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帅英 张智丽 周宇 李剑茹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激励式护理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共82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激励式护理。结果: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为(95.8±23)分远高于对照组的(81.7±1。9)分,同时实验组的HAMA和HAMD评分分别为(23.7±2.9)分和(27.3±2.5)分均远低于对照组的(35.4±2.8)分和(39.8±3.1)分,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激励式护理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关键词:激励式护理;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4-078-001
直肠癌是我国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目前主要是采用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进行治疗,虽然这一术式能够及时挽救患者生命,但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也会使患者的生理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针对此类患者护理服务也就要更加侧重于心理层卧。本文通过对比性实验分析探讨了激励性护理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共82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肿瘤转移和复发情况,同时排除有沟通障碍、理解障碍或有其他严重器官性疾病的患者。在患者自愿签署实验意见书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41)和对照组(n=41)两个小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根据Dukes分期标准A期17例,B期12例,C期12例。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加强激励式护理,主要措施如下:①心理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性格、生活环境以及文化水平等情况,加深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认知。②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以及过往的治疗成功案例,在交流中多使用‘你很棒、好极了、加油”等激励性词语,通过也可以多使用竖大拇指的手势,以此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③环境护理。病房布置上尽量采用暖色调,病床旁可以摆放鲜花,同时注意保持病房的安静氛围。④家属引导。向家属传授基本的护理知识,争取家属配合,帮助患者感受到亲情温暖。⑤院外随访。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院外随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并给予相应指导。
1.3观察指标通过造口相关的自我效能问卷对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我效能进行评估对比,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的自我效能越弱;同时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护理前后的负面情绪进行检测,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负面情绪越强烈。
1.4统计学分析把实验数据输入SPSS24.0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通过x±s表示并使用t检验,若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对比 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均有所提升,但实验组患者的提升幅度更大,且护理后其自我效能評分远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HAMA和HAMD评分对比 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HAMA和HAMD评分均有所下降,但实验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更大,且护理后实验组的HAMA和HAMD评分均远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目前直肠癌患者通过手术治疗的治愈率已经比较高,但手术后的永久性结肠造口会改变患者原本正常的排便方式,患者一时间无法接受就会产生悲观、失望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以往的常规护理一般是从生理医学角度出发来采取措施,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则缺乏关注,而激励式护理属于针对性心理护理的范畴,其强调在评估患者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正向情感的引导作用,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加强激励式护理就可以强化患者的自我认同,充分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和安慰,从而促进患者提高生活能力,树立生活信心。
从本次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经过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远高于对照组,而HAMA评分和HAMD评分则远低于对照组,这说明激励式护理在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实现对患者心理的有效引导,从而帮助患者恢复生理功能,减轻患者痛苦感受。这一结果与国内其他专家的研究也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激励式护理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比较显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