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结合下航海主题科普教育的创新与实施

2019-09-10 07:22吴春霞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9年4期
关键词:科普教育

摘要: 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航海博物馆肩负着青少年航海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我国青少年的航海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缺乏航海入门教育;航海教育概念淡薄,教育活动不系统;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力度不强。以中国航海博物馆馆校结合的实际案例为基础,根据目前博物馆与学校合作中存在的困难,结合博物馆内外部的资源和客观情况,提出航海主题科普教育的创新实施策略,逐步探索馆校合作背景下,场馆科普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对接共享的良好途径与举措。

关键词:馆校合作 航海主题 科普教育 创新实施

0 引言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面临着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方式陈旧、学习效果产出单一等系列问题。在素质教育呼声愈发强烈的社会环境下,有些城市或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探索,对课程进行优化调整,丰富课外实践内容,但除了学校本身的改变和努力外,社会教育力量的引入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而博物馆就是重要的社会教育力量之一。在當前背景下,尤其是博物馆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是改进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微观来说,馆校合作体现在对博物馆综合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学校基础学科的充实和完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为在校学生拓展学习环境及提升学习价值等方面。从宏观来说,馆校合作可以促进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凸显外部公共机构的教育功能。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呼声驱使下,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起步并逐步在探索与创新之中发展。中国航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中海博”)作为国家级航海博物馆,在馆校结合的大环境下同样面临着创新的问题,并且在航海领域和国家战略层面有着更为独特的任务与使命。

1 青少年航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作为拥有300万km2海洋国土面积的海洋大国,如何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已经成为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大事,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做了明确的阐述:“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少年强,则中国强,建设海洋强国,要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海洋权益意识和不畏艰险的航海精神,喜欢海洋自然环境,热爱海洋和航海事业。

但目前,我国的青少年航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缺乏航海入门教育

系统的航海教育主要集中于航海类高校内,专业性过强,学校的基础教育中有相关内容,但很零散,因此不利于教学。同时,航海文化和海洋文化、航海教育与海洋教育这些概念也没有明确的界定,教育界没有形成主体学科,缺乏研究力度。可见,目前青少年的航海教育正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

1.2 航海教育概念淡薄,教育活动不系统

在多数人看来,青少年所接受有关航海的教育基本都源自地理课、历史课。但事实上,经过对上海市12个年级各门学科的梳理之后,我们发现与航海相关的知识点将近1 000条,这个结果让大部分的学校和老师感到惊讶。航海,与中小学生的各个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因为对航海教育概念的淡薄,使得学科的实施和与之配套的教育活动定位不够明确,体系不够完善。

1.3 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力度不强

航海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国家走向“海洋强国”之际,作为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动力,要抓住契机推广航海文化和科技,必须进一步寻求教育部门的支持。只有真正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才能逐步推广“入门级”的航海文化科技教育,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海洋意识和航海精神。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必然趋势。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与航海教育相关的内容还有所缺失。因此,中海博肩负着加强青少年航海教育的责任。

2 馆校合作现状

2.1 馆校合作的重要意义

馆校结合的航海科普教育的主要受众对象为三类,即学校、学生及教师,其最终作用效果在于学生,没有良好的教师队伍配合场馆进行航海教育内容的落实,没有学校足够的重视和推进,馆校结合的教育必然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对于学生来说,在博物馆可以体验与学校教育不同的学习方式,形象的展品让抽象知识变得立体可理解,同时学生可以用相对放松的方式,快乐地、主动地获取知识,了解文化,理解历史,从而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对于老师来说,在博物馆可以利用更多直观的教育资源,教学方法也从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变为集合体验、触摸、合作、模仿等多元化的形式,教学理念也从传统变化为开放,同时过程中各种挑战的处理也无形之中提升了教学的能力。

而对于博物馆和学校来说,学校对场馆资源的利用也使得博物馆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提升,社会影响力也有所增强。博物馆由“走进来”到“走出去”,从“参与”到“设计”,在角色的转换中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2.2 馆校合作的现实问题

馆校合作的意义很大,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仍然十分缺乏,馆校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在我国,博物馆更多的是作为独立于学校教育的外在资源存在,对于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实施没有系统性的支持。近些年来,社会和相关教育部门逐渐开始关注博物馆教育项目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但馆校之间依然缺乏深层次的有效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教育压力大,教师及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博物馆教育;(2)博物馆没有现成的课程可以与学校基础教育相对接;(3)教师对博物馆的资源不够了解,不清楚怎样使用博物馆的各项活动;(4)教师工作量大,没有积极性去开发博物馆课程以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5)取得持久效果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和人力,往往难以坚持下去。

3 馆校结合的航海教育探索

馆校结合下如何开展有效的航海教育,归根结底要先研学如何解决上述两项问题,即青少年航海教育的现状及馆校合作的现实困难,而根本是在后者。在确定基本解决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形式、内容和机制的探索。

3.1 解决馆校合作现实问题的基本策略

青少年学生从小未接触较为系统的航海知识培训,教师团队也对该领域感到陌生,乃至社会及教育部门也不够重视。结合博物馆与学校目前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可以基本确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1)对标基础教育学科教材,梳理各学科与航海相关各个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航海系列课程开发,包括在学校内实施的校本课程和在博物馆内实施的馆本课程;(2)通过各种形式,让相关学科教师掌握基础的航海知识,了解博物馆教育资源,并懂得如何与教学相结合的使用;(3)博物馆要充分结合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要求,开展既符合学校需要又能进行航海知识传播的寓教于乐的教育项目,使之成为学校教学的一部分;(4)盡可能开发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学校觉得有益的互动项目。

3.2 中海博对于馆校合作的探索

因此,自开馆以来,中海博积极探索,希望在现有条件下打破常规,从多个层面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从馆校合作开展的角度来说,中海博的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丰富的馆藏资源;相对比较齐全的反映中国航海历史和技术发展的常设展览;一定水平的航海历史、人文、科技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事讲解、活动策划及实施的一支社教队伍和一定规模的学术专家团队;具备较好的馆校结合的航海主题教育的实施条件。面对馆校合作和航海教育的现实问题,经过探索,对于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三类群体,主要形成了如下实施措施:

(1)针对教师的实施内容探索

教师作为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其作用十分重要。在馆校合作的航海教育中,教师最大的问题是对航海专题不熟悉,没有现成资源,没有足够时间。所以学生的航海基础教育,从长远发展来看,需要学校培养自己的航海专业教师。基于馆校合作的平台,中海博首先要做的是通过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航海专业知识的传递共享,逐步让相关老师掌握基础的航海教学专业知识,并结合自身的学科,有选择性地开展航海课程的研究与授课,循序渐进地建立航海基础教育教师队伍。

通用型的航海资源培训。首先,中海博梳理了本市1至12年级全学科教材中与航海相关的知识近千条,全面教师开放。同时,尽可能多地组织一线教师掌握航海历史与科技的基础内容,了解航海教育资源,体验航海教育活动等,依托场馆藏品和展览资源等,通过观摩场馆陈列、专题讲座、与专家对话交流、组员间的学术讨论等形式,让教师对航海专业领域有直观的了解,引起兴趣和重视。

针对性的航海课程探讨。根据基础教育中航海课程不成体系的问题,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航海系列课程,完善后向全市中小学校开放使用,由博物馆向一线教师发布课程培训计划,由感兴趣的学校教师报名参与,包括课程实施内容、方式、配套教材、物料的使用等,使教师具备在校内开课的条件。

逐步建立线上培训资源。针对教师的航海培训要实现最大化效应,提供最为便捷的形式,则需要开拓线上资源共享的渠道,利用博物馆官方平台逐步建立各类培训的资源库,让教师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并使其覆盖至更多学校。可能的情况下,与教师的职业培训积分相挂钩,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开放教师入馆备课通道。包括免费入馆,教育人员的协助,必要时策展人员和研究人员在备课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答疑解惑等。甚至共同就课程或活动的开展进行策划和讨论,以形成切实有效又有趣的校内外课程综合体。由中海博自行开发的20门航海STEAM课程就作为当年教师培训研讨的重点,一旦觉得适用,教师可直接将课程传授给学生,包括教材和配套材料包,省力且效果明显。

(2)针对学校的实施内容探索

与学校合作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多样,因为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情况和需求,综合来看,主要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合作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博物馆开发的航海课程通常为通用型、普及型课程,但不少学校有其教学特色,因此在学校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开设中会增加自主研发的特色课程,有些学校可以深化已形成的航海框架,有些则在大环境下将航海作为其教学特色,从零开始规划校本课程,这便与博物馆教育产生了共鸣和合作的可能性,当然过程会比较漫长,中间的磨合和测试会相对复杂,但一旦开发完成,其推广性和持久性强。

自主研发课程在馆内实施。自主进行课程研发的学校逐步开始增多,其中课程的部分课时需要在馆内实施,每次的授课人数不多,但频率相对固定,教师需要反复结合馆藏资源踩点、设计、与教育人员沟通等,形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授课计划。馆内的授课以教师为主,由馆方做适当配合,双方也可进一步探讨更为科学合理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可提升双方的教学质量。

馆内的活动和资源进校园。结合学校需求,整合馆内资源,以文化服务包形式将航海资源输送至学校,包括主题巡展、专题讲座、科普片巡播和与之配套的动手体验项目等。这个形式的普适性比较强,任何学校都可以选择,比如融入其科技周、艺术节等一些固定项目实施。而比较深入的则是航海课程固定地进入学校课堂,比如每周一次,前期由博物馆教育人员完成,后期由学校教师接力。

合力进行品牌项目的创新。品牌试点的形式较为多样,且需要学校有较强的合作意愿,比如:航海实验室的建立、航海文博角建设、原创航海赛事、教师高端航海研修班、课程从开发到馆内实施的探索、学生中长期航海教育的分析研究等。通过这样的项目试点可以不断调整优化,形成可面向全市学校推广的馆校模式,而在针对青少年学生航海教育方面也可以探索出更多的经验和优秀案例。

(3)针对学生的实施内容探索

无论是面向教师还是学校所实施的内容,學生群体的参与和效果体现才是“馆校合作”的根本目的。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重,学校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和枯燥,如果仍以课堂式进行博物馆的教学显然会造成心理上的抵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实践类、动手类或者能激发学生自我探究和思考类的项目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综合来看,主要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交往技能提升类项目。很多学生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博物馆内以锻炼沟通、交际、服务等的教育活动逐步改进和提升其交往能力,比如说科普讲解员、科学诠释者、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等活动项目。经过“了解—学习—思考—诠释”四个阶段的系统培养后,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

研究技能提升类项目。在欧美国家,通常在小学阶段就要定期从事研究类学习,包括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和访谈报告等,这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等。通过参加博物馆内开设的微课题研究、实验发掘、考古发现等,由专业老师带教,学生逐步接触文献检索、资料分析整理、课题选题、报告撰写、观察实验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提高其系统、严谨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实践技能提升类项目。通过参加博物馆内开设的实践类项目,比如从易到难的木艺制品、木质船模的制作,与海丝贸易相关的陶艺绘画、陶瓷拉坯,岸上集装箱模拟吊装,3D航海模拟器手动操作驾驶等,航海仪器的使用等,不仅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航海知识,还能培养锻炼其实践和动手技能的提升。

STEAM教育提升类项目。近些年来,STEAM教育逐渐在中国得到重视,其课程重点是加强对学生科学、工程、技术、数学及艺术等五个方面素养的培养。而航海恰恰是一个多学科高度融合的领域,包括人文、艺术、工程、科学、技术、数学,甚至还有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真正体现了STEAM教学的特点。目前中海博已自行开发了5个项目共20门航海STEAM系列课程,同步完成了教学教具和配套材料包开发,参加博物馆开发和组织的各类STEAM课程可以逐步提升学生运用多学科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如表1所示,根据上述馆校结合下的航海主题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建议,进行综合对比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双方在教育形式、内容和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在综合素质评价开始推进的当下,使得双方在达成这个目标时能够更加齐心协力,专注解决问题以达到更好的预期。

博物馆和学校共同的目标是使学生经历一个生动的、有价值的和愉快的学习过程。当博物馆和学校计划一个新的教育项目时,他们彼此带来了不同的教育方式、技巧和风格,并且彼此进行合作和整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们希望借助馆校结合的大趋势,紧密结合“航海”主题,经过创新和实践,设计出系列航海科普课程,开发基于场馆资源的教育实践活动,组建青少年学生航海教育科技教师队伍,形成一定规模的航海科普专家库。使中小学生能初步了解中国的航海历史和著名的航海人物,懂得中国航海技术对世界航海发展的贡献,学习并掌握现代航海的一些基本技能,了解海洋权益对祖国建设的重要性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知识,激发他们主动探知航海历史与知识的欲望。

当然,教育行政部门也需要加强统筹规划,一方面在经济上予以扶持,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建立博物馆和中小学长效合作的机制,扶持学校和博物馆组建较为专业的研究团队和教育团队,多管齐下,让学校与博物馆之间形成教育的“双赢”合作局面。

参考文献

[1]吴春霞.中国航海博物馆对青少年航海教育和参观模式的探索[J].航海,2014(3):28-30

[2]李君,隗峰. 美国博物馆与中小学合作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5):21-22.

猜你喜欢
科普教育
流动博物馆在基层科普教育中的应用
依托“村淘”项目建立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研究
发挥科技馆科普教育功能 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基于主题情景化的青少年科普教育与辅导研究
加强科普旅游教育,提高导游员科普素质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科普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
湖州市城市微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科技馆展品更新改造的几点思考
浅谈基于科技馆资源的环保科普活动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