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摘 要:幼儿园是小朋友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加强幼儿园的教学质量,这才是对小朋友负责的表现。本次研究基于幼儿园阅读教学中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体现了对幼儿心理心态和沟通能力的尊重,也体现了幼儿阅读教学的职能转变,值得幼儿园老师多做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阅读教学;师幼互动
幼儿园的小朋友年纪很小,他们对一些常见的文字都不认识,因此在阅读方面是有一定障碍和难度的。以往很多幼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特别注重和幼儿的有效互动,不能及时发现幼儿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及时帮助幼儿解决问题,阅读教学的质量大受影响。采取有效策略进行师幼互动,这是提高幼儿园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1阅读教学前的导入互动,让阅读更有乐趣
由于幼儿园小朋友的阅读能力比较低,知识面比较窄,导致小朋友对于阅读的兴趣不是很高。对此,我们认为,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话题的设置或者阅读材料內容的“剧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课前导入方面进行语言的有效组织,实现师幼互动的有效进行。
比如我们在带领幼儿园小朋友阅读幼儿习惯养成类绘本书籍《行为习惯教养》这本书的时候,老师先问大家:小朋友,你们生气的时候会乱扔东西吗?你有没有吃东西的时候剩下一点点就不想要了,然后丢给爸爸妈妈吃呢?根据这个问题以及和同学们的对答互动,老师告诉小朋友:其实老师小时候也做过这样的事情。不过现在老师长大了,才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咱们这本书里大家就可以找到答案。好了,现在老师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快去书本里找找答案吧……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话题引入,让同学们产生了“读书找答案”的意愿,从而带动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
2阅读教学中的有效互动,让阅读更有质量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其实幼儿读书的时候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小朋友看书特别认真,身体几乎一动不动;但也有的小朋友看书非常草率,能坚持个三五分钟就不错了。要让小朋友在较长的时间里安安静静的看书,这基本做不到。所以,老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适时地去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以起到规范阅读活动秩序,调整学生状态,继续引领阅读活动完成的作用。
比如在关于《文明礼貌从我做起》的绘本阅读中,老师发现有个小朋友一边看书一边自己嘻嘻笑个不停。所以老师就走过去问他为什么发笑。然后这个小朋友说:“老师,这上面画的小熊去别人家做客,把人家里的玩具和吃得都给翻出来了。真像我们邻居那个小姐姐。”听了这个小朋友的话,老师也觉得有些想笑,书本上的内容真实的发生了。为此,老师还特意让同学们都来发表了一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叙述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不礼貌的行为。大家通过发言讨论去和书中的观点印证,加深了印象,也在保持文明礼貌方面达成了共识,这样的阅读教学显然是令人满意的。
3阅读教学后的跟踪反馈互动,让阅读不断优化
除了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跟同学们进行一些互动,交流对书籍内容的认识、想法之外,老师还特别注意去跟踪了解同学们对阅读活动的感受、体验,从而不断的促进阅读教学活动的优化、创新。
比如在大概15分钟、20分钟左右的阅读活动结束后,老师会特意找同学们去聊聊这次阅读中的体会,或者老师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假如有的同学在阅读活动中表现不够积极,一本书看好久也不翻页,或者存在霸占着好几本书不给其他同学看的情况,老师就会用一种不责备、但同时略带严肃的口吻把问题提出来,并讲明这种做法对大家造成的干扰,让小朋友自己去进行反思。
期间,同学们也可以把自己对阅读活动的一些想法提出来。有位小朋友就曾经提到过,他想把自己家里的一本书拿来分享给大家。老师觉得这个提议很好,因为幼儿园的书籍毕竟有限,很多小朋友家里都有家长给买的儿童读物,大家如果自愿交换阅读的话,对拓展孩子的视野也是有帮助的。所以,老师隔一段时间就会举行一次“交换阅读”活动。活动仅限一天进行,学生可以携带自己想要交换的书籍到幼儿园,老师会负责进行妥善的保管,避免出现书籍损坏等情况。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给同学们带来了新鲜感,也激发了同学的参与热情,使得幼儿园的阅读氛围非常浓厚。
结语:
面向幼儿园小朋友进行阅读教学,这是从提高幼儿的语言功能和认知能力等多方面考虑来进行的,其助力儿童成长的意义毋庸置疑。不过幼儿园老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结合阅读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如此才能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幼儿园阅读教学的持续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慧. 师幼互动,共享快乐——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4(s3):635-635.
[2] 刘洪霞. 教师教科研活动专业培训——谈分享阅读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师幼互动[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13):26-29.
[3] 王静,周冠环. 幼儿园小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4):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