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冰 王伟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应用型专业,可以锻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满足实践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应该将理论研究和岗位工作实际相结合,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养成等多方面功能。目前专业在实践教学中过度强调知识的灌输,缺乏工作过程的培养。基于此,探索“专业课程链”和“岗位能力链”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完善知识传授、工作过程训练,才能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实践教学;功能;问题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19)04-0040-03
Re-examina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Func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pecialty
Yang Yanbing1,Wang Wei2
(1.2.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Xi’an 710119)
Abstract: As an applied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uld train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meet the needs of practice. The teaching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hould combine theoretical research with practical work, and complete functions such as knowledge transfer, 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 development. At pres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overemphasizes the indoctr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lacks the training of working process. Based on it, a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with "professional course chain" and "post ability chain" combined together is explored by enriching the content and method of teaching, building practical platform, improving training plan in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working process-based training, so as to give a better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 Practical teaching;Function;Issue
明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专业教学的整体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人力资源服务专业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配置、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人事代理业务、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领域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一、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功能探究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备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所谓高素质人才,首先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优秀公民,同时具备一定技能的职业人。在这一目标视域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具有素质培养、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基本功能。[1]具体来看,应该包含如下功能:
1、专业素质培养的功能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就是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学会一定的运动技能;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就是具有对美的鉴赏力,掌握一定的创造美、审美的能力,同时拥有一两项艺术特长或兴趣爱好;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就是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方法,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交往沟通能力。
2.知识养成的功能
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政治理论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了解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财政金融、劳动法等基础理论、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熟悉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执行、评价与反馈;人员招聘与配置的方法和程序;绩效管理设计、绩效管理操作的技术程序与方法;薪酬福利设计、薪酬福利管理的技术程序与方法;员工培训与开发的方案,培训管理的技术程序与方法;具有人事代理、职业介绍等人力资源市场服务的相关知识。
3.能力训练的功能
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招聘与配置、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进行业务操作,设计相关方案并执行;进行社会保险、公积金的申报、征缴、转移、档案管理等能力;在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从事人事代理、劳务派遣、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业务的各项能力;能够针对组织人力资源方面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撰写分析报告;能够根据组织业务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活动策划,并能对执行效果进行评估、撰写总结报告;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中,指导、分析和处理客户需求,制定服务方案,解决具体操作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教学“重知识 轻技能”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学科的内涵日益显现,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从传统的理论灌输的讲授方式向技能应用的训练方式进行转变。但是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整体学科建设中,教学方法和科学研究方面,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发展中,无论是专业建设理念、实践教学均存在一定的差距,总体尚未摆脱理论灌输式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足,根据对北京社会保障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学院等全国七所典型示范高职院校的800名毕业生专业适应性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教育和培养还不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的需要。主要表现这几个方面:一是偏重基本管理知识的学习。从目前调研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划分来分析,原理知识类课程所占比例达到50%—60%,而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方法应用只占到总课程的20%,且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实训缺乏应具备的实训条件。二是偏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素质类知识在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尤其是跨专业、跨学科的基本素质为主要功能训练的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根据调研,目前人力资源课程体系设置中素养类课程所占比例尚不足20%,明显偏少。三是教学评价体系缺少相应的教学标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离不开相应实训标准。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仅有课程标准,没有完善的实训标准,缺少相应的质量考评体系,导致在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无法控制和管理,尤其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学生的参与度和配合度不够,缺乏岗位训练。四是对社会需求的认知不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重点更加注重于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强化,忽略了管理实务的能力训练,单一的培养方式与多元社会需求尚且存在很大差距。
(二)学科取向与社会需求相背离
20世纪70年代之后,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越来越发现,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社会旧有的管理方式,时代的变化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管理在面临社会发展时,拥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企业员工也要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实现双向互动的管理。但是我国长期以来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往往把公共管理等同于企业高层管治,使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员工中的关系发生错位。在这种理念和管理模式指导下,公共管理者无论是从理念还是从管理技术,均过分强调管理者而并非是管理主体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忽略了员工积极性,员工对企业的参与和需要被束之高阁,从而使得企业的管理者驾于普通员工之上。[2]这种状况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培养的学生缺少公共服务意识,公众至上意识以及社会责任,学到的专业技术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教师缺少企业实践
在应用型人才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培养过程中,课程实训和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应当占有重要的比重。学生通过校内课程实训、校外企业实践以及专业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将课堂知识和专业工作技能衔接,解决实际岗位工作中面临的管理问题,在专业实践中积累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但是,目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企业实践水平较低。由于教师基本都来自于普通高校,知识结构中管理理论知识所占的比例较大,而其他实训方面的岗位知识有限,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相对欠缺。此外,由于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训练较弱,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致使教师教授出来的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技能,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功能的再审视
(一)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链”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岗位能力链”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专业相应的岗位技能。即学生除了一般的中英文表达、计算机操作等通用能力之外,学生还应该具备独特的专业能力,同时包括专业技术能力与行业适应能力。行业适应力包括持续的专业学习能力、高效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良好的执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该探索和强化学生的岗位能力,开展网上办公室管理模拟、人力资源管理专题模拟、新闻发布会模拟、企业招聘流程模拟、行为观察与面试技巧等多种形式的岗位模拟和角色扮演,使学生应用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锻炼和提升。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链”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链应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实践教学环节模块、素质拓展项目模块等。当然这不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应改革现有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各项具体的岗位任务环节,强调不同实践岗位中专业课程在每项任务完成中的前后衔接,不断完善专业课程的整体实践架构体系设置。在这个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处理好专业实践和课程实践的关系。课程实践是综合实践环节基础,只有掌握了课程实践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在专业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取得好的岗位实践效果。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课程实践教学中薄弱项目的训练,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管理、监控和评价机制,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为后期专业学生跟踪调查、岗位评价、反馈等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三)培养学生为地方产业服务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为地方产业服务的能力与意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仅要锻炼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对专业的资金投入,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3]首先,学校要重视和鼓励专业进行多方面人才培养和地方产业结合的调研,保证专业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其次,加强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专业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群”,保障已经建设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稳定长期高效的运行。学校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与全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交流合作,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稳定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实现本地区专业实习基地的共享,达到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提升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
總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促进专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核心,只有在发展中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专业改革,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2017.12 ,https://www.wenku.baidu.
[2] 谭玉, 蔡志琼, 郭馨竹.美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启示 [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2):46-50.
[3] 程琳. 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重构[J]. 中外企业家,2016(8):177-178.
[责任编辑 王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