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与支持。《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了云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应该作出积极回应,并走在“一带一路”建设前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逐步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与发展,从而在对外合作交流和对内改革发展上都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发展战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前沿;人才支撑;创新合作]
一、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应以创新的合作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其对云南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出访中亚国家期间,2013年9月7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指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他详细阐述了中国与欧亚各国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政治主张。
习近平出访东南亚国家期间,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他详细阐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坚持讲信俢盟、合作共贏、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的政治理念。
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是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重大战略举措,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与支持。
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了云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云南必须充分发挥非常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着力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2.“一带一路”建设对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65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情景非常广阔,发展潜力得天独厚。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不仅不能被动缺席,而且必须主动参与,积极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重筑南方丝绸之路,推进互联互通,从而实现云南的跨越式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做好周边外交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而且在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医疗、能源、交通、环境保护及其他领域进行深入的合作交流,维护和保障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思想要变成现实,既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产业合作等硬实力作为坚强的后盾,又需要政策、文化、人才等软实力作为有力的支点。事在人为,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人去做的,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激烈竞争最终都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性和联动性的经济合作交流和共同发展,从而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相互理解,实现经济合作交流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客观上要求从全局上,包括经济、政治与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医疗、能源、交通、环境保护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交流上,全盘考虑如何为“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积极创造条件。“一带一路”建设既为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又要求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必须为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蓝图服务,作出积极的贡献,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应该不仅为中国,而且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尽力培养各级各类的千千万万的创新创业人才、国际组织人才、语言人才特别是非通用语言人才(小语种人才,如越语、泰语、缅甸语人才等)、华人华侨人才、海外高端人才、急需领域专业人才。这样,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才能适应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客观需要。
3.人才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于省外东部沿海地区来说,云南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疆内陆省份;相对于云南全省范围来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欠发达地区。要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开放性和联动性的经济合作交流和共同发展。
许多外省人来云南旅游观光,除了领略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族风情外,只能看云南的两样东西:一是贫穷,二是落后。一些没有到过云南的人还非常天真地相信“云南人是南蛮子,杀人不犯法”的传说,云南人骑着大象上街,头顶香蕉,脚踩菠萝,家家都是老虎、狮子看门,猴子泡茶,孔雀跳舞等等。
云南的贫穷、落后是历史上千百年来长期形成的,要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之内消灭云南贫穷和落后的状态也是不可能的。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滇王与汉使者盲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云南的贫穷、落后由此可见一斑。不读《史记》仅仅知道“夜郎自大”,读了《史记》方才知道“滇国自大”。
不仅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迫切需要人才,人才问题是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瓶颈”。根据2015年7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路线图》,截至2014年底,国资委监管的110余家央企中已有107家在境外共设立8515家分支机构,分布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多家央企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这组数据资料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央企“走出去”的发展现状,大多数央企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同时说明了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本国情参差不齐,投资项目的最终结果直接取决于“走出去”的80多家央企有没有高端人才,这些高端人才既要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本国情,同时又要了解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高端人才成了“稀缺资源”,其紧迫性甚至超过了对资金和技术的客观需求。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培养是短期内无法完成的,需要假以时日,这是必须面对的严酷现实。
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表明,88%的企业高管认为,海外并购或投资失败的首要原因是缺乏人才。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人才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人才因素直接决定着海外并购或投资的成败。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演讲中指出:“人才因素是‘一带一路’建设成功的关键。东盟国家拥有大量的青年群体,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优势。”这同样说明在人才的关键性的作用问题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观点和看法是根本一致的,尽管表达的方式因各国的用语习惯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归根到底确实是“异曲同工”。
二、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1.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的主题
为了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在“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云南高等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进行深入的合作交流,云南高等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建立友好校际联系,通过“2+2”、“2+3”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方式,联合培养本科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云南高等院校常年聘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任教,同时由云南高等院校资助的专家、学者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学校访问、进修或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云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促使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云南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中不断深化云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从而使云南高等教育教学在对外合作交流和对内改革发展上都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发展战略。
因此,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应该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从整体战略层面进行宏观的研究,又要从国家或地区到区域连接和互动层面进行中观的研究,还要从分类的、更为具体的计划和运作层面进行微观的研究。
对外开放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邓小平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这是对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注定要失败的,不仅会束缚自己的手脚,而且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从世界历史看,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大国崛起,都是实行开放的政策。从中国历史看,每一个朝代越开放就越发展,越发展就越开放,这是一条铁的规律。例如,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通西域,使通大夏、乌孙(即今中亞地区),开启了中国与中亚各国友好往来的大门,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张骞是西汉时期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其勇敢、坚忍的优秀品质为后人所传诵,对汉族人民与西域人民的经济文化合作交流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自张骞通西域后,汉族人民与西域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原地区的先进农耕技术不断地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西域人民也把繁殖和饲养牲畜的方法、种植瓜果蔬菜和豆类的栽培技术传到了中原地区,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唐朝时期,许多国家纷纷派遣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即今西安)学习,特别是日本多次派遣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遣唐使”到长安学习。日本人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与当时著名大诗人李白、王维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晁衡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遭遇大风,误传晁衡被海水溺死。李白听说这一消息,写下了《哭晁卿衡》的著名诗篇,成为千古佳话,见证了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教育合作交流的历史。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亚非各国,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方面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郑和下西洋后,亚非各国纷纷派遣使节与明朝贸易,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友好往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在“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有鉴于此,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必须大规模“引进来”,通过专业合作交流活动,积极推进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就云南高等院校而言,扩大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云南来留学的研究生规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院校开展师生互换和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进行重要的专业合作交流活动,从而推进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云南来留学的研究生是“一带一路”建设成功的关键人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研究的生力军,对开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发挥着中介和桥梁作用。
同时,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又必须大踏步“走出去”,云南高等院校可以鼓励云南大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或者创办分校,招收当地的大学生,因地制宜进行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既可以大大节省当地大学生高昂的出国留学费用,减轻其沉重的经济负担,又可以将高等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及其成果与当地的实际需求直接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遇到的实际难题。
2.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的重点
从地缘关系方面考量,云南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远的漂洋过海够不着,近的翻山越岭比较实际。因此,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的重点应该是进行与东南亚国家特别是缅甸、老挝和越南三个国家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国别高等教育研究和区域高等教育研究,提高研究需求和研究条件之间的契合度,充分发挥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的区位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更多的各级各类人才。
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提出:“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中方将积极实施‘非洲人才计划’,未来3年将为非洲国家培训3万名各类人才,提供1.8万个奖学金留学生名额,加强对非洲技术转让和经验共享。”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庄严承诺:“中国倡议将2014年确定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今后3到5年,中国将向东盟国家提供1.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又郑重承诺:“今后3年,我们将为阿拉伯国家再培训6000名各类人才,同阿方分享发展、减贫等方面经验,交流中方的先进适用技术。未来10年,我们将组织10000名中阿艺术家互访交流,推动并支持200家中阿文化机构开展对口合作,邀请并支持500名阿拉伯文化艺术人才来华研修。”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种多样的合作交流方式:“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
上述所有这些国家重大战略的调整,都为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国政府对“一带一路”建设高度重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为了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应该扩大招收留学生规模(包括云南省内大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生到云南留学),注重开发并提供教育服务产品,加强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加强外文授课、专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增强留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
3.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的作用
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不仅可以缓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可以减轻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生的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将有效缓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提供多样性的选择。
同时,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还可以减轻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云南省总人口4596万,占全国人口的3.35%,在全国人口排名中居第十二位。根据联合国标准,中国还有1.28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要让这1.28亿人脱贫致富,从而使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日子,确实是一項十分艰巨的任务。据统计,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71万,云南是全国贫困人口超过500万人的6个省份之一(另外5个省份是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全省有561万贫困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2.21%,在全国居第二位,而且居住在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人口就有120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1.39%。
目前,中国的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下岗职工近1000万,社会失业人员约570万,每年新增劳动力达8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亿多人,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从18岁至60岁的有效劳动力急剧减少,改革开放带来的人口红利面临拐点,许多工作岗位找不到适合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国家推行“二胎”生育政策,但是一个人从出生、成长、接受教育到成为劳动力的时间周期非常漫长,至少需要18年,在这18年中可能还有许多预想不到的变故,劳动力成本将会越来越昂贵。
因此,培养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把中国自身的发展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对接起来,能够起到减轻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的作用,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就业、推进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既要借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又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1.树立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
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是各国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必须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的平等交流,坚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倡导不同社会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鉴、不同发展模式互惠。“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四大发明闻名于世。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经过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传遍全世界,推动了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但是,中国仅仅只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在近代落伍了。除了中国之外,四大文明古国还有古巴比伦(位于西亚)、古埃及(位于北非)、古印度(位于南亚),这三个文明古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同样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至今都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历史上,两河流域的劳动人民不仅创造了两河城邦文明、苏美尔人楔形文字、耶路撒冷附近的耶利哥城和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而且创造了两河流域城邦金银矿石冶炼实验、两河流域城邦青铜冶炼术、赫梯人冶铁术、苏美尔人太阴(月)历、犹太教。古埃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至今令人叹为观止的埃及金字塔、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埃及第一王朝,而且创造了古埃及数学、古埃及几何、芦苇笔、莎草纸。印度河流域的劳动人民不仅创造了至今仍然沿用的阿拉伯数字,而且创造了三角函数、日心说、印度教。
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倒逼云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化云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进行传统的汉语、中国文化教育教学以及各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而且进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实施重点、合作机制、规则标准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民族宗教等知识的教育教学。
因此,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必须放眼看世界,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借鉴和吸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科技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创造了世界性的优秀文明成果。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在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资金、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中国在经济上文化上落后,并不是一切都落后,在许多方面还是相当先进的,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一些国家在技术上管理上先进,并不是一切都先进,在许多方面还是非常落后的,处于世界落伍水平。因此,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明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2.深化云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在2018年中国高校之窗公布的全国高等院校名单中,云南普通高等院校共计97所,其中本科高校25所、专科高校50所、独立高校7所、民办高校15所。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紧缺的工程、建筑、金融、医学、法学、会计、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云南省的97所普通高等院校应该依据相关领域专业教育质量的国际标准和基本要求,进一步深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市场上根本不需要的专业就必须停止招生或者隔年招生,该废止的课程就必须废止,而人才市场上急需的专业就必须新设或者扩大,该新增的课程就必须增加,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增加基本教学设施设备,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从而促使云南高等院校和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及其体系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和无可替代的优势。
在深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中,云南省的97所普通高等院校必须从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忌“跟风”设置专业,忽而见到会计人才紧缺了,所有的高等院校都争相设置会计专业、招收学生,又忽而见到法学人才紧缺了,于是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争相设置法学专业、招收学生,这样“换汤不换药”的恶性竞争,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万金油式”的学生,什么工作都可以干,但卻什么工作都干不好,“万金油式”的学生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充其量只能算是会吃饭的“人口”,连会做事的“人手”都算不上。
在课堂教学中,高等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协商、互助基础上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相互摄入,彼此对话,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享人类文明的智慧成果。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处于职业角色的教师,应该起到“大鱼前导”的主导作用,不断地向学生示范,传道、授业、解惑,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至圣先师”。而处于准职业角色的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小鱼尾随从游”的天赐良机,勤学好问,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由“我会学”转化为“我愿学”。
3.德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启示
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研究应该从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其高等教育理念相当先进,值得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
作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的发展科学职能,发端于德国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确立为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从而突破了18世纪以前传统大学确立的培养人才的模式,使科学研究(主要是基础研究)逐步成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德国大学教育的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不仅为德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德国迅速发展成为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为19世纪以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德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体制是非常独特的。与中国的学前教育截然不同,德国法律规定禁止设立先俢学校,即儿童在上小学之前,不得进行学前教育,不得学习跳舞、体操、读书、绘画、钢琴、外语、奥数等等。上小学前的儿童在幼儿园主要学习基本的社会常识(例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从小就学会主动做事),培养儿童的情商尤其是领导能力。
与中国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重不同,在德国,小学生学习非常轻松,没有沉重的作业负担,一天上午上课,下午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非强制性地学习钢琴、绘画、手工、体育等有关素质修养的课程,因而小学生都能够非常健康地成长,没有受压抑的感觉。与中国“父望子成龙,子望父升天”的传统观念不同,德国的教育理念是:如果太早强行教授所谓知识,儿童各方面并不成熟,没有思辨能力,最后就变成了一架背书和读书的机器。
在德国,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家长和学校都会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制定下一步的教育,一部分学生进入技工培训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毕业后与名校毕业生享受完全相同的用工制度,工资待遇并不低于名校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德国的“秘密武器”就是职业技术教育。德国之所以有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教育,其根源就在于此。
同时,德国的另一部分学生则进入名校进一步深造。但是,进入大学读书,并不等于每一个人都能够顺利地拿到大学文凭,在德国“混文凭”是绝对没有的事情,“买卖文凭”、“考试作弊”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由于德国的大学根本没有统一的大学教材,所以,大学生只有老老实实地勤奋学习才能毕业。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每一个大学教授就向大学生公布很多该学科的参考书,考试内容就在其中,至于大学教授教什么内容,那完全是大学教授的自由和权力,大学教授只需按照自己的专业背景和职业操守授课即可。如果大学生不认真仔细地读完大学教授公布的那些参考书,就根本无法完成考试,千万别指望有什么考试前的复习提纲,因为这不是“德国特色”,德国大学也没有这样的传统。德国人包括青年学生在地铁上、公交车上都在认真看书学习,这与中国的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都睡觉、玩手机、玩游戏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德国的大学教授除了告诉大学生参考书以外,就是教大学生学习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德意志民族素来以理性、务实和思辨著称于世,德国的教育水平是世界顶尖的,特别是德国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更是闻名全球。著名的大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担任过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都无可争辩地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国情不同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全国人口不多,只有8800万(其中600万是常住外国人),公立大学就有300多所,加上民办的大学就更多了。由于德国没有高考制度,只有申请和推荐制度(教师推荐),所以,任何人通过了申请,都能够上大学,而且不用交学费,外国留学生也同样不用交学费。因此,学生、家长和教师并不会紧紧盯着名牌大学。这些都是和中国不同的地方,也是中国一时半会赶不上的,差距实在太大,难以想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89、293、308、294、318、288.
[2]司马迁.史记[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3:842.
[3]华晔迪.央企“一带一路”路线图发布[N].经济日报,2015-07-15.
[4]赵娜,李胜.看央企如何突破“一带一路”人才瓶颈[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7/28/c_1116068272.htm.2015-08-16.
[5]BFA Research & Training Institute.One B elt and One Road:Strategy,Vision and Action Plan [EB/OL].http://English.boaofor um.org /cms /www2/201506/12105150wofz.pdf.2015-08-16.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0.
[7]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20.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7.
[9]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
作者简介
黄稳书(1966—),男,汉族,云南富源人,硕士,云南财经职业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