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较少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分析

2019-09-10 07:22金爱玲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4期
关键词:鄂伦春族双语教育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作为我国东北部地区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面临着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本文以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中心校为调研地点,通过调查及访谈的方式了解人口较少民族鄂伦春族民族学校开展状况与双语教育实施状况,并发现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的困境,就此提出相关对策,为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更好的实施双语教育及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文化遗产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鄂伦春族;人口较少民族;双语教育

引言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经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到现在,创造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在我国民族政策的保护与支持下,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化的格局,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为了使少数民族更好的传承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我国通过法律的手段去维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宪法》第四条指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都强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平等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政策,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内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民族地区要搞好民汉双语教育,实行“民汉兼通”。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基石,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要保障。而少数民族语言本身即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生日常交流的基础语言,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双语教育,是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有效方式突破这些困境,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促进国家整体多元文化发展的迫切任务。

鄂伦春族作为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最少民族之一,据2010年统计结果显示,在全国鄂伦春族共有8659人。其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此次调研地点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是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黑龙江省呼玛县唯一的鄂伦春族聚居村。调查发现截止到2017年在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族共158户、374人。鄂伦春族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如叙事民歌、萨满舞、抢枢、桦树皮制作技艺、驯鹿习俗等。这些均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和发展的项目。鄂伦春族作为狩猎民族自下山定居已有65周年,经过长期发展鄂伦春族有本民族语言--鄂伦春语,但没有通行的文字。下山定居后,受到改革开放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鄂伦春族开始普遍接受与其他民族通婚。目前鄂伦春族与其他民族的通婚率较高,尤其是与汉族通婚的人数居多。综上所述,鄂伦春族本身人口基数较少、与其他民族通婚导致汉化较重,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等诸多原因导致鄂伦春语陷入失传的危机。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的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鄂伦春族在民族学校开展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充分感受到国家的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一、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实施双语教育现状

(一)学校概况

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中心校(以下简称“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在1985年建校,如今成为大兴安岭地区仅有的两所少数民族学校之一。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属九年一贯制学校,下辖四个村屯教学点,共有九个教学班。其中3个初中班,6个小学班。经与鄂伦春族乡中心校校长访谈得知,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全乡中小学在校生共80余人,其中鄂伦春族学生共10余人。全校共有教职工28人,其中专任教师24人,工人3人,鄂伦春族教师共4名。24名专任教师中,现有本科学历的13人,大专学历的11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均为100%。鄂伦春族乡中心校自建校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在2003年借鄂伦春族下山定居50周年大庆之机,学校借此机会获得一个100座的多媒體教室;一个42座的语音室;一个容纳36台微机的微机室。2006年年末,又安装上了远程教学系统,实现了学生足不出户收看优质课程。同时,学校还获得了一个能够容纳约3000余册图书的图书室,一个按农村二类标准配备的初中理化生实验室和一个小学自然实验室。通过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学生得以在更优质的环境下学习。

(二)课程设置

鄂伦春族乡中心校的双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在校的鄂伦春族教师负责教学生鄂伦春语。学校的课程设置是规定每周上一课时的鄂语,即45分钟。鄂语的课程一般安排在周一第四节(表1),由小学部和初中部共同听讲。因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学习内容主要是教学生们读一些简单的鄂语单词和给学生们讲鄂伦春民族故事为主。依靠口口相传是有局限性的,为了打破没有文字引起的困难,学校采用国际音标注音的方法模拟鄂语发音,努力让其接近最原始的鄂伦春语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没有文字在学习语言时的困难。

在教材制定方面,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在教学时使用的是黑龙江省鄂伦春语言教育协会编写的教材,教材通过国际音标对鄂语进行文字化,共分为9级,难度逐渐增加。为了能够让学生更高效的学习鄂伦春语言,在编写纸质教材的同时,还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听鄂伦春族的民间歌谣民族故事及录好的单词的音频可供学生去听。这些均有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此外,学校还使用阿里河地区拼音标注教材,结合这两种教材同时授课。学校还有校内自主出版的校本教材,主要针对的是社会与宗教,民情民俗,民族舞蹈,桦树皮工艺,民族语言等。

(三)生源与师资状况

鄂伦春族乡中心校目前共有9个教学班,其中学生共80余人,鄂伦春族学生10余人。鄂伦春族中心校作为有小学部和中学部的学校来说,应能收纳、并且有能力收纳周围村屯的生源,但是由于父母的观念影响,一些学生在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小学毕业之后选择去镇里或者外地继续读初中。根据调查得知,近几年学校的生源处于流失状态。以2018年为例,在鄂伦春族乡中小校的初中部毕业的学生共13名,而开学入学的新生人数则低于毕业人数,不构成正比,导致学生总数越来越少。

师资方面,据统计全校共有24名专任教师,其中鄂伦春族教师共4名,占17%,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招聘到合适的老师也成为难题。与校长访谈时说道“现在整的我们也很难,会语言的能做手工艺品的,文化水平都不太高,基本中专,我们要求都大专。大专学历一直在外学习,不会鄂伦春语。也挺难办。”

二、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实施双语教育中存在的困境

作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原本就面临着因人口基数少而生源逐渐减少的问题。根据实地调研发现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一)双语教育教学的持续性短

与鄂伦春族乡中心校的校长访谈中得知,该学校的双语教学截止到初中部,即便该学校没有高中部,但校长说学生在升到高中之后就不在继续学习鄂语。语言和文字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交流、成为文化的载体,在学完一种语言之后,如果没有用武之地,那么学习来的语言文字很容易就会被学生遗忘掉。

(二)鄂汉双语教学评价制度不健全

通过调查发现鄂伦春族乡中心校鄂伦春语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以课堂里布置的作业为主,鄂语没有被纳入到学生期末考试的正式科目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在采访时鄂伦春族乡中心校的退休教师孙老师就说“其实如果把鄂语纳入了教材当中,也成为一项考试,并且纳入到成绩册里面,情况要比现在好一些。蒙古族现在就这样”

(三)缺少良好的语言环境

鄂伦春族在上世纪50年代下山定居之后,开始接受与其他民族通婚,尤其与汉族的通婚率较高。目前鄂伦春族的汉化程度较高,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汉语。并且鄂伦春语的使用在年龄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年龄较大的55岁以上的老人汉语水平较差,日常生活中习惯用鄂语交流。40岁~55岁年龄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用汉语交流,能够听懂鄂语,并且进行简单的交流。40岁以下年龄段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汉语,年龄段越往下,能够听或者说鄂语的人越少。学生的父母都比较年轻,因此在家庭里能够与学生用鄂语交流的家长极少。

从学校的语言环境来看,学生在每周学习鄂语的次数相对比其他课程来说要少。一周一次的课程设置,远远不够让学生熟悉的掌握鄂语。

(四)师资力量的不足,缺少生源

在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共有24名专任教师,其中鄂伦春族共4人,教师资源紧张。学校在招聘双语教师时也面临着困难,按照要求学校需要招聘首先得要熟练掌握鄂语、并能够进行教学。其次,要满足大专学历的要求。但很难招聘到满足两者要求的人选。在年轻一辈中,很难找到熟练掌握鄂语的人,而当地人当中熟练掌握鄂语的人,又满足不了学历的要求。

生源方面,与退休教师访谈中得知,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在80年代到2000年,学生数一直在300左右。但从近几年开始逐渐减少。一方面是跟父母观念的转变有关,许多父母开始把孩子送到镇里去读。另一反面是随着地域界限的打破,人口流动增强,许多人选择居住在其他省份和地区。这样一来鄂伦春族乡中心校的生源逐渐减少。

三、促进鄂伦春族双语教育发展对策

(一)完善双语教育政策

民族语文教育是双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传承、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有利于加强民族的内聚力,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強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应从立法面保障少数民族双语政策的实施,使其达到规范化。通过规章制度,把鄂伦春语纳入到学校考试项目当中,提高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重要性。

(二)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学校应提高教师待遇,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更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动力源泉,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最终的教育质量,也决定了双语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严重缺失的现象,要建立双语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及时补充双语教师的空缺,确保教育活动正常开展。除了构建双语教育教师补充机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各校教职工数时,应该充分考虑双语教育学校的实际教育状况,结合学生数量、规模等实际要素,适当压缩城镇学校编制,放宽农村学校编制,以解决城镇学校教师超编、农村学校编制不足的问题。

(三)提高语言竞争力、构建良好语言环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民族语言是中国语言的富矿,每一种语言不仅记载着该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还贮存其认识世界的智慧和方式,是祖国不可复得的宝贵财富。语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思维方式和向心力,人们通过他们的语言取得认同,世界上不存在不具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与历史的民族。双语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渠道。应当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鄂伦春语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双语教育的不同类型与模式都是根据不同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而选择的,而双语教育的语言环境是双语教育成功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鄂伦春族属人口较少民族,在一个村内,会说鄂伦春语言的人较少,会说的都是老年人,年轻人会说的比较少,尤其是年轻父母们会说的较少。因此,政府与学校应联合起来,在乡里也整一些娱乐活动,激发年轻父母对本民族语言的重要性。

(四)坚持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理论

决策者要坚持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理论。不能因为是人口较少民族,忽略它的价值存在,各个民族都经过不同的历史时期,才形成现有的宝贵文化,从文化多元化角度出发,越是稀有的我们越应该尊重并保护它。2017年 1 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把“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作为“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具体举措”,把实施多元文化教育、传承中华多元文化纳入国家教育规划政策文件中。因此政府在实施地方政策时,从文化多元化角度出发,要保护好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与历史。

(五)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鄂伦春语教材

有效利用基本的“鄂伦春语教材”外,积极开发鄂伦春语乡土教材(包括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和辅助读物,使双语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能够较好的体现民族和地方特色;积极利用已开发的鄂伦春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资源,如通过看视频说话,观看民族歌谣等辅助课堂教学。也可制定鄂伦春语故事比赛和歌唱比赛,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王渊博.双语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5-05

[2] 丁文楼.新时代党的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核心理念[J].中国民族报,2018-09-28

[3] 海路.壮汉双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三所壮文实验学校为个案[J].广西民族研究,2015-02

[4] 丁俊锋.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8-11

作者简介:

金爱玲(1993.5-),女,朝鲜族,籍贯:吉林图们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政策

丁俊锋.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8-11来源于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

丁文楼.新时代党的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核心理念[J].中国民族报,2018-09-28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鄂伦春族双语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少数民族音乐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起源及传承探析
加强督导,让“双语教育”回归本源
双语教育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研究
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浅论语言能力与文化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调查与反思
澳大利亚沉浸式双语教育与我国双语教育区别
鄂伦春族生态审美意识的衍生与文本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