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川口杏花、李花
马场垣(马厂塬),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命名地,1924年瑞典人安特生以在边墙村附近发现的墓葬遗址出土的陶器,用马场垣(马厂塬)这一统称命名为马厂类型,这一遗址是研究青海东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文化关系的重要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富有深厚文化积淀的遗址所在地马场垣乡,最东端有一个行政村,是被称作“青海第一村”的下川口村,这里海拔1650米,是民和县的地势最低处,也是青海省的海拔最低点,更是青海省内春天来得最早,最先能感知春暖、领略花开的地方。下川口,古称允吾,东汉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载“允吾县金城郡治也”。《民和县志》里解释说,允吾二字作为地名是双音连绵字,应读yanya(沿牙),允吾当为古羌族名的汉音译,意为“左川”,左川即下川。
每年开春,当第一缕春风吹入下川,婆娑的柳丝芽苞初放的时候,“杏子梢头香蕾破”“桃花未发李生花”,一树树杏花、李花首先迎风绽放。春分节气已过,我知道下川口的杏花、李花已经婀娜开放。带着寻春赏春的急切心情,从川垣沿民小公路驾车向东,来到工业园区东侧,臆想来个全景式俯瞰,于是爬上南山高处,展目四望,在下川口及周边的磨湾子、金星村的院落四周、田间地头、渠沿路边,聚成片的,单株散落的,一片片、一团团,杏花粉得像霞,李花白得如云,给刚经历过严冬仍显朴实素颜的村庄涂上了脂粉胭红。下山走进下川口垣上的桃花源景区,桃树尚未著花,而杏花和李花开得楚楚可人,娇美含情,蜜蜂穿梭花间,嗡嗡嘤嘤,确能真切地体悟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
虽然时令尚早,乍暖还寒,但今天的天气确实不错,中午时分,阳光灿烂,惠风和畅,在六七棵较大的杏花和李花树下,聚着六七摊子人,有一家人的,有亲戚朋友结伴的,少则两三人,多则十几人,在温软的阳光里,享受着融融春光带来的恬适和惬意。我顺路和其中一人打招呼,问他们是哪来的,他说是西宁城北的,民和的春天来得早,趁着周日休息时间带着家人来赏春散心的。
對面,一个小姑娘正站在杏花前拍照,粉红的杏花灿若云霞,她掐一朵杏花插在发间,嫣然回眸,笑靥如花。
二、隆治梨花
清明节前,就听说隆治的梨花开得好看,只是上班无暇前往。终于盼到清明小长假,匆匆赶去隆治看梨花。两天前下雨气温骤降,昨天早晨放晴有霜冻,今天早上的气温更偏低,衣服穿薄了还冻人。行走在去往隆治的路上,我心里忐忑,该不会冻坏了梨花吧。
来到白武家村村委会门前下车,已是中午12点多,路边一溜停满外地小车,人们都站在路边向村民打听哪里的梨花好看。我们径直向路南巷道走去,进入村庄。在村庄的庄廓四周、田间埂上、河滩地里,梨树足有百年的树龄,树干粗壮苍老,树冠阔大如盖,梨花绽放如雪,仰头细看触手可及的一枝梨花,极富质感的洁白的花瓣以及伸出中心的浅黄色的花蕊,此刻和着暖暖的春风,依然平静地笑迎游客,散发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淡淡清香。我欣喜于这柔弱鲜嫩的小精灵没有被霜冻坏,这大概得益于这里地势较低,周围有庄廓和其他树木遮挡掩映的缘故吧。村子中一户人家门前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梨树上搭着梯架,两三个人正在锯着老枝,忙着嫁接。站在树根的一位五十岁出头的村民说:“这树老化了,重新嫁接果子大、结果多。”他继续说,“去年的梨花好看,来观赏梨花的人多,软儿梨果收成好,我们的收入也不错。今年的梨花昨天早上一冻,今早上又一冻,庄子里的还好点,上面垣上的冻坏了,今年的软儿果就没情况了。”
驱车来到白武家垣,这里是隆治乡极力打造的近133公顷的特色大果园。据了解,为使果品产业逐渐代替传统农业,201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隆治乡“一乡一品”建设,在建园、供水、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并将隆治乡作为全省苹果旅游观光和采摘基地进行规划设计,先后投资3500多万元新栽苹果12万株、软儿梨3万株、核桃5万株,现已初步形成了集乡土观光、果品采摘、休闲健身于一体的自然观光生态旅游发展格局。白武家垣上交通便利,近年铺设了纵横交错的水泥硬化路,行走在林间的硬化路上,前后左右,成行成排的都是果树,看到的绝大多数是苹果树和软儿梨树,树间地里能看到手拿铁锹,或开着手扶拖拉机忙着翻地播种的村民,好一幅春耕景象的美丽图画!苹果树正打着花苞,粉红的,细腻鲜艳,如水彩画上去的,煞是好看。一位村民说再过十天左右来看苹果花,红艳艳的一大片,比现在的梨花更美。我特意站在路边稍高的台沿上,踮脚引颈,看梨花一行行一树树有层次地向远处推开,如层浪,如堆雪,开得一片白,只是觉得花色有点灰暗,走近靠边迎风处的梨树,迎风一面的花颜色发黄已经枯萎,确实被冻坏了。看来今年隆治软儿梨减产,到时候市场上难寻其佳果了吧。
但愿今年的苹果花开满垣、结实盈枝,不遭受自然灾害,真正让果农增收致富,实现隆治乡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共赢。
三、下川口桃花
说起桃花,人们脱口而出的可能是《诗经·周南·桃夭》里的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抑或是魏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名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但我这里要说的,是民和下川口桃花源乡村旅游景区的桃花。
谷雨前后,是民和下川口桃花的盛花期。今天恰逢星期日,又无杂务缠身,趁闲就去桃花源景区赏桃花散心吧。
景区小道两侧的地里,在一株株桃树下,站着、倚着,或在枝丫间探着头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以桃花为背景,摆着各种姿势,忙着照相。走近细观刚盛开没几天的桃花,花瓣由边缘的白渐变为靠近花蕊的粉红,感觉绒般的细腻、水般的嫩滑,像初妆的少女的脸颊!向北向东望去,一树树桃花向远处铺开,似粉红的云霞祥呈大地,又如胭脂般的梦笼着轻纱,生动明丽又轻盈朦胧。从四周弥漫着飘来的桃花的清雅的香味儿,刺激着人们的视觉、嗅觉和想象。还有那桃树的形态,苍老古朴,大有梅树的精神和风骨。我特别欣赏那些枝丫形态各异、开着稀疏的几枝桃花的老树,你看那老树的树枝,横枝古典优雅,斜枝潇洒清秀,虬枝苍劲俊俏,衬托得那几枝桃花灵气清扬、格调不俗……“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这桃花的色彩之美、姿态之美、风韵之美,惹醉了春风,陶醉了游人。
桃花是民和最靓丽的文化旅游名片。曾经,每年举办的桃花旅游节暨招商项目洽谈会,以桃花为媒,经贸唱戏,为民和县的观光旅游、投资兴业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桃源号”高铁专列的开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民和,提升了民和的知名度,增加了民和桃花的社会影响力。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为了建设青海门户旅游名县,进一步放大民和县文化旅游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打造“天路桃源”品牌,相关部门积极探索魅力民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务实推动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新跨越。
四、南垣牡丹花
“南垣牡丹园要开园了!”听惯了洛阳牡丹,乍一听说民和西沟乡南垣村的牡丹园要开园的消息,惊诧之余,更多的是惊喜,于是抱着先睹为快的心理,今日上午就驱车直奔西沟。我这是第一次去,不知道南垣村的具体位置,来到西沟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道,向人打听后返回来到寺儿沟门清真寺,左拐进入村庄边问边走,转上左面阳坡的水泥硬化路,转过狭窄曲折的村道,眼前豁然开朗,右侧平展的地里一大片白色的牡丹花出现在眼前。
牡丹休闲园的正门及周边的隔离栏、木栈道、凉亭、长廊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工人们正加紧施工。正门口三个花坛内分别栽植着三株树形硕大的牡丹,一株白色,两株紫红色,花团锦簇,瓣若绸帛,风姿绰约,超逸群卉,看样子是这里的“镇园极品”了,后来听园中人介绍才知道那三株都是百岁牡丹,有一百四十多年的树龄,挺名贵的。正门和售票处等功能性建筑是连体的,是典型的中式园林门厅建筑,刚喷完油漆,褐红色的,显得庄重优雅却不失华丽。走过门厅,连接的是一道钢构架结构的圆形门廊,看来是为以后绿色爬藤植物作支撑的,设若几年后绿藤布满支架,开满各色的小花,走在其间,确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再往里走就是连片的一块块牡丹地,因栽培才两年时间,现在一眼望去偌大的地里牡丹还有点稀疏单薄,等过几年株形长高长大,就好看了。地里随处看到当地村民,男的忙着喷施农药,女的一群一群分散在牡丹丛中除草松土,我开玩笑说那也是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呀!
园内在主要干线铺设有木栈道,既干净不粘泥土,又具有引导性,可穿行在牡丹花海之中,尽享眼福。在牡丹园的中心处新建有一座纯木结构的两层观景台,登上观景台可全景式观赏牡丹园及周边的美景。沿栈道两侧自然式孤植了许多紫色和白色两种植株较高的观赏牡丹,整片种植的是油用牡丹,花色以白色为主。“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我非常欣赏洛阳人孙继刚《牡丹赋》中对牡丹的描述:“秀园圃兮冠群芳,出洛阳兮王天下,得天地之灵气兮,国色神韵;集日月之精华兮,天香奇葩;流光溢彩兮,风姿绰约;雍容华贵兮,端庄典雅。鼎鼎之名兮,无须直唤;赫赫之位兮,尊曰国花。”看到牡丹园里紫色和白色的牡丹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美艳绝伦,我还是认为孙继刚的描写非常到位,他写紫色牡丹:“魏紫称后兮紫云仙,紫袍金带兮紫云冠,紫艳风光兮紫绣球,紫香秀色兮紫玉兰,翩翩兮紫燕飞霜,熠熠哉紫霞映天。”他写白色牡丹:“金谷春晴兮,梨花逢雪;冰壶献玉兮,瑶池贯月;栖霞映玉,白鹤卧雪;太白醉酒,贵妃羞月。”美哉妙哉,吾复无以言!
目前牡丹园共流转土地1150余亩,种植油用牡丹1000亩,种植其他观赏花卉150亩。牡丹园内的用工基本上都是南垣村的贫困群众,这样,不仅实现了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为当地村民搭建了务工平台,做到了不出村就能挣到钱。西沟乡立足当地气候资源优势,通过流转土地和“企业+农户”模式,走精准扶贫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路子,助推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确实令人欣慰,值得点赞。
五、七里花海
七里寺自然风景区,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古鄯镇山庄村地界,祁连山脉东段拉脊山东麓。是民和县的一处集天然林泉景观、民俗文化景观,兼具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药水疗养的旅游胜地。七里寺有三绝:翠峰幽谷、石缝药泉、“花儿”盛会。这里层峦叠嶂,林茂树密,峡谷深幽,涧水湍急。山脚下有著名的七里寺药水泉,传说此泉最初发现时由石缝间涌出,后遭人为破坏,现在石砌管引,药水从一塑料管中汩汩流出,饮者甚众。据《西宁府续志》记载:“其味性温,饮之愈胃疾。”泉水中含有偏硅酸、钙、锌、锂、硒、碘等微量元素,被专家誉为水之精、泉之首。每年逢农历的六月六“花儿”会,人山人海,歌手云集,漫山遍野,“花儿”声声,这里成了民歌的海洋、民俗文化的盛会。
2017年起,七里寺又添一景——七里花海,吸引着远近的游客。7月下旬,七里寺花海已进入最佳的观赏期。
花海离药水泉向东约一公里,坐落在七里河南岸的缓坡上。这里原先是山庄村的耕地,2017年规划花海景区时从村民手中流转开发。来到景区门口,看到左侧围着隔离板,里面正在施工,右侧花圃种植的格桑花开得正艳。正前方是景区大门——仿巖石门洞上方“七里花海”四个红色行书大字赫然在目。一条宽敞的水泥硬化路径直伸向景区深处,左侧竖立着一排旅游宣传导向栏,坡地边沿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牌非常醒目。右侧建有牛车等农业文化元素的立体雕塑和供游客休闲坐躺的吊椅等设施。景区依托七里寺美丽的山水形势,总体的布局是依山傍水而建,坡头的观景凉亭,坡梁的人行栈道,坡地边沿铺设的块状踏步和下方开阔处的一道长廊,给游客提供了从远近高低各个不同角度观赏花海美景的便利条件。缓坡平地条块分割种植了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花卉,滨河的平地里还散落着玲珑别致的橘黄色小房子,点缀在花海中营造了一种异域情调。主景区的缓坡上,一座高大的孔雀园艺景观深情地回望着游客,孔雀长长的多彩的花翎拖在地里与鲜花融为一体,煞是好看,招惹得那些爱美的小姑娘小媳妇们纷纷拍照,发微信朋友圈。月季花、格桑花、金盏菊、孔雀草(缎子花)、马鞭草、向日葵……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舞山间?多种花卉组成的色彩艳丽的线条和色块,宛如是鲜花的海洋,大地的调色板。大手笔,大魄力!蝴蝶绕飞,蜜蜂穿梭,游人接踵。沿着蜿蜒而上的木栈道,来到山上,坐在亭子里,仰望青翠的山林,俯视美丽的花海。游目骋怀,极娱游于暇日,遥襟甫畅,濯烦扰而逸兴。凉风习习,花香盈盈,空气特别的清、特别的新、特别的鲜,就像是清水里流淌出的名曲,透明,干净,清亮。处于这样的环境,感觉神清气爽,身心无一处不熨帖、无一处不惬意。
七里花海按“企业+景区+贫困户”的旅游扶贫模式,现已带动发展山庄村贫困户19户21人,人均月收入超过2400元。景区带动周边10户农户经营农家乐,4户农户经营小吃摊点。之后,民和县计划投资5000万元,对七里花海景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把农业观光采摘、冬季滑雪、运动休闲和神泉康养等纳入景区,届时将会吸纳更多的村民进入景区务工,到那时,七里花海将是山庄村老百姓的“金饭碗”了。
作者简介:马继文,男,回族,1967年3月生,青海省民和县人,大学本科学历。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诗歌、散文、随笔等文字散见于省内外报纸副刊、杂志等。
责任编辑 范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