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经济的东北林区资源型城镇空间供给转型研究

2019-09-10 07:22刘生军李婉婷金兰
小城镇建设 2019年4期

刘生军 李婉婷 金兰

摘要: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知识创新带来了偏远型城镇地域空间结构变化、生产要素移动、产业发展集聚的新趋势。本文基于“萨伊定律”的产品供给理论,从互联经济下偏远林区城镇产业用地空间的供给需求出发,考虑到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长白山林加产业园区建设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林加产业园区在互联经济区位的产业选择、产业空间的供给模式、生态循环的绿色经济链条的建设等。文中建议加强依托知识创新引领的创业平台建设,并考虑到城镇劳动力就业与稳定过渡发展的柔性转型策略,最后,结合城镇资源特色提出“双向”旅游服务功能驱动城镇发展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城镇规划;空间供给;城镇转型;互联经济;资源型城镇;东北林区;江源区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4.007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4-0044-0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Planning Strategy of Spatial Supply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Towns in Northeast Forest Region Based on Internet Economy: Taking Jiangyuan District of Baishan City as an Example

LIU Shengjun, LI Wanting, JIN Lan

[Abstract] Knowledge innovation supported by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bout a new trend of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production factor movement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gglomeration in remote towns. Based on the product supply theory of "Say’s Law", starting from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industrial land space under the interconnected economy and consider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angbaishan forestry processing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in Jiangyuan District of Baishan City, Jilin Province,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forestry processing industrial park’s construc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oice in interconnected economic zone, supply mode of industrial space, and the green economic chain of the ecological cycle, etc.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platform based on knowledge innov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flexibl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employment and stable transition development of urban labor force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Finally,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planning strategy that "two-way" tourism service function to drive urban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esources.

[Keywords] town planning; space supply; urban transformation; internet economy; resource-based town; northeast forest area; Jiangyuan District

引言

城鎮提供对外服务的产品供给方式直接决定着城镇用地空间的使用特征。让·巴蒂斯特·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萨伊定律)阐释了城镇空间供给理论的经济学原理,提出城镇应在地域体系内进行职能分工,并通过供给转型创造增量需求。萨伊定律理论认为,在转型发展中,虽然以一种新的机器或方法代替先前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人力会带来短暂的困难,但是新的机器或方法也会带来新的优势与更低价格的产品[1]。在城镇空间供给的规律中,一方面,传统空间开发初步规定了空间产品的供给效率,当这种供给效率不具优势时,即因产业发展转型而需要改变供给模式,城市更新的动力从而初显;另一方面,空间自身的运行模式亦会改变空间的使用效率,关键在于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新的供给方式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城市复兴理念下的空间供给在面对转型发展的议题时,更需要研究城镇的对外服务如何能够因地制宜地提供高价值的空间产品供给,形成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激发新的就业需求,促进城市空间活力。

近年来,东北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特别是以林区资源为主的偏远城镇受地理因素的空间限制,经济发展动力明显不足。面对这些问题,中央文件要求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这两大板块来谋篇布局。在我国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林区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互联经济时代为林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林区产业发展政策时应当结合自然资源条件,开展智慧化的绿色转型产业,培育林业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传统的林业发展格局[2-3]。通过转型发展,将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林业地区的民计民生问题[4-5]。

1东北林区城镇发展的现实问题

1.1从衰退到绿色增长的转型需求

自“天保工程”以来,天然林禁采,我国东北许多林木资源型城镇原有支柱产业衰落,需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资源型城镇纷纷转型。例如,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抚松县泉阳镇、桦甸市红石镇都曾是国家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林業资源丰富,木制品加工企业较多,但由于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产业链,主导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1.2受制于自身资源条件的发展瓶颈

东北林区资源型城镇处于山区腹地,往往地势复杂,低山窄谷,河流蜿蜒,沟谷交错[6]。第一产业发展受限,只能适度发展城郊农业,林业及相关产业仍然被视为支柱型产业。这一类型城镇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主要生存企业均为依靠资源发展型。限于地理区位的市场资源配置,认识并定义东北林区资源型城镇的关键词是:边缘型、林业经济。

1.3初级工业经济占比大、增速缓

受自身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等客观条件限制,东北林区资源型城镇大多形成了工业经济占比重过高,工业经济中依靠资源生存企业受外部环境制约发展限制的基本特征[7];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支柱产业和初级产品数量增长为主;在生产布局上相对分散开发,经济集聚力不强,龙头企业不多;在环境建设上,政府单纯提供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2互联经济下东北林区资源型城镇空间发展条件呈现新特征

2.1资源禀赋优势催生互联智造机遇

互联经济下,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速度及云设计的模式弥补了偏远城镇智力资源匮乏的劣势,通过利用资源,借助外脑,形成互补,就会弥补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劣势,形成新的互联智造产业机遇。

2.2要素组合优势弥补产业区位劣势

互联经济打破了空间地域的限制,传统的产业关系与成本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地域产业分工和区域城镇发展职能方面有了新的产业创新的可能性。互联经济时代,不再单纯依靠区位优势,而发展要素的组合优势和整合能力成为发展的主要条件。

2.3互联平台有利民间微小企业孵化

传统的市场竞争关系不利于微小企业的发展,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及规模化竞争消耗了民间微小企业大量的无形成本。然而实现互联经济后,政府平台可以为微小企业提供信息共享与营销平台,政府的扶持政策也可以深入农村腹地,为民间产业提供有效市场引导,实现规模化定制。

2.4空间供给需求类型多样化创智化

空间供给应符合小微企业创业需求。相对于传统规划中,单一属性的工业用地供给,受产权红线与投资规模的限制,不利于新型林+企业的培育与发展。而新型林+产业的发展亦进入了个性化定制、点对点服务的阶段。多样化的空间供给有利于传统林加产业的创新化与智慧化发展。

3互联经济下的东北林区资源型城镇空间供给转型策略

3.1积极融入互联经济,强化偏远城镇的产业链节点作用

新的技术是促进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的重要因素,但新技术的发展往往受制于其自身的地理空间格局[8]。城镇节点型产业选择要善于挖掘产业链价值,适合于城镇发展,适应于新型经济,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在现代互联经济的模式下,交易瞬间就会完成,当销售渠道不再成为决定性因素的情况下,生产流通成本将主动选择产品在资源获取、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经济区位。因此,在互联经济下,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环节对空间区位的选择更加敏感,传统林区资源型城镇在其资源组合条件、职能分工与成本控制(劳动力、土地成本优势)方面更具天然优势。对处于传统价值链低端的边缘城镇,要求城镇自身能够建立适于新型区域发展的产业链节点,提高互联经济的区位价值。

3.2发挥要素组合优势,既注重产出效率又兼顾社会稳定

经典的经济学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自然资源、劳动力与资本的相互关系,资本、劳动力与资源需要协同才能进行生产。然而,地处偏远城镇往往不具备资本与人才优势,这种劣势差异体现在城镇建设上则表现为“城镇厄尔尼诺现象”,体现了城乡不平衡的极化现象。此外,从产品需求价值角度,城镇对外提供产品的差异性决定了单个商品利润的边际效益。要想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高附加值产品,就要求城镇自身能够发挥三要素组合优势,提高资源开发潜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提供差异化服务。在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上也要发挥其优势,注重再培训,以顺应产业转型的需求。在城镇发展的转型期,接续产业的选择既要把重心放在搞活经济,又必须保持社会稳定,消化就业。

3.3立足城镇区位优势,探讨城镇产业空间供给的创新模式

面对传统产业链的同质化竞争,要创新经济运营优势的生成模式,对城市和产业的共同发展,做出科学的、方向性的规划,从而达到让产业更加依附于城市,让城市功能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的效果。在互联经济平台下,传统林加产业在转型方面要努力形成“传统林加产业+林下经济产业+互联网经济”的互动模式,即形成从“林加”到“林+”的思路转变,实现传统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思维对生产、运营模式进行创新,诸如众筹联营生产、小微企业租赁、健康服务管理等创新服务型、定制型用地空间;产业园区也要改变粗放的用地扩张方式,加强园区软环境建设,加强孵化培育服务;园区更要深挖产业要素的空间组合效率,优化产业链、运营链、供应链、载体链的设计,提高产业的区位集聚价值[9-10]。

3.4依托良好环境,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强调生态循环建设

林业资源型城镇拥有的最大资本就是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坐拥青山绿水却不能“任性”发展,这是传统林业资源型城镇面对的共同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只有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才能从源头上和过程上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朝着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优化升级,以绿色发展推动提质增效。因此,城镇要通过政策与制度化建设,加强产业链循环经济建设[11]。

3.5发挥偏远林区旅游资源优势,探寻旅游兴城的科学途径

林业资源型城镇拥有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优势。探寻旅游兴城之法,振兴偏远城镇的旅游产业一方面要挖掘自身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要促进旅游服务设施建设[12]。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打造依托自身旅游资源建设的精品项目,并精准定位大企业集团的定向旅游投资項目。同时,可通过商贸会展经济促进城市旅游知名度,引导大城市旅游服务资源向偏远城镇倾斜,做好旅游产业的区域协同,让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张力反哺偏远城镇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以此实现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提高林区经济收入的有效增长[13-14]。

4互联经济下转型发展的白山市江源区工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实践

4.1园区基本情况

江源区地处吉林省东南部,总面积1348平方公里,其所在的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地,境内河网密布,水系丰富。区域用地以林地为主,林地面积占江源区总面积87%以上,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江源区自然禀赋条件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及生物资源,同时,依托长白山腹地,拥有丰富的林木山河等自然旅游资源,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和内生动力。

通过围绕多个园区建设发展项目,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着增速迟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等问题。现有企业多依靠资源生存,仍在重复性地建设比较基础的信息技术,各方资源的整合尚有欠缺,受外部环境制约发展限制较大。当前国家提出了关于森林生态旅游及森林健康产业方面的政策导向,为林区的开发建设带来了机遇,互联经济下的产业发展氛围正逐渐形成。

4.2园区转型发展的规划对策

4.2.1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绿色特色产业的智慧空间架构

江源区实施“生态立区、产业强区、特色富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全面转型升级这一主线,以产业园区建设为主攻方向,推动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快全面转型升级步伐,努力打造长白山特色生态资源产业集聚区和白山绿色转型发展核心区。园区亦承担城市部分教育科研、旅游和交通物流等职能,并具有江源地方性综合服务职能,是江源区行政、商业金融、商贸办公中心(见图1)。通过打造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园区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在产业链交易中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信息资讯及电子交易服务。通过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完善企业整体各项管理流程,创建科学、标准的管理体系[15]。

4.2.2以附加值提升为方向,强调柔性发展转型的充分就业空间

园区构建以林特、人参、旅游、商贸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构建以技术密集型环保型木材加工制造、生态型生物质加工为主的清洁型加工制造产业体系,构建以江源区为核心、以长白山林业产业示范园区为主体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在着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兼顾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柔性过渡,避免转型期经济脆弱化,强调发展韧性。首先,园区通过建立俄罗斯进口木材资源渠道,解决林加产业原材料供给,复兴传统产业带动林加产业工人的再就业,进而形成林加相关产业的集聚优势,着力培育核心企业,实现初级产品向高级产品的转变,形成优势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次,对于不同的产业类型发展特点和生产要素构成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不同的创新经济模式,如微小企业孵化、众筹租售厂房、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特定空间供给,创造多渠道多层次就业空间。

4.2.3突出产业核心功能,结合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弹性空间供给

园区主导的林木加工、人参科技、绿色食品、旅游服务四大产业,明确了“林加”与“林+”两大公共服务的核心区,即林木加工产业和人参健康产业与绿色食品加工,形成双核带动园区的整体发展格局。园区根据功能区划形成五大功能区,分别是:现代综合服务管理区、教育培训企业孵化功能区、人参科技及绿色食品产业区、木材仓储及深加工产业区和生活配套服务区,最终形成“一园、两核、五区、多组团”的空间布局(见图2、图3)。双核功能的选择,一是主要考虑到“林加”产业的复兴是为实现柔性转型。二是“林+”产业布局体现价值链提升与互联经济方向。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及丰富的特色资源,挖掘资源的多样化利用潜力,建设特色生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的推广及应用,打造长白山绿色食品产业链[16-17]。

4.2.4强化生态优先与循环经济,协同园区建设的“生态”空间供给

生态环境、循环经济与旅游服务资源建设是江源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江源区天然林全面禁采,政府通过积极沟通与专营木材采运的集团公司达成合作关系,以大集团带动地方企业,确定原材料由中俄自贸区长白山木材园区平价提供俄罗斯木材为主要原材料进货途径,保障园区木材加工企业的木材供应。努力通过开发利用国内外木材资源,延伸木材采伐—进口木材—粗加工—终端产品(家具等)—“三剩物”再利用—林产品市场产业链;引种栽植文冠果及禾本科能源植物,形成生物质能源林的开发利用,建设吉林省重要的林木深加工循环经济生产基地,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生态循环。在服务链体系中,建立“物流—加工制造—人参、绿色食品—综合服务”的价值生态体系。此外,园区物质空间的更新演替亦注重生态循环建设,如取消原储木场的主体功能,规划立项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项目,启动储木场工业遗产公园建设等。

4.2.5完善“目的地+市场”的旅游“双向”服务功能的活力空间供给

长白山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两个向度特点:江源东部(长白山—目的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东方阿尔卑斯山,东北旅游发展龙头。江源西部(中部城市群—市场),根据长吉一体化战略,通过长、吉两大重镇,强强组合、聚变释能,以快速隆起的中部城市经济带辐射带动全省。依托长白山旅游产业的总体发展,合理定位江源在白山市及区域旅游服务功能,有助于实现江源东部与西部双向度的关联发展。因此,在搞好生态循环经济的同时,建立“目的地+市场”的旅游产业“双向”服务的城镇功能转型,使江源区由旅游边缘型市场转变成旅游目的地,是改变江源城镇旅游经济活力的重要转向。

园区公共空间营造也融入旅游“双向”服务功能,结合工业旅游项目,遵循“文化白山”战略的总体指导,把独特地域文化与林业旅游特色相结合,结合产业园区的创意孵化与科技研发板块,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白山文化产业新亮点。

5结语

互联经济时代为林业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形成对林业产业的创新和重塑。在以江源区为代表的资源型城镇的发展转型中,我们提出基于互联经济,推进大数据与传统林加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新兴医药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改变偏远城镇依靠接收发达地区淘汰产能,比如煤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路径。政府应从平台建设、政策扶持、资金保障等多方位予以支持。在具体的园区建设规划中,需要明确产业园区的定位,突出产业园区的特色,优化空间供给模式。在产业发展规划中,应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科学研究供需价值理论,挖掘产品链、产业链优势,确立互联经济下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空间载体建设的重点也应从注重城市功能布局的用地规划逐渐转变到注重产业形态的实际运行与空间规划的产出效率上来。本文提出的智慧空间架构、就业空间、创智空间、生态空间等供给要素的植入直接体现出这些偏远城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公平正义与互联经济发展带动等符合新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供给的核心需求。

参考文献:

[1]让·巴蒂斯特·萨伊.供给的逻辑——政治经济学概论[M].黄文钰,沈潇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2]陈柳钦.林业经营理论的历史演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50-56.

[3]冯峻极.论“互联网+”是智慧林业的新机遇[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4(4):7-9.

[4]吳国春.现代林业的实质及运行的耦合机理[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10):56-58,62.

[5]宋聚生,王耀武,刘晓光.对林区城镇建设的思考——以黑龙江省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3,21(3):88-89.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03.03.034.

[6]李雨停,张友祥.东北地区国有林业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问题及转型思路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118-122.

[7]张维达,王连忠.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5-15.

[8]汪明峰.技术、产业和地方:互联的经济地理学[J].人文地理,2005,20(5):90-94.

[9]王文刚,宋玉祥,丁四保,等.林业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3):414-419.

[10]韩会东.基于产业转型特色小城镇发展路径探索——以宜兴高塍特色小城镇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1):59-65.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1.009.

[11]许昊翔.基于城市规划引导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J].小城镇建设,2015,33(9):70-7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5. 09.011.

[12]赵殿红,温晓诣.中国长白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路径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7,35(12):44-51.doi:10.3969/j.issn. 1002-8439.2017.12.006.

[13]翟绪军,臧佳微,张琦.伊春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基于林业供给侧改革[J].林业经济,2018(1):66-70.

[14]刘津玉,闫琳.资源枯竭型小城镇产业转型路径——以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4,32(10):93-97.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4.10.017.

[15]温锋华,沈体雁.园区系统规划:转型时期的产业园区智慧发展之道[J].规划师,2011,27(9):15-19.

[16]黄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以伊春市为例[J].林业经济,2017,39(2):87-90.

[17]吴琳,张智光.我国“互联网+林业”的技术—产业—运作三维发展路径[J].世界林业研究,201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