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文
早在史前时期,黎族的祖先百越人从内地迁徙到海南岛生活,是岛上的原住民,大部分聚居于中南部的几个黎族自治县。黎族人的生活朴实,种种手艺和习俗均从生活的树林中提取,却又透露出骨子里的浪漫,让人对这个海岛民族充满幻想。
槟榔谷中寻黎族
黎族古老的风俗虽散落海南各处的村庄,所幸槟榔谷景区保留了百年甘什黎村,黎族阿哥阿妹亲自示范黎族特色活动:竹竿舞、攀藤摘花、拉乌龟等,又有图腾艺术馆、陶艺馆和麻纺馆等,加上展现黎族生活片段的震撼实景舞台表演、民族饮食体验、欢度黎族节庆等,让更多人有机会感受海岛原住民的风情。槟榔谷因两边被森林包围,中间由一条延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贯通而得名,气势冲天的槟榔树更显出海南的热带风情。三月三,一起谈谈情,吃吃饭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南黎族迎来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三月三节”,纪念勤劳勇敢的祖先和表达对爱情幸福的向往。在白沙、陵水等黎族苗族自治县,传统的长桌宴闹哄哄:竹子搭的长桌一字排开延伸到百多米外,铺上绿油油的芭蕉叶,摆好竹制斟酒器、酒杯、汤匙、筷子和陶碗,山兰米酒坛一搁,特色菜肴便一一上桌:三色饭、竹筒饭、风味烤土鸡、传统鱼茶…席间觥筹交错,大家无不开怀大嚼,享受食材朴实的味道。这时小伙子就乘着酒兴,大胆邀请心仪的女孩对歌跳舞,一段段令人心动的情缘说不定就此萌芽了。从前黎族人一直靠上山打猎、下河抓鱼、野外摘菜过日子,于是养成了全村分享美食的习惯。时至今日,节庆当天也会举行旅游文化節,让大众参与其中,说不定在载歌载舞间能邂逅一位让你怦然心跳的黎族少年。
打柴舞又名竹竿舞,起源于丧葬活动,如今已演变成在庆典中带动气氛用的活动了。你可以跟黎族人一起跳,但小心不要被夹到脚喔。杨威胜摄从前黎族阿哥要爬上49棵槟榔树各摘下1颗槟榔当聘礼,才能娶到心爱的阿妹。钱捍摄
由于生活在海岛上,过去往来交通不便,因此黎族早已养成自给自足的生活。但并不代表他们过得很随意,无论是巧手的编藤、独特的乐器、精美的黎锦,都可看出黎族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藤的魔术师
编藤技艺在黎族之间广为流传,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合藤竹植物生长。晴天时,他们就得从大山砍来野生山藤,免得藤条遇雨水变黑。采回去后取藤皮、水煮防虫、晾晒至半干,再用一把小刀,谈笑风生间把红藤和白藤削成藤蔑,再编成鱼笼、提篮、扇子,或携物的腰篓等。
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传承了几干年,只是到了上世纪末,塑料、金属等工业化制品逐渐取代藤竹制品,年轻一辈多追求城市生活,无心于学习传统手工艺,古老的藤竹编织技艺才渐渐式微。如今,黎族村寨里还在坚持这项技艺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而且年龄几乎都在50岁以上。
独一无二的黎锦
赤足坐在凉席上,双腿呈人字把黎锦扎线架稳,专注地用针和植物色素染色的棉线,辅以麻线、丝线和金银线,编织成上衣、被单、头巾、腰带、挂包、鞋帽等,图案从黎族崇拜的动物图腾如牛、蛙、龟、龙、鹿和喜鹊,到自然景象和几何图形,配以明暗间色编出色彩对比强烈的花纹,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黎族人的生活片段展现出来。古老的技艺结合创意,每件黎锦的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单、双面绣上还会钉上贝壳片、云母片、琉璃珠等,黎族女孩走动或跳舞时更是灼灼动人。
因爱而生的黎族鼻箫
原来不仅仅只有手和口能演奏乐器,以五指山区特产的白竹制成的鼻箫是黎族喜爱的古老乐器。箫管长约60厘米,共4孔,可奏出7个音节,为适应鼻孔运气吹奏,箫身直径只有约1厘米。黎族民间偶尔能见到很长的鼻箫,最长有160厘米,要躺着吹,用脚趾来按下面的音孔,也只有极少数的老人才能吹奏。听见鼻箫乐师能不徐不疾用一个鼻孔运气,还要因应曲调节拍调整呼吸,台下听众除了欣赏,就只剩震惊了。
鼻箫音质很美,背后的故事更是凄美:相传五指山下一对黎族情侣被迫分开,男孩更惨被情敌割舌,待他找到女孩时,就砍竹以鼻吹奏相思之情。可惜最终还是躲不过情敌的毒手,他死前托人将鼻箫转交女孩,当她重获自由后,就怀揣鼻箫,长眠墓前。从此,鼻箫便一代又一代传下来。虽然台上合奏乐曲欢快,但得知鼻箫的故事后听音乐,总觉得鼻子有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