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艺术点亮红色文化

2019-09-10 07:22胡杰明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9年4期
关键词:系统思维跨学科

胡杰明

摘:要 展示学体系需要以系统的思维来定义、思考现代的展示项目。对于上海英烈纪念展这样的现代展示案例,要从策划、设计、实施、运营等多重维度来解读。现代展示是跨学科、多边界的复杂系统工程,不仅仅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场景应用,也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通过多学科、多门类艺术的交叉融合,现代展示在交互性、趣味性、信息的传递量等方面大大提升。优秀的案例需要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细节设计、高科技手段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应馆内外联动立体打造展览来全方位传播展示信息。

关键词:展示学 纪念展 系统思维 跨学科 细节设计

0 引言

在中国展示学会(筹)2019探寻展示学经典案例活动组织下,2019年3月20日,东华大学等六所院校师生80余人,与上海美术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胡晓云老师相约一起到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在案例现场进行了一场师生与设计大师一起慎终追远、缅怀先烈,走近英雄、传承红色文化、学习传递展示学知识的考察活动。

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是上海红色文化地图中的一个重要地标。于2017年开始了20年来的第一次改陈布展设计,这个新的展陈设计在业内引起了不少的关注。从专业人士角度,这是颇为震撼的一个馆,从普通观众的参观数量和观后体验上,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和评价。这样的一个展示案例,从展示学角度来进行解读,可以体现此次设计现场活动的初衷。

什么是现代展示?现代的展示是一个跨学科、多边界的复杂系统工程。展示学体系需要以系统的思维来定义、思考现代的展示项目。像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这样规模的展览,应该不仅仅从展陈设计角度来分析,而是应该从策划、设计、实施、运营和艺术、科技、空间等更多维度来理解。

1 主题策划是展览的灵魂

展览的主题策划精确地表述了展览的核心思想,决定了展览的格局和演绎的方向。改陈之前龙华烈士纪念馆的主题是“丹心碧血为人民”,而现在的主题是“英雄壮歌”,两者体现了不同的创作理念。前者是题词式的核心标语,逻辑关系是领导对烈士的缅怀。虽然也能体现英雄的精神,但主导的是馆方(或是政府),并不能将革命英烈与普通观众的距离感拉近。而“英雄”是每个民族每个人任何时代都具有的思维与豪情,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受众更加广泛。“英雄壮歌”,既让展览的主题有史诗般讴歌的调性,也呼应了“英雄之城孕育英雄,英雄精神激励后人”的大主题。“照亮信仰的殿堂(序厅)”“信仰的召唤”等8个二级标题,以编年史的方式体现了“以史叙事、以事带人、以人见精神”的布展理念。解放前按时间沿革史来划分展区和解放后以专题来划分展区的二级标题,不仅高度概括了各展区的思想内容,也更容易让观众来区分和记忆。

2 展示設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场景应用

在改造前,龙华烈士纪念馆的设计在当时也是非常经典、非常不错的,专家们也一度对龙华烈士纪念馆的改造能否超越现状打了一个问号。结合了最新展示理念的设计与20年前的展陈设计,有何不同?由图1和图2比较可以看出,前后变化的不仅仅是不同时代审美留下的印记,更是展示艺术和技术不同运用阶段发展的结果。

空间上对于顶部的处理,去掉了原有的吊顶设计,新的展示空间顶部整体做了裸顶设计,以裸顶基础管道和金属条形组合体块作为顶部处理。这样的高度变化不仅去掉了压抑感,也更容易使观众的视线聚焦展墙上的展品。裸顶设计有意识地提高了展墙高度,能很好地感受到高度的视觉变化。

新的纪念馆在材质、色调以及光环境照明设置上,都有很多的提升。总体的空间环境营造了完整的大空间和高亮度的冷灰色调,六个内容主题通过冷灰到暖灰渐变的方式来同步参观者的情绪变化与心理感受。以金属铝板为基本主材,表面采用定制加工制作的金属灰漆,折射出金属高冷的灰色色泽;金属铝板采用0.2 mm蜂巢穿孔吸声处理,以达到纪念馆对于空间环境的要求。据该馆的总设计师胡晓云老师介绍,金属铝板打孔包含了很多的技术含量。孔打多少才不影响视觉效果又能达到吸音要求,这些都需要做相关的测试。打孔之后,整体灰度也要深一层,需要跟灯光配合。与一般展览3 000 K的色温不同,新馆的总体环境采用4 000 K的色温,与灰色组合出高冷金属的空间,从而更好地表现内容主题,让观众可以安静、思考、缅怀地去参观。选用7°、12°、27°、45°的洗墙照明及点射,通过不同配光组合,满足馆内文物、文字、照片、展品的照射要求:洗墙200 LK,一般文物250 LK,照片、重要文物、艺术品350~450 LK,地面80~100 LK,科学的光照使陈列达到了特殊光环境的效果。地坪的材质采用德国诺拉橡胶仿天然石块铺设,以冷灰色系为主,达到防滑、无声、舒适、安全的效果。

3 空间环境设计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

新的英烈展展墙都以高、低、厚、薄体块组合构成(见图3),既是现代雕塑元素,也是内容抽象的表现,从而达到视觉观感上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新的展陈尝试突破以往烈士纪念馆人物肖像、简历加照片、事件、文物的固化模式,通过增加立体大字的78条英烈格言、80余个英烈故事、69块口述历史、52个知识互动屏、29个内容扩充屏,多角度表现英烈人物,展示其个性,更好地凸显英烈精神(见图4)。

展示体现的是跨界的多学科融合趋势,在如今最新的展示案例中得以体现。如序厅的重点展项“照亮信仰的殿堂”(见图5),既体现了展示设计与纪念馆建筑领域的交叉,也是动态雕塑、多媒体音乐艺术创作和高科技动态机电、灯光控制等多学科的融合。因为这是旧馆改造项目,现在10 m高的序厅是由原来3.5 m层高的建筑楼板切割后形成。展示项目的展陈空间与建筑不能同步统一建设,一直是展示设计师对于建筑师诟病的内容之一。雕塑创作完成之后的动静转换、与天幕影像、主题音乐和动态灯光的机电同步,远非一方可以完成,甚至这样一个展项因三组雕塑不能最终合为一体而留有遗憾。如今的高科技手段极大地丰富了展示手法,使展示的表现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如展项“1921点亮中国”通过机械装置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介绍了建党前后的历史故事。影片播放至高潮,红色的党徽缓缓升起,逐渐“点亮”全中国(见图6)。展项《俞秀松日记》在原来的陈列馆中置于通柜展示中,一本册子很难引发观众的关注,展示方式不能与一级文物的展品匹配。现在利用带有视频播放功能的透明展柜,观众可以点击展柜屏幕,“翻阅”日记内容,只要轻轻点击展柜,部分书信内容就能投射在电子屏幕上。馆方还拍摄了几部小短片,还原俞秀松如何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交给陈独秀,以及他进工厂,观察工人、了解工人等故事。技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展示信息的传递量。

现代展示不仅是艺术与科技的边界融合,更是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运用。如展项二十四烈士雕塑多媒体剧场,将“龙华二十四烈士”的群雕和高科技全息成像技术结合在一起,是音乐、朗诵、雕塑、舞蹈、光影等多维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不仅需要导演、编舞、造型设计、服装设计、多媒体设计、音效设计、作曲、作词、多媒体设计等等,配合的团队有几十个。正如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峰所说:“舞蹈是动态的雕塑,而雕塑就是凝固的舞蹈。”这个展项成为展厅中的热点,在纪念馆设计上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探索。多门类艺术的综合运用,也是现代展示的一个发展趋势。展项的剧场全息影像宽度近10 m,这块3 mm厚的透明幕,是英国进口的。目前我们的技术只能用1.2 m的玻璃拼接起来,拼接的清晰度和视觉效果都有影响。可见,艺术高度达到之后,技术高度方面,国内同行尚需努力。

4 多媒体手段增加了现代展示的交互性与趣味性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展区,有一组三屏加照片组合的展项,是孙中山故居拍摄庆祝“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三周年纪念日”照片的拍照过程,将历史照片活化设计,反映的内容既有真实性,展示形式也非常新颖。“五卅运动”展区应用了一项可采集头像后利用扣像技术的多媒体展项,观众可参与到1:1的五卅运动游行队伍中,十分有趣。

一个好的展览,从整体到局部,都需要设计,需要令观众能够在细节设计上体会展示设计师的工匠精神。桃花型的铭牌标签以及馆标铭牌的精心设计,很好地融入了龙华烈士陵园的元素,让观众深刻领悟“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样红”的烈士诗句以及龙华桃花的文化底蕴。展览的门票设计也独具匠心,设计成对英烈的寄语卡,参观后观众可以在英雄树上留下自己的感受和心愿,并可以免费将自己心中英雄的书签带回家。“祖国至上”展区则运用勋章作为元素,立体展示抗美援朝时期徽章、肩章等文物。可以说,新馆的细节设计极大地体现了展示设计的人文关怀与文化底蕴。

展示项目运用多媒体、新技术之后,往往容易忽视传统的工艺。新的龙华烈士纪念馆设计运用传统工艺创作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个性,用刻漆、平磨螺钿、堆漆、磨漆、点螺、刻漆和螺钿结合,进行艺术创作,开创了将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博物馆的展示服务三者结合的积极探索道路,成就了案例的经典。如蔡和森展区中,他的人物版面分为四个层次,最前面的一层是坐在行李箱上的蔡和森人像玻璃刻画,透过玻璃, “要明目张胆成立共產党”这句格言非常醒目。蔡和森前往法国勤工俭学时乘坐的游轮剪影为第三层,游轮延伸形成的场景造景为第四层。通过多层次的设计展示,人物形象丰富、亮点突出。整个展览有近80位英烈人物都进行了类似的创作设计,但每一景都有各自的人物特点与展示信息。

5 结语

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作为展示的先锋案例,不仅体现在新改造的英烈纪念常设展展陈上,它在如何从馆内馆外联动,常设展从馆内走向公众,以及打造极强体验感的革命教育题材等展示理念和匠心策划方面,都值得被关注与研究。例如策划的“红色讲堂”,是全国首个讲者、虚拟讲者及嘉宾讲者空间互动的多媒体课堂,还兼具向边远地区学校直播的功能。这个交互式的红色智慧课堂中,通过特殊手法拍摄的仿全息历史人物、革命烈士,经过计算机处理,可以和授课老师、学生实时互动。又如在徐家汇地铁文化长廊里“不忘初心颂英雄”的小型临展,利用48 m长的展线,把“英雄壮歌”的主体陈列在公共空间进行浓缩,在“艺术点亮精神”的创作原则下让展览走出固定的陈列馆。其他包括“转角遇见马克思”“龙之华,初之心”主题的“七个一”等系列活动的策划,把传播英烈事迹的展示语言、展示手段做到极致,使得馆外观众有机会再次被吸引至馆内。这样围绕传播英烈事迹与精神为核心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展览展示策划,也是纪念馆题材的馆如何做到吸引大量观众的原因。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的展示设计在传播上海的红色文化基因,让观众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方面,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致谢

特别感谢上海美术设计公司设计总监胡晓云对本文的支持与帮助。

猜你喜欢
系统思维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六足园生态实验室:儿童跨学科探究学习的实践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指导高中生跨学科学习的探索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以系统思维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系统思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研究
商科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提升对策探索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