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刚
摘要:扑救森林火灾是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是一项高危作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影响森林火灾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其他意外因素,因此在灭火过程中,灭火人员一定要掌握森林火灾紧急避险的常用方法,明确林火扑救的基本要求,培养火场紧急避险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灭火伤亡。
关键词:森林火灾; 安全; 紧急避险
扑救森林火灾是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是一项高危作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据统计,2011-2018年,我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7819起,因灾造成人员伤亡426人,仅在今年一季度,就有39人因森林火災失去生命。随着全球气温逐年攀升,由气候变暖引发的森林火灾愈加频繁,救援人员参与扑救森林火灾的机率增大,风险性不断提高。因此,充分认识影响灭火安全的主要因素,准确的进行火场避险自救,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灭火伤亡,对于灭火人员有效履行职能使命,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维护国内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影响森林灭火安全的主要因素
1.1 自然因素
森林火灾具有极大的自然灾害属性,凡酿成大灾或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的森林火灾,均与地形、气象、植被条件密切相关。一是危险的地形。灭火过程中要尽量避开“八种危险地形”:主要有陡坡、狭窄山谷、单口山谷(葫芦峪)、窄山脊线(拱脊)、鞍部山谷、草塘沟、突起的山岩及其他复杂地形等。如山脊上的谷地鞍部,朝阳处的缓坡、平坡、沟堵;石塘、石崖与植被相接区域。火灾在这些地形条件下极易形成高危险区域,形成“火旋风”“火爆”和“倒向火”。火场90%以上人员伤亡,都是发生在这样特殊的危险区域之内。二是危险的植被。通常指林内可燃物疏密结构,质量和干湿程度。密度0.6—0.8以上灌木林及60—80公分以上杂草、灌木丛地段;可燃物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相连相接地段;地表可燃物,积厚在10公分以上,含水率在20—30%以下,即:用手握易碎、有粉末的地段。这样的植被环境地段都属于较高危险区域。85%以上火场烧伤亡事故,都是发生在这样的植被区域内。三是危险的“火场小气候”。主要指火场小区域内温度、湿度、风的影响,其中风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小火在风的作用下,会突然形成大火,火势会发生剧烈变化,尤其是3-4级风时,火势处于强弱变化之间,变化强烈,极不稳定,甚至瞬间形成“火爆”。80%的火场人员伤亡,往往都是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火场干旱指数也是引起火势变化的重要因素,干旱时间越长,大风天数越多,对可燃物的干湿度影响就越大,火行为变化就越剧烈。据统计分析表明,火场平均气温在11℃-30℃时,人员伤亡率最高,相对湿度在25%以下,越小越危险。
1.2 人为因素
灭火行动中,组织指挥失误、战术运用不当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指挥失误。在灭火行动中,指挥员由于缺乏林火常识,实战经验不足,对火场险情的感知力较弱、评估能力不足,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思想麻痹、情况不明、蛮干或人员部署不合理、指挥不严密;遇险后,不能合理应对,致使灭火人员陷入险境,造成人员伤亡。二是技战术运用不当。技战术运用不科学,人员、装备配置不合理,致使灭火效率低,火场情况发生突变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原因:对发展迅速、面积大的高强度林火,采用直接灭火;在灭火人员连续作战体能消耗较大的情况下,强行组织打攻坚战;点烧位置选择不当,对林火蔓延速度估算不足,对风力风向掌握不准,对灭火人员的控制手段和扑救能力估计过高;打清配合不紧密,前后脱节;兵力编成不合理,不注重发挥骨干的中坚力量;人与机具、机具与机具之间的组合不科学,不重视发挥装备的整体效能。三是缺乏安全避险经验。灭火人员缺乏灭火实战经验和安全避险经验,遇到险情极度恐慌,心理防线崩溃,导致体能急速下降,失去迅速脱离险境的机会。另外,个别人员不服从命令,不按指挥员指令行事,遇险后,手足无措,各自逃生等。
1.3 其他意外因素
其他意外因素主要指在灭火行动中,非火袭击等因素直接所造成的伤害。如受火烧、风化、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造成陡坡土质疏松、岩石松动、滚石较多,威胁灭火人员安全。原始林或林相较复杂的次生林内的高大树木上常悬有吊挂木(俗称“树挂”或“吊死鬼”),在未清理的林地内,站杆、倒木,粗大可燃物较多,易发生突然掉落倒下砸伤。扑救地下火时,因火在地下腐殖层内燃烧,不慎掉入“火坑”,造成伤害;在陡坡灭火时,容易出现踩空、滚落造成伤害。
2 火场紧急避险的常用方法
火场紧急避险是指为使灭火人员免受突然变化的高强度林火袭击而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它关系到灭火人员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也是实现灭火行动安全高效的重要保证。经验表明,在不同地域、不同气象与不同植被条件下,火灾的等级不同,火场险情规律也各不相同。因此,要针对具体险情特征,科学选择正确避险方法。
2.1 转移避险
通过火场观察,对周边地形地貌进行全面了解,遇有狭窄山脊线、鞍部、山谷、强度大的上山火、急进树冠火、易燃灌木丛地带等易发生危险的地域和地段时,不能直接接近火线,要迅速带领扑火人员转移至安全地带,暂避火头,伺机待扑。在扑救相对高差较小、山体坡度较缓地区的高强度树冠火时,可以首先考虑采取这种避险方法。撤离转移关键是要选择好路线,白天要防止因烟雾弥漫“误入险区”,夜间要防止因视线不良“坠崖摔伤”。
2.2 点火避险
当火场情况突变,灭火人员无法按预定计划实施灭火行动,林火对灭火人员构成威胁,且无安全避险区域时,可就近依托道路、河流、植被稀少的林地等有利地形,有组织地点烧迎面火,阻挡火头,削弱火势,人员进至火烧迹地内避险。如没有天然依托条件,或有依托但不具备点烧迎面火的时间时,迅速点顺风火,人员顺势进入火烧迹地内避险。在扑救丘陵地区火焰强度高、火墙比较厚的地表火时,通常采取此种避险手段。点火避险关键是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地域,既要防止“点火自困”,又要防止“火势失控”。
2.3 冲越火线避险
当火焰蔓延速度极快,无法实施转移,又来不及点迎面火和顺风火或被火包围时,可采取强行冲越火线进入火烧迹地内避险。选择地势相对平坦、火强度相对弱、火墙厚度相对薄、火焰高度相对低的地带,灭火人员可迅速穿好防护装备,逆风迎火猛冲,进入火烧迹地避险。如果装备条件具备,可以集中使用风力灭火机、水枪或用水雾喷射器等特种装备强行打开缺口,快速冲入火烧迹地避险。在扑救急进地表火、草原火等蔓延速度极快的火灾时,可以采取此種方法脱险。冲越火线关键要选准突破口,选择火墙过厚地段会形成“飞蛾扑火”,选择植被密集地段将陷入“进退两难”境地。
2.4 卧倒避险
不具备上述条件时,可采取卧倒避险。卧倒时,用衣物包裹头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脸贴湿土,侧身迎着火线,横向卧倒,大火过后,迅速向火烧迹地内翻滚并迅速站起,扑灭身上余火以减少伤害。在扑救烟雾较重的夏季火灾和伴有火爆的草塘沟火灾时,一般可采取此方法解围。卧倒避险既要保护好身体外露部位,防止被火烧伤,还要确保呼吸畅通,防止烟呛窒息。
3 火场紧急避险的基本要求
在遇到险情组织实施紧急避险行动中,灭火人员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做到不盲目指挥、不违规作业、不冒险行动。重点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3.1 做好预测,坚决避开危险区域
灭火人员在灭火过程中避开高危区域是确保安全的前提和基础。有效避开高危区域,就要做到时时警惕,处处防范,决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救援队伍在投入火场前,要组织火场侦察,随时掌握林火的态势变化,做到情况明、决策准、行动快,防止被突发火势包围。突破火线时,一线指挥员要对地形、风力、风向、林相、可燃物载量、火情等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同时,坚持从火势发展与灭火行动两个变化的动态因素入手,适时对林火发展态势加以科学的分析预测,选择好撤离路线和避险地域,做到进能攻、退能守。
3.2 冷静判断,准确把握避险时机
遇险情时,灭火人员不应盲目采取行动,要准确把握避险时机,科学指挥避险行动,要准确判断林火行为变化可能对人员造成的伤害,在危险形势面前,严密组织,防止出现混乱现象。要牢牢把握好“八个要素”:天候是主因,风力是关键,地形是依托,植被是条件,隐患要注意,避险有退路,通信要畅通,指挥要果断。这就要求指挥员和战斗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同时要具有一定的组织指挥和安全避险经验。
3.3 果断处置,强化团结协作意识
在遭遇突如其来的险情时,灭火人员要做到遇险不慌、处变不惊,最为重要的情况处置要果断,不能犹豫不决。在情况危急时,要迅速作出反应,采取最有效的避险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小林火造成的伤害。全体人员要通力合作,互相提醒,相互保护,相互鼓励,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困难,摆脱险境,切忌违反命令单独行动和不按技术要求避险。
4 培养火场紧急避险能力的主要途径
发生火场紧急险情是火场自然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其客观性,但是从以往诸多沉痛教训看,避险常识匮乏、实战经验不足、自救能力低下,仍是酿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火场紧急避险技能刻不容缓。
4.1 加强避险常识教育,解决“不知避险”的问题
要组织灭火人员认真研究森林灭火常识,掌握林火发生的原因、燃烧过程和灭火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扑救火灾的基本技术战术。要加强火场安全工作规章制度的学习,掌握火场自救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4.2 加强避险技能训练,解决“不会避险”的问题
要科学组织火场紧急避险训练,熟练掌握紧急避险的动作要领、利用地形地物避险的基本技巧、实施救援的方法要求和运用防护装备避险具体措施。要针对火场紧急避险危险性大、随机性强的特点,认真组织紧急避险实战演练,提高快速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4.3 加强险情规律研究,解决“不懂避险”的问题
火场紧急险情虽有所差异,但发生发展仍有内在规律可循,认清险情表象,把握客观规律,是火场紧急避险的重要条件。要结合本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条件和植被特点,做到深知地形特点、熟知气象条件、预知火情发展,为紧急避险提供理论支持,提高灭火人员在复杂情况下应对紧急险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发布数据.2019,4.
[2] 孙 辉,穆绍宇.森林灭火组织指挥[M]人民武警出版社,2015,147.
[3] 白雪峰.森林灭火战术[M]人民武警出版社,2015,53.
[4] 张运生,舒立福.森林火灾扑救组织与指挥[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