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华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区自然环境和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有效提升幼儿传统美德教育效果,丰富美德教育形式。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优良的传统美德,五千年的厚重积淀为炎黄子孙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出一代代高素質的人才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当前社会处于一个信息高度发展的新时代,涌现出来的许多新兴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对一些传统经典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家长比较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健康情况,有时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往往忽略对幼儿进行美德教育。所以,对幼儿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加强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行为意识,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和优秀品德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得天独厚的社区文化资源是幼儿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区自然环境和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有效提升幼儿传统美德教育效果,丰富美德教育形式。
自2010年成为东城区首批一长两园改革校以来,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幼儿园越发重视利用南锣鼓巷社区资源优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美德教育。全体教师充分挖掘东棉花园区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借助地域优势以及幼儿园四合院式的庭院特点,开展了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以传统走学活动、民间游戏、无稿剪纸、传统节日为内容,不断拓宽实施途径,最大限度地挖掘社区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开展课题研究,努力探索与社区融合的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对幼儿园传统文化研究的有效性、实践性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我园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活经验等进行有目的地筛选后,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民俗文化为线索,通过幼儿喜爱的说儿歌、听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将培养目标渗透在幼儿课程、区域游戏等各环节,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灵活设置活动主题,在实践中将美德行为期待转化为幼儿能体验和感受的内容,不断探究与完善幼儿良好行为养成的引导策略。
深挖周边资源丰富德育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核心手段。课程文化作为影响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和家长的关注,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幼儿园独特的育人底蕴与品质。我园处于南锣鼓巷文化带上,周边的资源极其丰富,有名人故居、老物件博物馆、文化店铺、中央戏剧学院等宝贵资源。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以幼儿发展为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合幼儿发展的调整和资源开发。
打破围墙走出去。我园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南锣资源,不仅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经验,还可以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如主题活动“走进南锣鼓巷”,从幼儿生活的社区周围的建筑、店铺、历史故事等入手,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调查、走访,了解更多的社区历史,发现北京的变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我园组织了特色活动“棉幼娃胡同游”活动,周围胡同的名人故居、博物馆、蓬蒿剧场等都成了孩子们游览的地方。
“非遗课题”让孩子们关注不同非遗项目的知识和历史,了解基本的技法,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文化自信。我们将非遗传人请进校园,和孩子们一起捏泥、一起剪纸、一起游戏。
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孩子们对胡同有了新的理解:胡同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了解北京历史、发现北京新生活的媒介,为我们棉幼的娃娃们开启了旧时空和新时代相接的大门。
课堂学习——各班每个非遗项目每月开展两次集体教学,项目教师执教,面向全体幼儿。每个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不同,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也不同,班级的项目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中的区域、主题的内容进行设计。
形成游戏——我们将非遗的内容变成游戏,和孩子们一起在游戏中体会非遗、积累经验。教师们在区域中增设剪纸、面泥等材料,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由于我园是混龄走学游戏,每个班的孩子都可自由到各区域游戏。
社会实践——孩子们对真正的非遗传人和活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南锣鼓巷,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手试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加了解非遗。
家园共育——幼儿的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在非遗课程中,我们充分开发家长的资源。很多家长自愿报名参加幼儿园的“传统游戏节”,来给孩子们展示踢花毽、抖空竹、打花棍等多种传统体育活动,激发了幼儿参与传统体育游戏的兴趣。
将传统美德与五大领域相融合
我园将传统美德教育与五大领域相融合,以期实现“为幼儿一生的优质生活奠基”的目标。
传统节日传递美好情感。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包括的学习与发展的内容极为丰富。我们结合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挖掘传统节日中的社会领域目标价值,培育幼儿良好的美德,为幼儿提供感受时间、空间的平台。
重阳节中“爱与被爱”传递。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在于幼儿的情感体验与表达,而重阳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登高、赏菊、吃重阳糕,还是一种爱的呈现。家庭活动从懂老、爱老、敬老开始,让孩子在实际的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幼儿园请老人与孩子们一起游戏,聆听孩子们“爱”的表达:孩子们用手中的小剪刀,剪出了自己和爷爷奶奶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了姥姥姥爷陪伴自己成长的快乐时光。通过节日进行情感的表达,将关爱从内心转化为行动,在节日中孩子们收获的是亲情与关爱,长辈们感受到的是孩子们沉甸甸的孝心。
传统民间体育促身体协调。我园是拥有古老文化的老北京四合院。我们结合四合院的特点,考虑幼儿的天性和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创新民间体育游戏,让幼儿在小院里度过快乐、健康、充实发展的每一天。
玩民间体育玩具的优势很多:玩具简便、场地要求不大、简单易学、很吸引幼儿。我们借助南锣民间艺人较多的优势,对教师、幼儿进行培训,发挥男教师的优势组成大班花棍队。孩子们日常又拓展了花棍的功能,进行滚接花棍的游戏,在传统打花棍游戏中提高了幼儿运动协调能力。抖空竹、跳皮筋、滚铁环、投沙包、踢花毽等,都是孩子们经常玩的传统民间体育游戏。
教师在不破坏原有游戏的基础上从音乐、材料、活动方式等不同角度进行改编,为“老游戏”赋予新生命。一年多来师幼改编民间体育游戏三十余个,自制了龙舟、花轿、小老鼠等民间玩具21种。民间游戏的开展不仅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在运动中健康成长,同时使幼儿变得勇敢、坚强、自信。
传统文化诵读促兴趣培养。幼儿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给幼儿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幼儿的学习经验。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为孩子今后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深度表达打下基础。
诗文配画,调动诵读兴趣。古诗词中的语句本就如美丽的画卷,在学习古诗词中,我们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采取“诗配画”的方式,在听的时候鼓励孩子用画面记录下自己的感受,通过4格画面,快速记忆古诗中的内容。教师再用相应的图片来引导幼儿欣赏,在诗句和画面的双重作用下,更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古诗、朗诵古诗的兴趣。
诗词接龙,体会诵读的快乐。成语中有很多相同字音打头的词语,也有许多首尾相同字音的词语,都可以用来和孩子们一起玩接龙游戏。孩子们学习古诗词也可以一起来玩接龙诵读,可以采取上下对句、分组出题对诗等多种玩法。诗词接龙比赛,让孩子们在感受胜利的同时对古诗有进一步理解,失利的一方也会对失利的地方印象深刻。孩子们在游戏中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诗歌演唱,感受和体验诵读韵律。在众多的歌曲中,我们选择旋律最好听、最明快、容易帮助幼儿记忆的歌曲,在日常学习古诗后放给小朋友们听。在或轻松、或悠扬、或逗趣的音乐中,边唱边诵读,成了孩子们的日常活动。例如《渔歌子》《池上》《凉州词》等都是很好听的古诗新唱。幼儿园内有一个十分好看的山水造型,流水从假山上流下,打在下面的水车上,山间的亭子和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相映成趣。一天,几个孩子围在山水造型前,指着山上的流水说道:“老师,这个就是桃花流水鳜鱼肥。”虽然没有桃花,也不是鳜鱼,但是孩子们能用诗句去发现身边的美、去表达身边的美,这种情感上的体验,随着对古诗知识的积累会越来越多。
传统艺术活动育文化情怀。艺术对于幼儿来说除了有其本体的审美价值外,还有衍生的价值。这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活动使幼儿获得其他领域发展所需的态度、能力与知识技能,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有效地融入中国传统美术,能够激发幼儿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扩展他们的知识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对教师自身素质也是一种提高。
在创新角色区游戏中习得礼仪
四合院在建筑、装潢等特点上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礼”和“孝”。我园深度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创设了打破三界即班级界限、年龄界限、院落界线的走学活动,拓展游戏交往的空间,面向所有的孩子开放,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参与到不同社会角色的游戏中。
环境支持,学习礼仪。在茶香棋社游戏中,教师创设了适宜幼儿理解的茶道礼仪环境,孩子们通过直观的图片观察,进行初步的感知。在过渡环节,通过茶道礼仪视频的学习,教师引导和帮助幼儿对茶道进行感知、理解及操作。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工作人员”从言行中表现茶道礼仪,感染着前来品茶的“顾客”,在师幼、幼幼相互促进下,幼儿潜移默化地习得礼仪。在蓬蒿小剧场中,孩子们通过轮岗的方式进行不同角色的体验。比如:今天的角色是演员,孩子们在后台友好地进行协商与分工,并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遵守游戏的规则与礼仪。演员要面带微笑、表情到位地表演节目。而剧场内的工作人员,要热情地招待,帮助客人解决问题。
礼仪儿歌,巩固礼仪。中班幼儿有较强的主动交往意识,但是欠缺交往方法,教师利用自编的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幼儿规范自己的游戏言行。“小朋友,玩游戏。懂礼貌,有乐趣。见了面,问声好。游戏时,协商好。不争抢,善合作。轻交流,少喧闹。有礼有节习惯好,快乐生活齐享乐。”当孩子们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时会学着儿歌中的话提示自己或同伴,有意识地调整行为,促进良好道德情感的养成。
友好协商,完善礼仪。大班的幼儿已有自己的想法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他们喜欢同伴和集体的游戏,但由于欠缺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他们之间难以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且互不相让,不愿意向对方妥协。两者冲突的结果,就是出现攻击或争吵的现象。教师引导幼儿,要想合作完成皮影讲述就要有友好的协商,有协商就要先会协商,克服自我中心思维倾向,学会理解、欣赏他人,学会宽容,学会互助和支持。如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多说说别人观点的好处等。这样才能在活动中与同伴达成共识,达到最好的沟通、合作效果。在孩子们习得这些方法后,每次区域前的游戏协商变得短时高效了。孩子们在问题中不断积累交往方法,不断习得交往的技能,从而使游戏活动更加有趣和谐。孩子们在游戏中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实时互动的亲子活动中传承美德
将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我们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园本课程之中和孩子共同体验,让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形成家园合力,真正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借助地域优势,开展南锣亲子主题活动。在开展主题活动“走进南锣鼓巷”时我们先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与幼儿提前了解相关主题活动,记录下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与幼儿一起制定第一次的参观游览计划,并用照片和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孩子们起初是对南锣鼓巷中的美食有兴趣,随后对南锣鼓巷的建筑和民间的工艺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在班中创设工艺坊的角色区,将准备阶段家长和幼儿一起在家中收集民间的手工艺品、老北京传统玩具,以及一起制作的手串、兔爷等商品,丰富到角色区中的售卖区。孩子们在游戏中对南锣鼓巷的喜爱之情越来越深。
依托南锣特色环境,进行亲子游学活动。随着主题课程的开展,孩子们对南锣鼓巷的特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喜爱。在班上我们将有特色的“泥人张”“剪纸王”开到了角色区中。到底这些店铺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南锣鼓巷,参观“泥人张”和“剪纸王”的店铺,进行实地的考察和记录。家长带着幼儿欣赏了剪纸大师现场剪纸的过程,也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家长与幼儿购买了喜欢的剪纸作品带回家中,美观了家中的环境,同时激起了幼儿对剪纸的兴趣。
借助南锣社区文化周,开展亲子传统礼仪教育。在南锣社区文化周,我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活动,在惊蛰、中秋节、重阳节等日子,会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我园的小朋友跟着家长一起感受不一样的传统节日,使幼儿在活动中知晓传统文化、传承传统礼仪。例如农历四月初八是传统的中华母亲节,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走进南锣社区过了一次不一样的中华母亲节。孩子们在玉河边的庭廊上为家长表演了赞颂母亲的诗朗诵,接著又在一旁的爱心墙上画下了自己对妈妈的爱。在场的家长们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与孩子们拥抱、合影。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传统中华母亲节。这样的亲子家庭活动不仅贴近幼儿的生活,也促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密关系,弘扬传统礼仪文化。
我园还充分利用周边丰富的环境资源如非遗博物馆、皇城根公园、名人故居等人文景观开展每月一次的博物馆课程,将幼儿园教育与环境教育相融合,将周边环境的一切有利资源转化为教育活动的资源,让孩子们到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习得良好品德。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幼儿园。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借助南锣社区民俗文化资源渗透幼儿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CDIB17356。课题组主要成员:陈玉丽、刘湘丽、王格、李术、张倩。)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