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一、多角度分析《谁的自行车》
一本图画书阅读完,一般我都会問我自己三个问题:一是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二是作者想要传递什么?三是通过这本图画书会促进幼儿哪些发展?
首先,《谁的自行车》是一本能够激发幼儿想象力的图画书。通过“猜谜”的方式,图画书中出现的一辆辆奇特的自行车,拓展幼儿的想象,激发幼儿强烈的阅读欲望。其次,这是一本能够让幼儿感受温馨的图画书。书中每一辆自行车的独特设计都考虑到了自行车拥有者自身的特点,很贴心、很温馨。作者想要传递的是爱、是温馨、是幸福。最后,这是一本能够让幼儿主动学习的图画书。这本书在激发幼儿想象力的同时,还能认识不同的动物,感受每一种动物所独有的外形特征或生活习性。幼儿在猜想“这是谁的自行车?”的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开动脑筋根据自行车的细节特点大胆猜想,并且可以根据画面的提示调整自己的答案,在解释每一辆专属小主人的自行车独特特点的同时,也在相互倾听中丰富了对动物的认知。
二、活动过程
图画书的活动我们可以分为以下五步:
第一步:自主阅读,主动猜想
老师把图画书《谁的自行车?》投放到班级内的阅读区,参与阅读区活动的幼儿自发的拿起新书像往常一样按序开始阅读。之后幼儿之间就开始主动沟通。孩子们一边讨论,一边猜想继续阅读。等书全部看完后,讨论的过程还持续了一会儿。
先让幼儿自主阅读的目的有三:一是让孩子可以自己通过看图来与图画书互动,减少对成人和文字的依赖。二是通过观察、倾听幼儿对图画书的交流,分析并确定幼儿对图画书的兴趣点。三是能观察到幼儿已经具有的一些阅读习惯和需要纠正的问题,把握住个别教育的契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第一,幼儿有基本的阅读习惯,情绪轻松、愉悦。第二,由于书中的文字量较少、又很常见,从始至终几乎都在重复一个问题,画面内容很清晰,大多数幼儿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对故事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第三,幼儿在猜想过程中急于看答案,并且猜想结果和书中的答案有很大的出入,说明幼儿对动物典型特征的认知以及猜想的线索不是很明晰。第四,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孩子对动物不同的自行车的兴趣点。
第二步:细致观察,推理解释
根据前期观察发现,幼儿对书中画面反映的内容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对于谜底却常常有些惊讶,原因有二:一是孩子们对书中的动物只有初步认知,但缺乏较深入的了解,如对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征不是很清楚。二是忽视画面细节,没有注意到细节和故事之间的联系。所以在猜想的过程中总是急于看答案。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的方法和策略如下:第一,鼓励幼儿自发主动地选择适宜的方式增加认知。因大班幼儿已经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我们鼓励幼儿阅读后选择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方式去了解书中小动物的主要特征,丰富自己的认知经验。第二,集体阅读。集体阅读可以帮助幼儿整理零散的阅读经验,使其系统化、条理化,还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新的阅读经验。
这次我们尝试在集体阅读中,用问题引导教学法来引发幼儿对画面进行细致观察,大胆根据细节猜测并想象故事内容的目的。
1.聚焦大象的自行车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尝试推理想象
问题:①大象的自行车有哪些功能?哪些功能是其他自行车上没有的?为什么要专为大象设计这些功能?②大象为什么要一边骑车一边喷水呢?⑧农民伯伯种地的时候,会用耙子耙地,有疏松土壤的作用。大象为什么一边耙地,一边用鼻子浇水呢?④还有哪个小动物的自行车有特殊的功能?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
解析: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的“阅读与书写准备”的目标2:“5-6岁幼儿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的精神,我们尝试利用循序渐进的,具有指向性的问题来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细节,逐步发现推理的线索:自行车上的每一个小功能、小零件都有存在的意义,它们可以帮助推测故事内容。有了这一发现,孩子们就开始主动观察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然后根据这个细节大胆地推测故事。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调动幼儿语言表达的愿望,为深入阅读提供有效的保证,也进一步提高了幼儿观察的目的性、细致性、持续性、逻辑性。
2.提出发散性问题,调动幼儿认知,整体梳理丰富经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你最喜欢书中哪一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什么设计最贴合动物的需要?
解析:在图画书的带领下,幼儿主动把自己知道的动物小知识跟自行车独有的特点进行了相互贯通、重新建构,合理地解释了书中自行车造型各异的原因。然后,我们又一起梳理了书中提到的小动物的特点。孩子的认知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共同梳理、归纳、分享交流自行车与小动物特点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提高。
第三步:感知体验,探索发现
在深入理解这本书之后,孩子们有了要给其他动物设计专属自行车的愿望。创作出与书中不一样的自行车,于是我们开始了创作之旅:当孩子们想要拿起笔开始设计自行车时,才发现似乎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分享环节,孩子们相互看完作品都笑了,有的车座在车把上,有的车只有轮子,还有的自行车的车把居然在两个车轮的中间……再想想绘画过程中,有大部分幼儿拿着笔想了想就说“我会骑,我不会画”。自行车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就是一个大玩具,但是他们对这个大玩具从来没有真正地、细致地观察过,也不知道自行车一些主要零件的名字、用途。所以,一落到纸面上,孩子们就感觉到无从下笔。这个结果,对我来说也是意外的。
孩子们需要了解认识自行车。于是,我们班级真的迎来了一辆成人的自行车,孩子们立刻围上去一起进行观察和讨论。活动前,我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你能说出自行车上有哪些小零件?②一辆自行车由哪些小零件组成?自行车上的哪些小零件是必须具备的?如果没有这个小零件会发生什么?⑧应该如何爱护我们的自行车?想通过活动,让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做事有始有终。孩子完成任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为他们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能为孩子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我们不仅请幼儿观察真实的自行车,老师还在网上下载了视频《自行车构造说明》,幼儿在觀看视频讲解自行车的构造时特别认真,这个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对自行车构造的认知,还开阔了幼儿眼界,丰富了幼儿生活经验。经过实际观察自行车,听专业人士讲自行车构造,加上有层次、有深入的三个问题过后,孩子们对自行车的了解渐渐深入,笔下的自行车也越来越生动。
解析: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学习方式:直接行动思维认识理解的速度优于具体形象思维,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幼儿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观察、认知自行车的这个活动中,老师利用不同层次的三个问题引领幼儿经历了三个阶段性:自由探究阶段(老师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一一引导探究阶段(幼儿直接感知卜一一分享交流阶段(帮助幼儿提升目标经验)进行探究活动。
在问题二的探究过程中,我们开了一场辩论赛。就是孩子自由分成两队,通过自己的已有认知、已有生活经验来讨论“自行车上的哪些小零件是必须具备的?为什么?”活动中,孩子们口齿伶俐地回答对方的问题,辩论台下作为听众的幼儿,也很认真地倾听,听的过程也是知识重建的过程,也要鼓励和关注他们。
经过答辩,我们记录下自行车必不可缺的零件。
第四步:回归自我,大胆表达
通过观察、体验、自由画和辩论,幼儿对自行车有了较深的认识,对自行车上的零件名称、用途能够娓娓道来时,我提出新任务:“动物都有自己的专属自行车,我们也来给我们自己设计一辆专属自行车吧!”给自己设计一辆专属自行车,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需要及想象全部展示出来。
这一次,我们选择了刮画纸。
下面这幅作品的小作者是一个男孩子,他说: “我的自行车要有一个电风扇,后座带一块电池,让电风扇随时给我吹风,这样每次我骑车出汗时,姥姥就不会说,出汗了,不许骑车了,不然要感冒发烧了!”孩子还用小线段绕圈表示风扇在旋转。后座上的电池还用闪电的标志,加上一个“电”字表示这是能发电的电池。
解析:为自己创造一辆专属自行车,孩子感觉到一种无比的兴奋。因为在创造的过程中,幼儿能够行使自己关于“创造的权利”,虽然孩子的有些想法看似天马行空,但是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他们尊重、肯定、支持。为何不在感知体验后,让孩子直接创造动物的专属自行车?这么做的目的有三:一是老师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孩子通过观察对自行车的认知程度。二是孩子还是对自己的需求更加熟悉,更加自然。三是任何活动,最终都要回归到孩子的生活,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第五步:发挥想象,创意表达
通过阅读活动、观察活动和绘画活动,幼儿对自行车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后,我们又回到了图画书,开始续编故事《谁的自行车》,鼓励幼儿创意想象,大胆表达。为什么选择续编故事呢?借助图画书线索,引导幼儿续编故事,有利于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启发幼儿想象出合理又大胆的情节,帮助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创新性思维。我们不满足幼儿只把故事讲述出来,还鼓励他们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把自己创编的故事保存下来。
右边这张作品最大的亮点是加长的车座,车座上居然有三只小鸡。我问孩子,你为什么要这么设计鸡妈妈的自行车呀?孩子大声说:“鸡妈妈一次会生出一个蛋,但是它一次能孵化出很多小鸡。鸡妈妈会用心的照顾这些小鸡,它们一家出行的时候,这么多鸡宝宝坐在哪里呢?我就把鸡妈妈自行车的后座加大又加长,这样,就能够坐很多很多只小鸡了。”孩子的想法非常温馨,为了让鸡妈妈外出时不放弃一只小鸡,孩子努力让车座加长。
解析:这本书除了能够吸引孩子主动参与阅读,还留下了很大的创意想象空间,孩子们在创编、续编故事的过程中,把自己已经具有的认知点和自行车的特征进行了重新建构,而这些重新建构的点,如:车座可以加长,脚踏板可以增多,车把可以提高等等,都是建立在创意想象的基础上的,在这个创意表达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创意表达带来的快乐,还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活动延伸:骑自行车比赛
伴随着探索活动的深入,孩子们不再满足只是“静”,而是摩拳擦掌的想“动”起来。看来只有实战才会让孩子获得满足。于是我们决定举行骑车比赛的活动。通过统计发现我们班幼儿19人会骑四轮车,15人会骑两轮车,我们决定开展两种比赛。接着我们又一起商量制定比赛时间、规则、场地、比赛线路以及自我保护的要求,孩子们选用操场当比赛的场地,又结合自己已有的创设户外运动场地的经验设置了一些路障,使比赛增加了挑战性。比赛前在场地中设置各种障碍,幼儿沿S形路线绕过障碍,到达转弯处,掉头回到起点,以全程所用时间的长短作为评价标准。比赛开始,在全园幼儿以及教师的呐喊声、加油声中,参赛的孩子们鼓足力气,小腿飞快地蹬着脚踏板,一个个像一阵风似的冲过终点。比赛结束后,孩子们手拿奖状,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比赛更增添了孩子们对自行车的乐趣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活动反思与分析
《这是谁的自行车》是一本典型的科学类图画书,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阅读思考、大胆猜想和创意表达充分调动已有经验,使幼儿在边猜边表达的过程中丰富动物的习性和特征,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表达创造能力及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幼儿的学习品质得到了有效提高。
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探索这本图画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的感受到,一个活动的开端始于教师对于一本优秀图画书的选择和分析。要想发挥一本图画书的最大价值,一定要从结构、图文关系、蕴含的教育价值、艺术表现手法、版式等方面详细的分析这本书,然后提炼出这本图画书的关键词,这样我们才能找准图书的关键点和可能的拓展点。此外,每一本书,孩子和老师的兴趣点、探究点可能是不一样的,教师一定要尊重幼儿,做到观察、倾听、对话、理解幼儿的想法在前,设计支持在后。教师可能会有一些预设,但这些预设只是一个大框架,而不是必须的步骤,要紧随孩子的脚步而逐步前行。
以图画书为引子的系列活动还有可以进一步推进之处,如,应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增强家园共育的合力。以后在开展图画书活动的时候,可以先尝试在家庭中阅读,发挥家长“一对一的针对性、实效性”。这样具有实践性的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幼儿提升、增加生活经验。然后,再回到幼儿园,老师在与孩子一起梳理、提升、拓展、丰富这些经验。如此交替的家园互动可以建立经验的联系和对接,逐步让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参与者转变为合作伙伴,让家长更主动地融入到班级活动中来,发挥家园携手教育的最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