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物流中心建设的形势与问题

2019-09-10 07:22唐玲丽王磊
辽宁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陆港

唐玲丽 王磊

[内容提要]沈阳是国家重要的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当前,在国家物流政策频出的大背景下,沈阳市迎来了新一轮物流业转型升级、空间布局调整、多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基于此,本文重点就物流中心建设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物流中心 国家级 陆港

近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发改经贸[2018]1866号),根据《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沈阳被定位为陆港型、生产服务型以及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结合沈阳城市行政区划、发展战略目标调整、发展定位演变,在国家、省级层面多重战略叠加和全球经济格局不断调整新形势下,沈阳市迎来了新一轮物流业转型升级、空间布局调整、多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一、沈阳物流中心建设面临的形势

1.国家战略与物流产业政策“多重叠加”的关键时期。当前,国家级区域战略重点从沿海开放向内陆地区转移,“一带一路”建设为内陆地区与世界联接打开通道,物流业发展迎来产业政策频出的关键期。国家相继出台《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等系列产业促进政策。沈阳在国家物流体系中,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一级物流节点城市、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一级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布局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等,在物流大通道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2.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建设是推进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重要平台。依托自贸试验区,沈阳将加快各类开放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形成贸易便利、境内关外、货畅其流、金融创新的跨区域联动机制。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建成将极大降低交易成本、物流成本,是沈阳推进东北亚物流中心建设的重要平台。

3.沈阳物流中心建设是实现沈阳振兴战略规划目标的重要支撑。打造沈阳物流城是沈阳市政府业已明确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2017年2月公布)提出“到2020年,成为引领实现东北振兴发展的中心城市”“到2030年,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中心城市”的振兴发展目标。《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及的国际化战略、区域一体化战略、城市空间优化战略同打造沈阳物流中心的战略定位息息相关。

4.沈阳物流中心建设是沈阳实现由国家特大型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跨越发展的战略需要。近期,沈阳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沈阳可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型城市,标志着到2020年,沈阳地区物流业发展首先要满足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特大城市的城市物流需求。截至2017年2月,被明确定位国家中心城市有八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沈阳要比肩其他八座城市,需要国际化物流中心提供强有力支撑。

5.沈阳物流中心建设亦是沈阳经济区城市群发展的现实需要。沈阳经济区作为具有国家级战略的城市群,其物流发展在区域层次、产业层次、相互联系的空间层次都具有中心辐射和网络化特征。沈阳经济区将打造营口-沈阳-铁岭为核心的沈阳经济区发展轴、完善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提升沈阳空港成为东北亚的枢纽港和建设沈阳-营口陆海联运系统等。因此,沈阳物流中心建设也是沈阳经济区产业、交通和物流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沈阳物流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沈阳物流业发展态势平稳,物流业规模稳步扩大,物流业已成为沈阳地区支柱产业。然而,从形势发展需求和构建物流中心的角度考量,沈阳尚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物流园区空间布局分散,行业规模经济程度较低。沈阳市现有7个物流集中发展区,15个物流中心,86个商贸物流配送中心,47359个配送网点。从空间上看,沈阳地区物流集群较为分散,物流园区之间、企业之间关联度低。物流业态尚未形成平台化、集群化、智慧化的现代物流发展态势。物流企业规模不显著、同质竞争强等特点,个体运输户和中小物流企业是市场主体。物流园区软硬件整体规划和配套设计还比较弱。

2.物流基礎设施重复建设,物流货运量不足。沈阳物流园区多以仓储、运输、配送等基础功能为主,物流设施比较陈旧,技术水平较低,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货运量来看,2012年至今沈阳市货运量总体上变化不大,而物流园区的无序扩张导致货源不足、竞争无序,物流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尤其是2015年以来,物流园区开始出现饱和,许多园区陷入“无货可运”的境地。

3.综合服务物流提供商较少,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较低。虽然沈阳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多局限于运输和仓储等传统服务领域,产品和服务低端且同质化严重。物流业创新能力不强,绝大多数企业还未建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与货物跟踪系统,不能优化调度和有效配置物流资源,对物流新技术的应用不够充分,区域物流同全球物流服务网络缺乏信息化平台对接,物流服务质量、设施设备、术语标识等方面尚无法与国际标准对接。

4.供应链服务保障能力不足,物流与其他产业匹配度不高。沈阳地区物流供应链咨询、供应链服务、信息技术服务、运输计划与管理、包装组装及配送等供应链全程服务能力不足。物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较低,如立体仓库和货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分拣系统和数据的分析利用方面,同制造业和商贸企业的物流需求有较大差距,尚不能承接制造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服务化发展所需外包的物流活动。

三、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思路

1.沈阳物流中心建设的规划主体尚有缺位,工作机制不够顺畅。从国家至地方政府的物流规划出台机构涉及发改委、交通、服务业、商务等不同部门。沈阳市物流中心规划既需要对本地区制造业、农业、电商、商贸流通业等产业进行深入分析,又要同交通运输和一关三检部门协同,但已有规划基本上是在市级乃至区(县)层面单一部门进行,难以把握全行业、全产业链的具体情况,不易同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地区衔接。另外,物流管理缺少专业统一的工作组织机构,规划落实不到位。物流工作专业性较强,且涵盖范围较广,但从国家至地方政府没有设立专业的物流管理机构,自上而下的工作体制缺位,工作职能划分不清。

2.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及物流标准推进工作不足。物流信息化平台和标准推进工作需要区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产业技术联盟和企业各方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沈阳物流信息化工作与物流标准工作协同推进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物流信息化和标准设立尚不能满足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的快速发展需求;物流信息化和标准的实施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

3.地区产业竞争力趋弱是制约物流中心建设的关键因素。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地区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近五年来,沈阳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不断下滑,需求不振和产能过剩矛盾对制造业生产带来冲击,抑制了产地型物流货运量的增长。物流需求增长乏力,使沈阳物流物流中心建设缺乏必要的推动力。

基于此,要解决沈阳物流中心建设的关键问题,应从明晰物流中心建设规划主体、推进物流园区布局调整、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推动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发展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由省级政府主导,从沈阳经济区的大布局中定位沈阳物流中心建设,并协调各市共同推进。由市级部门承办物流中心建设具体工作。二是要解决沈阳地区物流园区集群化和资源共享化的关键问题,使地区物流产业产生集聚效应。三是要大力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推动区域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和物流标准化工作。四是探索沈阳地区产业与物流融合发展的路径,明确产业定位,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益,吸引产业聚集。

(作者单位:辽宁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张永辉

猜你喜欢
陆港
发现、创新、引领、实干
中西部地区主要陆港协同发展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陆港物流发展
国外陆港发展对沈阳国际陆港建设的启示
我国国际陆港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政策网络互动研究
我国国际陆港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政策网络互动研究
我国国际陆港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政策网络互动研究
我国国际陆港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政策网络互动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高校港口物流专业语言教学
建行陆港通 投资港股“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