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羿羽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经不断提高,相对应的人民心理健康建设的水平发展还是很不均衡。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是部分学生家长可能更看重的是学生考试的分数,这样对孩子可能会造成较大压力。学生有可能出现焦虑、对自我认知偏差等相关心理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孩子们心理建设。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心理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需要投入精力进行相关工作建设。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育对心理健康的意义以及日常建设方法两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字:小学语文;心理建设;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育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需要编写,在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中都是反映了社会、科学、古代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较为先进的审美层次。学生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使他们了解到一个五彩斑斓的社会,为其健康积极的心理建设提供了相对具象的基础。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但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是切苹果,如果纵向切,將苹果可以均匀分成几瓣。但是如果横向切就可以看到隐藏在苹果中的五角星,孩子们的发现美的视野就会扩展。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当我们爬上高山时候,就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当初夏我们行走在公园中看见水旁的荷花就会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的感慨;当我们看到父母在为我们操劳的时候,感受到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关爱。而这些审美价值观都将陪伴孩子们一路走下去,终身受益。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育的重心从带领学生们读书、认字转移到让学生们对课文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通过对所学文章分段总结,归纳文章主旨,概括中心思想来引导学生对于语文教材的独立学习。学生通过对于课文的分析理解,可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小学生们每天通过新闻媒体及各个渠道所获取的信息是以前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在这其中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除了需要家长、老师对其正确引导,也需要孩子自身有一定辨别能力,避免消极的、不健康的信息影响心理建设。
(三)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通过语文教育的对孩子们在基础知识与心理建设的积极作用,在后续语文教育方面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孩子们养成了优秀的学习习惯,有了正确的审美标准和相对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能够知善恶,辨美丑,明得失,方便课堂教育的开展。与此同时又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课本为基础,心理学教育为辅导,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语文教育针对心理建设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日常的学科教育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们进行朗读、分段、整理大意,仅仅完成这样的教育目标对学生们来说相对有些枯燥。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比如《三顾茅庐》一课,让学生们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课程内容解读,学生通过对于扮演角色的深化理解,进行表演。表演的学生可以通过揣测人物内心了解人物,观看的同学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
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切身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其以礼待人、求贤若渴的心态也更能体会,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与此同时,表演小故事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演和表达能力,树立自信心。
(二)发现不同侧重点进行相关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小故事体现着当代优良的价值观。例如《白求恩》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的国际友人白求恩医生为了抗日而做出奉献的故事。在课堂授课的同时,可以将相关的为了集体发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
在《虎门销烟》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理解当时国家内忧外患情况下林则徐做出这样的壮举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在内心建立正确的爱国意识,有国才有家。
(三)习作课多角度引导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习作是很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在习作课程中,会通过不同的角度,比如优秀同学的事迹、春游的建议等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现象进行习作。学生们通过习作进行相关思考,转换成文字。学生在内心中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的想法,对于自己参与的事情更有主人翁意识。
在习作完成之后,可以通过朗读部分学生的作品来鼓励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四)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执行人员,在完成以上教学策略的同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思想上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比如阅读一些教育书籍,听先进教职人员的教育经验讲座,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归纳整理,做到因材施教。
结束语: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要以学习知识为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相信通过老师与家长学校的多方努力。一定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身心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章斌.寓心理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J].小学教育科学论坛,2004(02):23-24
[2]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