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欢
摘 要: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要树立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经历知识获收的过程,在操作中理解知识;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在思考、交流中发现数学的规律,获得新知;给学生体验的空间,在实践中应用;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在不觉中得到提升。通过这些环节,让数学课堂成为高效、轻负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高效轻负;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引发学生的思考,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摒弃教师为主的教学观念,着力变换课堂教学模式,树立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灵活运用和大胆创新,使数学课堂成为“高效、轻负”的课堂。
一、经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课堂知识
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参与其中,这就道出了“经历”的重要性。数学课堂上给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还有助于学生通过操作理解和掌握数学规律及理解知识。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中,当学生认识了角的组成,建立了角的表象以后,笔者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用教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角。学生马上积极开动脑筋,不一会儿,大家都有了自己的作品,但答案比较单一。接着,笔者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你还能用自己的材料做一个角吗?试一试,看谁做得最多?”所有的学生立刻投入到操作中去。有的用纸折成一个角,有的用橡皮筋在手指上拉出一个角,有的学生用自己的两个手指拼凑成一个角,还有的学生两两合作,各伸出一条手臂拼成一个角等,所有的学生都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角。
笔者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适时动手操作,使他们轻松学到知识,又获得成功感。这样的课堂,既让学生感到轻松,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探索——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新知识
任何新知识的发现与获得,都要经历探索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该留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验证,将数学方法与规律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以求知的心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在教学低年级“统计”的知识时,进入新课学习前笔者先播放动画——小猫钓鱼。学生看完后笔者就提问:“你们知道老师要教你们学什么知识吗?”有学生回答:“哪只小猫钓的鱼最多。”笔者又问:“你们能找到答案吗?有什么好办法?”笔者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讨论研究,从中选出最好的办法。学生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当时,笔者并没有急于介绍统计这种方法,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提供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经历探索的过程。最后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质疑、对比与交流得出好的方法——统计。这样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他们的想象力也因此被激活,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探索过程中,很快就能获得知识。这种做法能使课堂变得高效。
三、应用——在实践中体验课堂知识
应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刚掌握的知识如何应用,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处。教师通过创设相似的情景,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对于“分”这个时间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但要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确实不容易。在笔者的印象中读书时所学的“分、秒的认识”,笔者只知道一分钟有六十秒,但是笔者却不知道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到底能做些什么。教师时常讲要珍惜时间,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学习,但是这种单靠说理的方式没能让人真切地体验到一分钟的宝贵,只是让人觉得一分钟很短很短,它还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面对笔者的学生,在教学“一分钟能干什么”这一课时,笔者就特别注意让学生真切地体验一分钟的长短。如播放一分钟的动画片,让学生感受1分钟有多长;接着又进行一项活动,如1分钟能写多少个字;脉搏1分钟跳动的次数等等,让学生选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做一做,看看自己1分钟能完成多少。学生都在认真体验,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1分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学到了真正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还能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學得轻松,且对知识印象特别深刻。这样能使课堂“高效而又轻负”。
四、创新——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要让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数学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人公地位,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促成更多的课堂创新与生成。
曾经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图上画着一家商店,货架上放着一些学习用品和玩具,标价分别是铅笔1元、橡皮2元、尺子6元、铅笔盒8元、书包20元、玩具车28元。问题是:小军带了26元,可以买什么?结果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只想买一件商品;有的学生买的是几件不同的商品;也有的学生买同一个种类的几件商品。令笔者意想不到的是,还有一位学生说,26元可以买玩具车。当时,笔者愣住了,其他学生大声否定他——不够钱。可这位学生又说:“虽然小军只有26元,但他可以让卖东西的人便宜一些卖给他,如果不肯卖,还可以到别的商店里买,平时我和妈妈去买东西都是这么做的。”对于这样的课堂生成,真是始料不及,甚至听到这个答案时想否定他,但笔者经过一番深思后,也表示赞同该学生的观点,他的想法既符合生活实际又具有创新性。该学生能把数学知识放到生活中去思考、创新,是因为他并没有墨守成规、照本宣科,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同时也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还是要遵循题目的实际,不能为了创新而脱离题意。从此以后,班上许多爱动脑筋、爱动手的学生常常能想出一些颇有创新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探索,去体验,去创新,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走弯路,会犯错误,但错误之后他们带给教师的是好的学习思路和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的过程,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真实性,使知识深深印在自己的脑海中,不易遗忘,才能真正达到高效、轻负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钟启泉,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焦素丽.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