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其平
在当今教育领域中,历史作为一门总结过去事件经验的学科,对于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有十分积极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民族自信建立的重要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学生的民族意识,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教师教学中新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参照史料,引导学生完成对民族发展历程的了解;结合实际生活,与学生分析国家世界局面;并宣传国家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借助历史故事中的著名人物,以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参照史料信息,了解民族发展历程
历史是对过去重大事件的记录,它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出民族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以及发展变化。学生学习历史,不应该仅仅关注于历史的字面含义,还应透过文字感受当时历史事件的情景感官,了解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变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切实结合史实,帮助学生还原历史真相,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历史事件背后的人物思想以及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发展历程的理解,让学生的历史情怀得到激发。
例如,教师在讲解“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将民族斗争以时间顺序向学生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在理解民族发展进程的同时认识到国家对于自由民主的抗争与需求。教师可以将这一部分思想渗透到本单元的复习课堂中,教师通过时间顺序向学生讲解民族历史斗争,让学生以参照史料信息的方式了解民族发展进程。例如,教师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五四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中国共产党怎样找到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赢得解放战争的原因等等,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以上过程中,学生对于民族的发展历史能够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结合当今实际,分析国家世界局势
历史的学习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再过去的经验中总结出今后发展的方向。高中阶段的学生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栋梁,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理解国家局势,探索国家发展道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主动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结合当今实际,探索国家发展的前进方向,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国家责任意识以及担当精神。
例如,教师在讲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将课文中提及的“丝绸之路”与我国“一带一路”构想相结合,进而引导学生完成对国家世界局势的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引入教学内容:“在汉大一统的背景之下,古代智慧的人民开辟了一条沟通的航路,完成了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有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是什么呢?”学生会很快给出答复:“是张骞出使西域。”教师可以继续提出:“是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向我们传达了伟大的信念以及精神,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那么如今,我们同样有一条西行的道路,它为更多国家带来更多机遇,有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呢?”学生很快回答:“是一带一路。”这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并要求学生结合一带一路构想,分析国家世界局势。在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学生的言辞举措,注重学生正能量的培养。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对祖国发展政策有更多的了解,进而加深了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宣传国家优势,培养学生民族自信
民族自信的建立同样需要历史事件的学习与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教学素材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政策,发现国家政策的优势。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国家发展的资料,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国家的发展以及国家正确领导的重要意义,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
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国家发展中的变化来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政策的优势,认识到国家的飞速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比如,教师可以将1975年的中国作为故事的开始,以图片、视频、音像的形式展示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些变化进行总结,比如学生可能会提出:“在过去,我国的房屋多为土胚房,生活设备昂贵且稀缺,街道也十分狭窄。但如今我国的国民的生活质量有了飞速的提高,街道变得宽敞整洁,高楼大厦平地而起,生活设施五花八门。”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信意识。
四、借助历史名人,強化学生家国情怀
历史教材中从不缺乏真实的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教学素材,教师应积极应用这些历史人物的英雄故事,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家国情怀的教育理念能够得到有效传达,学生也能够真正通过历史领会到建设国家,奉献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教师在讲解“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专题内容时,可以结合教材中所给出的大量英雄人物以及其事迹,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敬畏以及家国情怀。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历史专题讲座,以教材中的英雄人物作为讲座主题,渗透家国情怀以及爱国主义情感,进而促进学生情感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邓世昌,并在课堂中加入有关电影片段展示他们不屈的斗争。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以真实地理坐标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长征路漫漫。教师还可以挑选有教育意义的抗日电影片段在课堂中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认识到那段屈辱历史的同时激发学生与抗日英雄的情感共鸣,进而增加家国情怀思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渗透,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传承。
总而言之,历史作为学生学习阶段重要的学习科目,对于学生价值观以及思维模式的确立有极大地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结合学生身边生活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意识到历史的巨大进步,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以及家国情怀的培养。
基金项目
此文系 2018年福建省大田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课题编号:KYZ18089)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