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战国 黄竞 李慧
摘 要:让学生转变“预习就是读读课本”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掌握预习的方法,从而实现有效预习。
关键词:有效;预习;观念;习惯;方法
预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前奏和基础,是帮助学生学习新知的拐杖,有利于学生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也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学习新知。课前有了预习,课堂便能有的放矢,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目前小学生数学预习普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缺乏预习兴趣;预习惯未养成;预习能力低下。究其原因,教师本身的预习观念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体现在教师固有的认识误区。很多老师认为:预习时学生把课本读了,上课时学生就没有探究的兴趣;小学生预习只会停留在表面,预习无用;预习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学习,新课程不需要预习;有预习的课不好上;预习会束缚学生思维,让数学学习缺乏创新;预习后学生对新知一知半解,对情境少了新鲜感,对探究生搬硬套,对创新无从谈起┅┅
面对目前的状况,要扭转小学生不爱、不想、不会数学预习的困局,要让数学预习真正成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实现。
1.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和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要通过课例让教师充分认识到那种造成学生课堂上吃“剩饭”的问题不是因为预习的错,而是施行不恰当的预习行为造成的。还要让学生转变“预习就是读读课本”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掌握预习的方法,从而实现有效预习。
2.关键是培养学生预习能力。学生预习能力缺乏导致预习效果的不理想,造成了预习习惯的缺失,从而也间接造成预习兴趣的低落,所以培养预习能力十分重要。
对学生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应该让学生做到读、思、集、议、练、补六个字:“读”——细读教材,注意重点、疑点。“思”——思考方法,理解例题,抓住前后的联系。在预习例题时,首先要想一想它与已学过的知识有无联系,如果有联系,可以先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然后结合现在的知识与方法去理解每一步是怎么得到的;如果还不理解,可在相关地方作出记号,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去解决。“集”——收集信息,整理笔记,记录有关的知识。“议”——议论疑点,合作学习,交流疑惑的问题。在预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认识模糊或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可以与父母或者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中学生要说清自己的疑惑,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猜想等,让别人理解并验证自己是否正确。“练”——训练习题,总结方法,检测预习的效果。学生在预习完例题后,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法去完成课本中的练习,这样能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补”——补习旧知,查漏补缺,巩固已学的知识。在预习时,发现与预习的新知联系紧密的定理、公式、法则等有模糊或遗忘的地方,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问问老师与同学补习以前还未掌握的知识。这样对不懂的知识加以补习,既可以进一步巩固学过知识,又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能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3.帮助学生构建预习模式并养成习惯,我们不但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巩固,还要构建一种适合全体学生需要的,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集体交流,相互启发,对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提升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预习动机,逐步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与能力,尝试构建了“课前预习——课始交流——课中应用——课末拓展”的指导学习模式。
例如,在学习《平行与垂直》前,对照课标,结合本课内容,巧设悬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编制出详尽具体的预习卡,学生根据预习卡要求进行预习;课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预习中的收获进行汇报,尝试解决简单的问题,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如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深入理解,教师课前对这个难点进行必要的预设,应用教具、学具、课件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启发;之后,教师呈现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内直线的相互关系;最后,通过实践性、开放性的练习,对平行与垂直进行拓展延伸。这种模式把课前预习成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一种需要,成为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保障,成为课堂有限教学时间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总之,我们不用怕学生预习后影响教师的教学。事实恰恰相反,学生不是没有问题了,而是问题更多了,帶着困惑和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课。用自己预习得来的知识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在相互讨论与争辩中不同思维相互碰撞,博取众长,从而获取真知灼见。这样,课堂教学也就达到减负增效的效应,对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实验小学
[2] 吴红霞《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探析》 期刊《新课标(小学)201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