点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工艺美术院校开设的热门专业,深受学生追捧,就业前景可观。从近年国家对工艺美术品行业销售的数字来看,与金属工艺品相关的珠宝玉石制品与半成品、首饰及仿首饰工艺品、贵金属首饰、金属工艺品在1-6月的金额中,分别为19689.4万美元、54312.6万美元、43583.1、1103.7万美元,占工艺美术的大半江山。在开设金属工艺的过程中,我们发觉金属工艺常见的材料金、银价格昂贵,学生囿于高昂的材料常出现学不过瘾的现象,这成为师生头疼的问题。为工艺美术的教师一直想寻找一种替代的金属材料适应教学需要。无独有偶,东阳锡艺这项省级非遗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锡的特殊属性是物美价廉的学习材料,大大减轻了学习成本。它与银形成的巨大价格反差,相似的视觉效果、锻造手法,促使我们俯下身子仔细了解它。

2、面向本体——最生活的民间手工艺锡艺:在金、银、铜、铁、锡“五金”中,金、银因为昂贵稀缺,不被普通民众所常有,铜、铁因为氧化容易生铜锈、铁锈故被列为大众日用品多被受限,而现今不常被提及的锡因为富有光泽、无毒、不易氧化变色,又有杀菌、净化、保鮮效用,被尊为“绿色金属”,贵贱用之。这一“史前金属”自上古而延绵至今,是清代以前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打锡器更是重要的民间手工艺,市井之中不可或缺的行当。据《梦梁录·诸色杂货》记:“……其(杭州)巷陌街市常有使漆修旧人;荷大斧,斫柴;间早修扇子,打镫器…镫器即锡器,指的就是白锡打造的器皿。我们熟知的青铜就是铜锡合金,著名的后母戊大方鼎(2011年前称司母戊大方鼎)含铜84.77%、锡11.64%。但青铜文化居庙堂之高,锡文化可谓“处江湖之远”,是民间文化的代表。东阳自古崇工尚艺,东阳木雕、东阳竹编作为国家级非遗研究不断丰富,而东阳锡艺作为最贴近老百姓的工艺之一,将其活化传承自是研究的首要原因。

3、面向非遗活化——口述研究的迫切:欣喜过后,我们发觉这样好的教学材料,学界研究的力度却很单薄,加之中国古有“匠不入籍”的传统,东阳锡艺并不能形成足够的文字历史满足教学需要与自身传承发展需要。自此笔者团队与东阳锡艺代表性传承人卢晓侃设计师决定开启东阳锡雕的口述史调查研究,以此构建完整的产学研用的工艺美术品设计实践教育平台,探本求源,活化非遗。同时,东阳锡艺作为非遗资源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易保存是优质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品种。好的口述史研究资料也可以去伪存真,为锡艺类的品牌营销提供优质的史料资源。

二、东阳锡艺起源、演变

目前,我国关于锡的最早记录见于《周礼》,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汉书·地理志》、西晋《华阳国志》、隋代《颜氏家训》、唐代《蛮书》,以及宋代《续博物志》中都有对锡的发展记录,我们在《水浒传》等小说中也能看到锡作为日用品被使用的描写。那么东阳锡艺的产生、发展、演变又是怎样的呢?

1、被质疑的源起。口述锡艺的首要思考是能追溯的最早东阳锡艺起源。目前我们官方资料一般认定东阳锡艺源于明朝,主要聚集在东阳寀卢村。但是一件疑为宋代《五谷罐》[ 因为体积较小,亦有可能为酒器瓿]锡艺的考古出土,使我们重新回到了原点。这件器物于东阳佐村出土,宋的断代从器形、做工、皮壳看可推断为宋代作品。又辅以《寀卢村》作证,其祖先为五代后周皇室后裔,后代于宋绍定壬辰秋(1232年)迁入寀卢。村志《综述》记载:“显祖卢琰为后周柴世宗重臣,佐柴荣定国安邦功则卓著.显德七年(960)赵匡胤陈桥兵变,宋代周禅之际,见柴世宗两幼子尚在襁褓之中意欲加害。卢琰冒灭门之祸,竭力谏阻,遂抱其一(蕲王柴炯)避居临安,后又转徙永康灵山抚养成人后将己女锦许之为妻,易柴为卢,改炯为(璇),并列为第三子,是为定安溪卢氏之始祖故族有“王者之裔”的美誉,迫十世孙卢份游列东阳,相地觅胜,定居长堤,迄今766年紧衍生息,蔚成望族。”村志在第五编村民人口篇记载“越国公卢琰为第一代越国公,卢琰有八子一女。女支派始祖卢璇,并列第三子,卢璇为第二代,第十代四十五子其中第三子名卢份,字宗的,排行百三,于宋绍定壬辰秋(1232年)迁入寀卢”。两者相互佐证东阳锡艺起源于明朝的观点确实有待后人进一步考证。

卢法龙老人与卢光青老人认为我们与永康锡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很多地方有更精良的工艺。通过村志我们也可以看出东阳锡艺与永康锡艺同出一源。村志记载:“第三节东房西房(公元960年,宋代周治,先祖越国公卢避乱居永康灵山。宋绍定王辰年秋(1232)年十世孙百三公卢份字宗的自永康石马迁居东阳八都定安溪长堤居住,此谓中宅始迁祖宋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又十世孙百九公字宗一,随迁定安溪长堤,伴百三公联居中宅西,此谓西房。随后于宋景定年间(1260-1264)百十公字亲金也迁居长堤西房宋景定庚申年(1260年)十一世孙千十公,字思选由永康石马迁来此居住,依叔百三公舌中宅东,此谓东房。”可见永康与寀卢村来往密切。

2、明清时期的东阳锡艺:宋代时期锡艺并没有重大性的突破,但到明代因为文人画等艺术思想的影响,在艺术上有了质的转变。根据洪武二十六年《大明会典》卷二六记载等记载显示,明朝的器物用度有明确的使用登记规范,在明洪武二十六年,也曾明文规定各阶层的制度。金银皆为五品以上使用,而庶民酒注用锡,酒盏用银,余瓷、漆器。也就是说锡器的使用并不受社会地位的限制,因此它成为明朝在野文人把玩的用具,最为典型是受紫砂工艺的影响流行仿紫砂文人锡器,这将锡器制作推上了纯艺术的高度跻身珍品雅玩的行列,也使锡器制作进人到工艺审美的自觉阶段。那时坊间锡壶制作的名家辈出,甚至飘洋过海用于海外贸易,其中以云南的个旧锡最为知名。锡艺的器型发生了“由圆变方”的演变,方形因费时废料,不易操作,就有了“十圆不如一方”的造型说法,但是东阳现在出土的锡艺以圆形为主,与之相比方形器物较少。目前只能以东阳锡艺在此阶段以圆形实用为主的器型占据主流作为论断。可浙江嘉兴的黄裳精于设计“模范百出”、嘉兴黄元吉制造锡艺色泽似银、道光年间的卢葵生扬州人,在浙江近距离内,也推断应影响至东阳。

3、清代锡器担子挑出了闻名的东阳锡艺:东阳锡艺代表性传承人卢晓侃的父亲卢法龙老人出生于1952年,出生居住在寀卢村,现今68岁的他回忆口述,寀卢村是打锡的聚集区。除了寀卢村,周围的淑玉堂村有20-30人打锡,西坑沿村(音译)有10几人打锡,下蒋村亦有10人打锡。但寀卢村最为知名、集中。当时的寀卢村寀卢村有300多户人家,当时出门打锡的扁担就有70多个。打锡的匠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家打锡,一类是出门打锡。出门打锡的师傅一般手艺比较好,情商也相对较高,也被称为锡艺担子。卢法龙老人的父亲卢钟直也是锡艺匠人,手艺是自己在父亲的耳熏目染下自然习得的,15岁就自己出门挑担打锡,作为平时的生活周济。据卢法龙的妻子俞苏珠回忆,出门打锡常常需要外出很长时间,何时归来没有定期。在资源匮乏的年代,打锡贵在将物料使用到恰到好处,一个好的锡艺师傅能将来之不易的锡“做完即用完”,不过锡的熔点比较低,好在可以融化,也算是补救之法。卢法龙的邻居卢光青也是我们的口述人之一,他们经常结伴出门打锡,也是15岁出门打锡。卢晓侃回忆儿时寀卢村的“烟火气”是独特的风景,生意好的时候家里的房子就像着火一樣。1950年左右东阳锡艺主要生产茶壶、蜡台,1975年左右主要生产茶壶与蜡台,锡艺是婚丧嫁娶的主要物件,祭祀供奉仙人的礼器、也是常用的日用品。器物上尚有作为自己标志的装饰纹样,卢法龙老人的装饰纹样有一件云龙纹颇为常用。

4、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东阳锡艺:20世纪30-40年代,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铝制品、玻璃制品等新材料出现,他们因物美价廉,直接冲击了锡艺的生存空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匠打造一把普通的锡茶壶,约需要一斗米的价钱,一只锡火锅,约两斗米的价钱,若想要加工精致的锡器,价钱则略高于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即可。卢法龙回忆:那时很多人转向了打铁。又加上国家进入了狂热的“大跃进”浪潮,将锡列为稀缺工业物资严格管控,锡器业大受影响仅剩极少的锡店勉强维持,老匠人亦不再收徒。此后,锡匠们纷纷转入白铁业。至此伴随人们上千年的民间锡器业也随消亡了。自己虽然有意向让儿子学习打锡,但是在高等教育的浪潮下,卢晓侃首先选择了机械自动化行业、在个人的锡艺情感与环境簇拥下,多年后转入锡艺的传承工作。

三、东阳锡艺当下的活化传承现状

2000年国家就已经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约在2014年——2015年将东阳锡艺列入非遗目录,东阳主要代表性的传承人有三位:一位是于2018年去世卢安峰,一位是主攻服务于婚嫁用品与日用品的传统锡艺卢恩杰,一位是致力于为现代审美活化传统非遗的卢晓侃。他们在一次次的工艺博览会中亮相、思考、前进。卢晓侃的已有多见作品问世,其中《傲雪凝春建水》、《檀慕根艺随形茶罐》、《松鹤延年葵口盘》、《思恭嵌木雕茶罐》、《劲节竹形茶罐》、《倭角四方錾花茶罐》、《六边錾花茶罐》已经获得市场认可,艺术风格受明代文人锡艺的影响,又注入了现代审美的需要。非遗的活化与传承必须立足时代,非遗是活在当下、适应时代的非遗。

四、总结

从金华历史文化挖局与传承来看,口述史调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抢救手段和保护方式,在口述中保护、在口述中传承、在口述中思考。因此我们试图寻找锡艺再发展的路径。第一、物用则活,锡艺在储存茶叶方面确实笔陶瓷更有优势,因此锡艺在茶的器具上应有更大发展空间。第二、锡自古就与玉等多材料组合相存,在材料更发达的今年,与东阳木雕、竹编、甚至陶瓷的结合更能提升它的艺术创作空间。锡艺的发展将在艺术与实用两个维度的相互融合中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寀卢村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名村志集成·寀卢村志》。

2、维微编著:《中国锡器图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张代明编著:《云南特色文化产业丛书·锡器卷》,云南出版集团等出版,2015年9月。

4、梁景和 王胜:《关于口述史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5).

猜你喜欢
工艺美术非遗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解析
兰州刻葫芦的历史渊源及其三大家族艺术成就探析
西北游牧文化对春秋青铜带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