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之于大学生的现实意义、沉迷原因及策略分析

2019-09-10 12:18王剑刘云强王建丁士华
高教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网络游戏健全人格大学生

王剑 刘云强 王建 丁士华

摘 要:网络游戏作为第九艺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正在逐步加深,大学生作为网络游戏的狂热追捧者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通过网络游戏释放内心情感、满足精神需求、解放视角与人性的同时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损害身体健康、阻碍健全人格的塑造。文章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情感,结合网络游戏的自身属性,联系家庭与社会环境,提出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首在加强防沉迷教育,重在构建家庭——学校联动机制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最后完善社会监管职能,打造绿色的网络游戏环境。

关键词:网络游戏;大学生;健全人格;社会监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4-0162-03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online games serving as the ninth art on the society is gradually deepening, and undergraduates who are crazy about online games have been widely concerned in society. Undergraduates could release inner feelings, meet spiritual requirements, expand the field of vision and liberate the human nature through online games, however, amounts of problems such as poor health and impaired personality have appeared at the same time. Bas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emotions of undergraduates,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nline games and connecting the environment of family and society,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strengthening the anti-addiction education, constructing family-university linkage mechanism, perfecting the function of social supervision and creating a green environment for online games, is good for undergraduate to correctly treat online games.

Keywords: online games; undergraduate; healthy personality; social supervision

网络游戏的飞速发展堪称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大学生扮演着众多网络游戏用户中的中坚角色,近年来人数呈几何态势增长,由此引发的信息崇拜广为社会诟病,网络游戏甚至被冠以“电子海洛因”的称号。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标志着网络游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大,在此时代背景下探究网络游戏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尤为必要,探讨大学生在此背景下何去何从尤为关键。

一、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一)释放内心情感,满足精神需求

网络游戏作为公认的第九艺术,其主要特征在于交互性,是区别于传统娱乐方式如音乐、电影、戏剧等的核心要素[1]。网络游戏以这种特殊的属性把游戏者和游戏连接起来,游戏过程不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使游戏者融入游戏并控制游戏,实现“人与游戏”完美交互。当游戏者与虚拟环境的交互达到忘我的程度时就会产生最合适的情感,从而遵循内心最真实的情感释放——游戏者可以是智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以是大侠,豪情万丈、侠肝义胆;可以是诗人,温文尔雅、才华横溢。

反观文学,作为传统的“八艺”之一,最显著的特征是受众单纯地作为读者而被动接受,人类渴望超越这种状态与文学相交互[2]。网络游戏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缺,网络游戏的取材大多来源于文学著作,并在创新创作过程中融入其它文化元素。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难以用人脑想象的画面经过精心设计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还原,文学的艺术元素在网络游戏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为游戏者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享受。大学生的内心情感趋于自我封闭,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流露受到人际、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虚拟世界中能够与心灵产生共鸣从而释放情感找到“真我”;网络游戏同时完美契合了大学生对精神层面上追求,即:感受虚拟世界中蕴含的艺术美并创造虚拟人生的价值。

(二)跨越时间与空间,解放视角与人性

艺术的本质在于使人类突破现实世界的束缚、获得自由意志、塑造“第二人生”。在传统文学艺术中,故事情节发展的定式化和结局的唯一性使得人类难以突破这种思维定式,但是网络游戏中所体现的自由精神则很好地表现了人类渴望打破思想束縛;一是自由的创造,不局限于虚拟世界已有的环境设定,游戏者根据喜好可创造出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游戏环境;二是自由的发展,网络游戏中没有特定的发展方向,完全按照游戏者自身的意愿发展,结局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

网络游戏的另一个特征是“跨越时间、超越空间”[3]。网络游戏是融音乐、影视、高科技于一体的复合艺术,突破了现实世界的物质束缚,使人类思想达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网络游戏带来的参与感和感官体验也是其他艺术所不能比拟的。游戏者融入网络游戏中的那个“我”成为主体,在虚拟世界中以第一视角感受游戏过程、体验游戏人生、创造不同的“人生”。大学生处在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思想自由与科技创新已成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网络游戏中蕴含的自由意志与创新元素的有机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创新提供了灵感。大学生在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角色转变和视角变化过程中获得不同的体验,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从而使人性得到极大的解放。

(三)阻碍健康成长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游戲文化是指游戏所具有的文化底蕴,是在长时间游戏过程中缓慢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最能对游戏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游戏商业化程度的加深,网络游戏文化的发展似乎被冷血、暴力等因素所主导,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21世纪初在中国流行“传奇”、“反恐精英”这两款网络游戏[4-6]。在游戏者眼中,暴力美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刺激。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等。大学生长时间沉浸在血腥、暴力的氛围中容易导致精神麻醉,同时扼杀了大学生对社会的丰富感情,阻碍了健全人格的形成[7]。

游戏世界是典型的无法制状态的虚拟世界,游戏者在虚拟世界中能够通过“虐杀”尽情释放内心压抑的负面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从心灵深处激发出“扭曲的快感”,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长时间沉迷于虚拟世界可带给游戏者虚幻的满足感,心理的满足则进一步加深了对虚拟世界的留恋,形成恶性循环。大学作为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生理特征发生显著的变化,神经系统进一步发达完善。沉迷于网络游戏会占据大量的休息和运动时间,身体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头脑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视力受损、严重损害了健康成长。同时,大学生的思想也逐渐由经验性思维向逻辑性思维过渡,长时间受网络游戏的血腥、暴力、阴暗元素的影响,在心理上会排斥真善美,沉迷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虚拟世界,严重阻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二、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内在原因

大学生能够快速地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也是对自身认识欠缺、约束能力薄弱的群体。学生在接受中等教育过程中,旷日经久的“被安排”模式弱化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而大学生活注重的是主观能动性、需要的是较强的自律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能够依靠自我意识做出判断并约束自身行为的大学生极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迈进大学的门槛就意味着背井离乡、独立面对社会、缺少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新环境下的迷茫使其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从而沉迷于网络游戏,试图在虚拟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归属感。

在网络游戏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无疑会令其他玩家羡慕,除了收获周围同学崇拜的目光还能在虚拟世界中得到陌生人的崇拜,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虚荣心与获得感。此外,现代大学生多是家庭里的“唯一”,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大的空白;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使得丰富情感在流露过程中受到限制,而虚拟世界为陌生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平台,在这里可以肆意地表达情感、结交朋友、远离父母、老师说教,网络游戏带来的安全感正好与趋于自我封闭的大学生相契合[8]。就网络游戏本身而言,其真正的魅力在于它为游戏者打造了“第二社会”。大学生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享受着如诗画般的优美环境,体验着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无所顾忌地发泄着内心潜在的情感,任何行为都不用承担法律责任。思想控制欲的满足也是网络游戏魅力所在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对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有着绝对的支配权,使其能够完全按照游戏者的意愿行事。

(二)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外在原因

大学阶段处于部分学生生涯结束和步入社会开始阶段的过渡期,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处于未完全成熟的特殊阶段,此时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但大部分高校强调专业教育、重视成绩考核而弱化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忽了日常生活状况,导致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而未得到有效的劝阻。此外,不良校园文化滋生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使得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有所偏颇,造成了学生对思想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漠不关心,逐渐淡化了集体观念,变得自我封闭,不堪生活学习的重负下选择虚拟世界以逃避现实[9]。

家庭对学生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长期以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倾向于智力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的教育,“会解题、拿高分”就是“优秀学生”这一观念根深蒂固,这并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同时,在教育方式上也存在诸多问题。诚然,“虎爸、虎妈”的家长特权式教育使得学生的成绩往往不俗,但在这种压力和禁锢的教育方式下也丧失了一些东西,比如创造力、幸福感、自主性;“猫爸、猫妈”的溺爱式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在大学这种需要独立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挫败感,于是网络游戏成为了他们平衡现实的选择。这些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形成敏感多疑、抑郁焦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更加难以融入社会群体之中,反而加重了对网络世界的迷恋,形成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网络游戏防沉迷教育

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和默顿(Robert Merton)认为:现代大众媒介将人类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的社会娱乐下,导致人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社会活动的参与热情[10]。把听到的、看到的当成了活动的代替物,理想消亡在接触社会媒介之中。

网络游戏作为社会媒介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自由时间、剥夺了社会行动能力、使其处于精神麻醉的状态。因此,大学生要在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中锻炼出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正确意识到沉迷网络游戏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接触网络游戏时能够有效地控制自身情感,避免受到网络游戏负面的影响。增强信息识别敏感度,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自觉抵制暴力、血腥、诈骗等不健康信息。面对学校、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要积极参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真正认识到自身价值,在服务社会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主动参与到人际交往活动中,结识更多积极向上的阳光青年,相互交流、相互感染,避免出现孤独感。

(二)构建家庭——学校联动机制

避免大学生沉迷網络游戏要以家庭教育引导为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构建家庭——学校两方联动机制。

网络游戏成瘾的学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情感冷漠、性格孤僻,而家庭作为心灵的栖息地也最能够影响他们的情感。对于在校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家长需要不时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关注他们的情感、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地沟通并对不正确的情感加以引导。大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家长应鼓励他们做出自己的判断,锻炼出“敢想、敢做、勇于承担”的精神品质。反之,长久行走在铺好的道路上往往会成为没有思想的牵线木偶。此外,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往往会告诫他们远离网络游戏,甚至禁止接触网络游戏,身处叛逆期的大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由“好奇新鲜事物”变成“沉迷网络游戏”。家长与学生一起玩网络游戏不但能增加学生的乐趣,还能在他们沉迷网络游戏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正确对待网络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高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阵地,需要在传统心理健康机构基础上进行深度改革,探索出适合大学生的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任务,通过职业规划、潜力挖掘等活动使学生深入认识自我;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实时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政工作。高校利用学生会和文化社团积极组织并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渗透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为沉闷的校园生活带来新鲜的空气。组织学生参加各色活动以张扬个性、释放情感、调动积极性与发挥创造性,认清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高校思政部需针对大学生的精神文明状况展开调研,与各级辅导员之间召开研讨会,层层落实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改善大学生的精神文明风貌。

(三)加强社会监管

为防止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通常采用的策略是“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但是如何在“自律”失控的情况下把“他律”很好地利用起来?则需要建立科学、全面、合理的网络行为准则,树立网络道德规范管理体系。

对于非健康文明网络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失、国家造成危害的应依据《网络安全法》严格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树立司法权威,逐步实现法律管理为主,法规管制为辅的局面,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净化网络世界。严格把关网络游戏的游戏文化,甄选出文化内涵积极向上的网络游戏。游戏开发商应严格遵守文化部发行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弘扬体现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遵循有利于保护公众健康及适度游戏的原则,依法维护网络游戏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文化行政执法机构要实时对社会上流行的网络游戏进行有效的监管,对于不符合相关条例的网络游戏及时清除并对相应的游戏开发商追究其法律责任,使得网络游戏“绿色化”。

参考文献:

[1]闫爱华.为网络游戏正名——主体间性视野中的“第九艺术”[J].中国图书评论,2013(9):16-23.

[2]王星星.网络游戏中的交互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3]何纯芳.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3):145-147.

[4]燕道成.精神麻醉: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2):50-58.

[5]魏琳.网络暴力游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19-26.

[6]于颖,谢仕兴.论网络游戏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本土化建构[J].文教资料,2008(4):43-44.

[7]杨文娇,周治金.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感觉寻求人格特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6):69-73.

[8]孙丽莎,宋有.网络游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9):145-146.

[9]刘丽娟,宋丽英.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理论,2013(12):348-349.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网络游戏健全人格大学生
从高校辅导员视角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冰川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综合案列分析
青少年网络模仿性暴力犯罪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
论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网络游戏对当代大学生造成的危害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