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晓伟
道德与法治科目,是初中阶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培育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与作用。对此,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和对诸如情感教学法等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本文基于对情感教学法基本内涵、价值意义的认知基础之上,对其具体的实施策略展开了详细论述。
一、情感与情感教学法
(一)情感
所谓情感,就是指在社会实践行为中人们对于客观的事物及现象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倾向,如“高兴”“悲伤”“愤怒”等等,都属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的范畴。
(二)情感教学法
情感教学法,即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心理情感的变化特点为依据,而进行的一些列教学情境的设置和规划,并通过这些教学行为活动给予学生积极性、正确性的学习心理引导,以此不断调动学生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兴趣感,不断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今后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指导性建立,为学生今后长远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心理建设基础。
二、情感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立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下,我国初中道德与发展课程的教学方法通常是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进行的,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单方面的讲解,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式接收的学习状态下,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不利于新课改理念所下所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地位的确立。
(二)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包含了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内容,因此很多情況下会使学生产生较为枯燥和乏味的感觉,长此以往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目前给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带来阻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情感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实现自我情感的有效代入,从而以更加自主性、积极性的态度投入学习中,促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良性发展,避免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和厌烦心理,获得更好的教学与学习成效。
三、情感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开展策略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之中,任课教师往往习惯于根据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使学生对知识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对此,任课教师要想在授课过程中调动起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首先就要改变对学生进行强硬灌输的教学方式,不断通过相应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代入其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
(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有效应用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动有趣、展现形式丰富的多媒体技术逐渐得到了越来越普遍化的应用,而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则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可以将原本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内容以丰富多彩的画面、视频、图文结合等形式进行展现,增强学生的情感代入,不断提高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结语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成效与教学质量,我们就不得不在课本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个人情感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教学联系,并不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情感感知,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注:本文为石家庄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贫困山区初中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问题及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3066)。
(责编 孟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