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书法新探索

2019-09-10 19:43夏泽晓
锦绣·中旬刊 2019年4期

夏泽晓

摘 要:楷书里包含唐楷和魏碑,很多人只写过唐楷,不曾写魏碑,即使写魏碑也是用唐楷方法去写魏碑,导致无法达到表达魏碑原有风貌,走了很多错误路线,浪费时间,因此研究唐楷和魏碑的区别有重要意义。我们从字法、笔法、和章法上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魏晋,到南北朝的碑刻,到隋朝的《龙藏寺碑》,到唐初的欧阳询、虞世南,一直到盛中唐的唐楷极致,之间是有一个清晰的线索的,从历代写经和残纸中会明显地知道楷书发展的脉络,逐渐地从历史的特点里剥离出来。碑派书法所取法的对象是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诸多墓志、碑刻和摩崖刻石。取法北朝碑刻的流行观点一经产生就天下大倡。碑派书法理论最有名的鼓吹者是康有为。到清代末期时,碑派书法已经垄断整个书法领域。这样,从学习楷书的角度看就形成了取法唐楷和取法魏碑两种书体的取向。

关键词:顿挫;衅扭;廛束;斜画紧结;位

一、简述魏碑与唐楷区别

1字法

唐楷一味取正,魏碑以斜取正为主。魏碑分四大类型,有造像,墓志,碑版和摩崖,魏碑有金石味,形象朴拙 、苍茫、浑厚,造像字趋向雄强  摩崖趋向天真烂漫又带雄强苍茫。唐楷端正秀美,但是不同字体差异很大,形成我们熟悉的四大楷书,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元代),唐楷尚法,要求书法法度严格,规范,方正造型为主,相同的字的造型差相差不大,填写统一的方格子,要求四平八稳,字分八面。

魏碑造型多变,大小不一,墓志也是格子填写,很多摩崖造型成行不成列,只有行气,而且字大小不一,随意性很大,变化莫测,同一字变化多样,唐楷变化微小,遵守法度严谨,魏碑追求生动情趣,不守法度,野趣横生。

2笔法

到了南北朝,刻碑盛行,而刻工大多没有文化(这也是在碑刻中多有错误的原因),为了省事,把许多转折等本来圆转的地方直接用刀切出来,这就是魏碑多方笔的原因。不能认为它是正常的书法形态,那只是把书法进行再加工的产物。像魏碑最后的捺多是峻峭的,是有隶书的尾笔的笔意。

唐楷以圆笔为主, 魏碑 方笔为主。唐楷以逆锋而入,魏碑以直接出峰写字。唐楷以中锋行笔多,魏碑大多侧峰铺笔而成。风格是方峻古朴,天真烂漫。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笔画多为方笔,有棱有角。唐代书家学习了魏碑并将魏碑的用笔与结体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与创造,形成了法度严谨,风格整饬,体势端庄的具有庙堂之气的楷书。在用笔上,主要以圆笔为主,我们现在学习任何书法还带着唐楷的笔法,比如修头护尾,藏头收尾,圆形线条为主,含蓄用笔等等都是唐楷特征。

启功先生在他的《论书绝句》中有“透过道刀看笔锋”之说,就是这个意思,魏碑楷书是刀锋和笔锋同时存在的,这就给书法临习带来好多困惑,一些刻手用刀具产生的“刀锋”需要由后代手持毛笔的书家生硬地“临习”出来。实际情况给取法魏碑楷书作为范本的后世书家带来一个很不好区分辨别的情况:到底哪个笔画是写出来的?哪个笔画是刻出来的?魏碑楷书不易初学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学它容易走过于放纵没规矩的道路。

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E.Gombrish)所说,艺术的发展并非总是后代超过前代,有时候它要迂回前进的。唐代楷书最终作为书法入门的取法对象被确立起来,同样经历一个曲折渐变的迂回过程。唐楷造型严谨,魏碑提高笔法丰富性,降低唐楷严谨性。

3章法

唐楷章法端严整饬,浑然一体,唐代楷书大家各自有自己相应章法,颜体相对满天星布局,内松外斤,欧体宽松点缀,字中宫内紧布局,……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魏碑墓志接近唐楷布局,魏碑摩崖布局接近行草书风范。

楷书的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书家诸多的审美因素,有着更为丰富的汉文化内涵。楷书重整体气势,兼顾细微之处表现,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天真自然,无矫揉造作之态。形成端严整饬,浑然一体的章法风貌。按其創作样式大致可分为纵有行横有列、纵有行横无列两种面貌,可谓疏朗有致。这与其用笔与结字有关。许洪流在《中国书法笔法论》中说:“欧字中宫紧缩,体势由内向外,因此需要较多的外空间来容纳这种向外放射的‘势’;颜字外紧内松,体势由外收向内,无需过多的字外空间。出于这一区别,欧字章法疏朗,颜字行向茂密……”。

字组是章法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加强了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形成新的结构单位。合有度、浑然天成,在小字创作魏碑对笔法乃至章法上的运用与变化更加自由,且碑帖间技巧的转换游刃有余。

作品如《碑林筹备处》密布局。开篇笔墨饱满、厚重,中段用笔主提,棱角分明,加强笔势呼应、牵丝映带。结尾处又饱蘸浓墨,与开篇处呼应,此札用笔多方,书写节奏变化较为平缓。

碑学侧重体势,帖学侧重笔势。魏碑书法兼碑与帖,所以我们从体势与笔势两方面入手分析其作品行气特征。体势的连贯,通过轴线图来加以分析。由此可窥魏碑变化更加丰富趋于动态。而在立轴与对联中轴线图平稳趋于静态。行与行间的整体感需要局部如字组、行遵循一个相同或相近的秩序来完成,相互关系如孙过庭书谱所言:“违而不犯,合而不同”

魏碑书法的谋篇布白可以说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端庄整饬的艺术风貌。这与其一生尚碑是分不开的。一味地扬碑抑帖,必将导致笔法书体单一的局面,好在,融碑化帖,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书写之路。然于章法而言,由于碑学的局限性,毕竟不如帖学章法那样变化多端,尤其是大字创作,更为明显。这也是形成其章法特点的重要原因。

二、魏碑技法分析

(一)魏碑线条技法语言

书写习惯和非书写习惯:书写习惯是以二王行草书、唐楷笔法为规范的书写技法,书写习惯的特征是追求“笔法性”,强调从前人的墨迹中总结和掌握其用笔规律,并在创作中针对不同的对象用固定的用笔规则进行书写;非书写习惯是相对于书写习惯而言,非书写习惯强调其“无笔法性”,它是针对碑的原始状态随时调整用笔的技术动作,不同的线条或者线段的变化都可以用不同的动作类型进行表现,是随线条特征变化而变化的非固定的书写技巧。

而魏碑线条具备以下特征:

a斧鑿之迹: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凿刻痕迹,它表现出来最原始的刀刻效果,这个效果决定魏碑的线条的石刻特征;二是天然痕迹,它表现石质肌理和因自然现象对魏碑线条的修饰和追加;三是人事痕迹,它表现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积累和沉淀。斧凿之迹是魏碑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本质特征,是与帖学的取法的根本区别。

b无笔法性:魏碑书法的本质是以汉字的石刻效果作为学习的主体,斧凿之迹相对墨迹要显的自由而多变,用毛笔表现其线条,无法用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形成相对固定的笔法,而是以魏碑书法线条的线形、线质和线律来随时调整用笔动作,因此,魏碑没有固定的笔法,只有随形而生的动作。

c线条中段多变:线条中段变化是区别碑学与帖学的主要依据,这里的线条中段不是一个方位概念,而是一个形质概念,它是指魏碑线条的内容含量。魏碑线条的内容含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线形的内容变化,指在一个线形中的方与方、圆与圆、方与圆的微观线形在线段中的随机组合;二是线质的内容变化,指线条的形和势的随机组合和调整使线条质地发生改变;

(二)、魏碑线律的变化

魏碑线律指书写的动作和速度的调整而导致线条产生节段效应和质感效应。

魏碑线条构成要素:线形、线质和线律

1 线形:线条的形状,魏碑书法的线条形状的基本类型:方笔线条、圆笔线条。

2 线质:线条的质感,魏碑书法的线条质感的基本类型:温润线条、刻露线条。

3 线律:线条的节律,魏碑书法的线条节律的基本类型:变速线条、匀速线条。

(三)、魏碑书写的动作型

在表现魏碑线条时,用动作的组合代替固定的笔法,称为动作型,或者称为动作类型,顿挫、衅扭和廛束是构成动作型的三个基本要素,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根据的线形、线质和线律的具体特征进行随机组合。因线条的基本类型不是以固定的模式出现,因此动作的组合也会变化无常,但任何的变化都必须控制在有序的动作中,否则,就会导致线条的支离破碎。

动作型的构成要素:顿挫、衅扭和廛束

1 顿挫:书写过程中对毛笔行进动作的把握,技术要领:①方笔线条:侧锋切入,行进中逐次平推,在平推中以退为蓄势进为暴发,行笔干脆爽利,以达到方笔线条的方折、刻露和震荡效果;②圆笔线条:中锋切入,行进中逐次平推,在逐次平推中可以根据线条的线律类型(匀速或变速)变换行进速度,主要表现圆笔线条的圆润、苍茫和开张的效果;③方圆相间线条:线形相互切换中用衅扭和廛束作转换过渡动作,这其中线条转势最为关键;④头部的笔锋切入和中段的逐次推进是顿挫的基本动作,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把握力度和速度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因此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现。

2 衅扭:书写过程的对毛笔方向动作的把握,技术要领:①行笔过程中的笔锋的扭转,主要用于不同线形变换过程中的动作切换,表现线条中段的节段组合;②笔锋的扭转不是一个孤立的动作,它需要和顿挫配合运用,主要表现线条形势的突变,适用于线形的方圆结合,线律的速度变化;③笔锋的扭转不是机械地转动笔杆,而是根据线条要素的需要进行调整。

3 廛束:书写过程中对毛笔锋毫的把握,技术要领:①行笔过程中的锋毫的聚敛,是对顿挫和衅扭的技术性修复和调整,因在上述动作中往往会出现笔毫姿态的损害,廛束是通过聚毫动作使分散的笔毫重新聚集,以恢复其原来的或者需要的状态;②锋毫的聚敛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完成,否则,会损害到动作的连续性,致使线条出现迟滞;③锋毫状态的要根据线条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不是每一次将其调整到统一的状态。

(四)、魏碑结构技法语言

魏碑部件构成要素:线条束、重心和动势

1、部件:是指汉字的局部构件,也可以按汉字的结构特征进行理解,比如上下结构,我们可以理解为上下部件的构成。一个汉字由部件构成,每个部件是一组线条束,由于魏碑线条的丰富内容,因此它所构成部件概念更加突出,同时因部件的线条束、重心及动势的作用导致一个结构的变化无常和险象环生。

2、线条束:是指结构局部的线条组合和结构中的笔画组合:①结构局部的线条组合是指其线条构成的原则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线条的方向,线条组合成形的局部重心和局部形势的趋向(动势)。②结构中的笔画组合是指结构中的笔画的组合,比如一个字的横画组合或竖画组合等,这种组合主要表现同一笔画的不同变化,同时这个变化还要符合风格。线条束是结构过渡性概念,是综合运用线条表现的技巧能力。

3、重心:这里的重心不是物理概念上的重心,而是指部件的关注重点核心,决定这个重点核心的依据:①平行线条束的指向趋势;②交错线条密集组合;③部件和部件相互关系;④部件在结构中的地位。部件重心的多头性质也决定了结构重心的分散性。它关注的对象是部件自身和部件组合对结构造险的决定作用,因此,重心是决定结构造险的静态因素。

4、动势:指部件的动态形势,动态形势是指线形、线质和线律处在变化之中,从固定模式到变化模式的转变,是我们对楷书的认识从唐楷的静态到魏碑的动态的深化,一个动态的楷书在性质已经突破了楷书的观念,同时,魏碑的动态趋势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在更多的变数中寻找更多的形势变化,这就是魏碑的千变万化的理论依据。

魏碑造险要素:变形、动势、线条{变质}、线条束{部件}、结构造险、变速、重心。

五、魏碑结构类型

1 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

此句原为沙老对魏碑结构造型的精僻总结,现在仍可作为我们对魏碑基本类型的判断依据。

单纯从字面理解:画为笔画,结为结体,进一步理解,画为形,结为势,这个概念的实质就是以形势来判断魏碑的结构。

2 斜画紧结:原意指魏碑结构的特征,在这里我们是把它作为魏碑结构类型来理解,是指魏碑中倾角较大中宫紧缩的结构类型,代表作品有《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等碑拓。

3 平画宽结:原意是指唐楷的结构特征,在這里我们将它作为魏碑结构类型的一个标准。是指魏碑中与唐楷相近的结构类型,如《郑文公碑》、《泰山金刚经》等碑拓。在以斜画紧结为主导的魏碑世界,同样存在着平画宽结的基本类型。

由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的概念中可以类推出斜画宽结和平画紧结,它们都是魏碑结构类型的组成部分,但不是魏碑的主流。

结构构成要素:结、位和空

4 结的概念

从斜画紧结中提练出来的结的概念,是魏碑结构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势的概念,广义的解释是结字的过程,是结体规则,狭义的理解,是结字的方法。

5 结的定义:是指结体过程中的线条(笔画)的纵横交错,结体过程中动作趋势指向,结字过程中的思维倾向。结是结字过程中因思维倾向导致动作趋势有明确的指向而产生线条交织的集聚和扩散过程,结决定了一个字的形势,决定了一个字体的风格。

6 结的概念要素:、实结、主次关系、结点、结点关系{递进关系}、虚结、对比关系

7、魏碑结点:

(一)、我们在均匀平正的空间很难找出结点,只有在一个线条动势强烈,空间聚散明显的结构中,结点的特征更加明显。集聚和扩散的空间更能够引起人的注意,视觉的聚焦必定会集中精神的注意力,因此,以某个部位为中心的观点就建立起来,这就是结点产生的基本条件。

结点的具体表现通过几个特定现象来观察。

a、线条的交叉点和连接点。

b、线条方向趋势的集合点。

c、线条束的密集点或扩散点。

结点是观察和表现魏碑结构的切入点之一,是对魏碑结构的定位(确定基准位置)一种方法,是魏碑结构造险的主要要素。

(二)、实结和虚结

由于结的作用,空间的聚散成为魏碑结构中最经典的现象,按照习惯思维,聚散可以理解为空间实和虚,落实到具体的位置,就是实结和虚结,根据特定的现象来判断实结和虚结在结构中的所在位置,这不仅能提高临摹的精确度,还可以依此掌握魏碑结构造险的规则。

判断实结虚结依据:①线条交叉点,②线条连接点,③线条束的密集点和疏散点,④部件的相依和分离。

实结和虚结在魏碑斜画紧结类型的结构中表现的更加充分。

一个斜画紧结的结构中一定有结点存在,有实结必有虚结,一个结构可以有一个实结和一个虚结,也可以有多个实结和虚结。

三、魏碑位的概念

结的概念是针对结构平面中某一个点的定位,位的概念是对结构平面的局部块面进行定义。一个完整的结构有数个局部块面——部件组成,位的概念就是要对部件布局进行规范。

位的构成要素:正位和错位

1 正位:是指部件处在正常位置,所谓正常位置是按唐楷或者标准印刷体的结体规则布局的部件位置。正位适用于平画宽结的魏碑结构类型,因为这一类魏碑和唐楷比较接近。

2 错位:是指偏离了正常位置的部件,错位现象的判断:①以正位的水平线或者垂直线作为中轴线,偏离轴线的部件,部件以水平线为基准作上下偏离为上下错位,以垂真线为基准作左右偏离为左右错位。②放大或缩小的部件使块面比例失调。③线条束的轻重失衡导致部件重心偏离。

在一个标准体的楷书中,部件的均匀和平正是结构平衡的最基本的要求,块面的轻重或大小失衡会导致结构的失去重心,而斜画紧结的魏碑结构正是以局部部件的错位达到造险的目的。

线条的收缩是部件的产生错位的主要因素。

3 收缩:线条收缩这是魏碑斜画紧结结构特征所决定的,收缩是紧的具体表现,如进行深入的分析,收缩实际表现在线条上,收缩在线条上的表现,是结合线条束、部件、结构来观察,一根线条无法正确判断其收缩特征,只有放在一组线条中或者部件、结构中,才能判断它的收缩特征,在一个斜画紧结的结构中,才能判断它的收缩和线条左低右高或者左长右短是相对存在的收缩规则。这些规则在标准的楷书中同样存在,但在程度上很大的差异,所以魏碑结构的险势更加明显和强烈。

收缩在部件上的表现是相对于部件块面的位置而言,汉字的字形有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类型,对于汉字的某个字型中,块面的绝对是规定的,但相对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收缩是一种调整的方式,在部件的收缩概念中,部件的大与小、方与扁、正与斜,紧与松、重与轻等都是它的具体表现特征。

线条的收缩和部件收缩有着不同的功能作用,线条收缩更多是表现形的险势,部件的收缩是势的造险,线条和部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魏碑空的概念

空是指字的空白和空间,是结构平面的整体概念,空和位、结的关系是一种定量的关系,是线条对平面切割的定量规则,构成空的概念是空白和空间。

空的概念构成:空白、空间和空灵

空白:古人写字称计白当黑,白可以理解为空白,黑就是线条,空白是线条交织而产生的局部空间,是对空的概念的定性,魏碑结构的空白不只是一个定性的作用,而且是一个定量的作用,在一个标准楷书中的空白是均匀的,布白的均匀是一个定律,虽然这个定律是一个概率意义上的说法,但相对均匀是一个最基本的标准,而在魏碑这个具有险势的结构中,空白的概念是一个有强烈对比的性质,它是结和位的具体表现,是结和位运用的最终达到的效果。

1 空间:空间和空白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是一个相近的概念,但在这里代表着空的形,是对空的定型,空白决定的结构的性质,空间决定了结构的形状,魏碑空间表现的更多元,一个结构本身是一个空间,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空间,一个结构的外围有另一个空间,这是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相同结构的变形,改变了结构自身的空间形状,同时,也改变了结构外围的空间形状,如果把结构外围的空间进行关联处理,那么字和字之间的关系就有了一个相互关照的联系,因此空间的概念不仅针对结构的自身,而且针对结构和结构的相处。

2 空灵:相对于空白和空间,空灵的概念显的玄虚,因为,我们在关注现实构成时,不能忽视思想和个性对客观实体的影响,魏碑的奥妙在于线条的丰富,在于结构的变化,但一个结构缺乏思想和个性,它就不是书法,把空灵作为魏碑结构表现的思想,并不是机械简单地把线条写成轻盈,把结构写成松散,而是用矛盾的手法解决魏碑的沉重之重,空灵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其作用在于把刀刻的线条,把险势的结构进行中和,其最终达到一个举重若轻的境界。

空的概念的运用,使魏碑结构的把握除了结和位以处,有了一个平面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具有全局的观念,它的视点不公是一个结构的关系,而且涉及结构与结构的关系,这就涉及到一个更大的空间概念,就是魏碑的章法。

在对空的理解也引伸出结构的变形,一个标准形的变形不但需要相象力,而且需要有技术手段,所有的想象者在意料之中,那是自然的变形,或静态的变形,的避孕药的想象出乎人的意料之外,那是意外变形或动态变形,正因如此,魏碑才显的变幻莫测,才觉得妙趣横生。

小结

把魏碑书法从书法中整个系统中中剥离出来,确立与帖学相提并论的地位,这是魏碑艺术化运动的最终目标。确立魏碑书法的碑学地位的依据在于魏碑书法的表现本质,作为碑学标志的魏碑书法,以其在书法发展史中的承前启后的地位,以其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地位,以其自身系统的构成,当之无愧成为碑学的领袖,为什么不把汉碑或唐碑作为碑学的鼻祖,这不是由它们的历史地位所决定,而是由它的艺术扩张能力所决定的,汉碑虽然把隶书推向成熟和规范,唐碑把楷书推向成熟和规范,成熟和规范作为文字实用价值的提高,反而削弱了它的艺术扩张能力,我们理解的艺术扩张能力是其吐纳艺术信息量能的吸收和释放,魏碑书法在空间上具备了量能的积聚的条件,只是在时间上还需要给予喷发的外力条件。

参考文献

[1]许洪流《中国书法笔法论》

[2]启功《论书绝句》

[3]董其昌《画禅室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