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有佳肴

2019-09-10 07:22唐晓峰
新晨 2019年4期
关键词:砖茶广东饮食

唐晓峰

饮食是一项重要的中国文化名片,它有很强的地理分布特征。在给饮食文化地理进行分类的时候,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粗分,在最宏观的层面上,可以是四大菜系,稍微具体一些,可以是八大菜系。这些菜系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都可以在地图上表示它们的诞生地。

不同菜系的形成,也是有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原因。自然环境,特别是自然物产,是地区饮食特色的基础。另外,生态环境特点,气候特点,也都影响人类的饮食构成。西南部的人,因为环境中湿气重,所以爱吃辣。北方天气寒冷,人们需要较多热量,所以喜欢肉类,且味道偏咸。海边人吃海鲜较多,这个不用解释。南方气温高,食物不易保鲜,所以人们发明许多腌制保存方法,腊肉、火腿都很有名。

人文因素对饮食的影响

人文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影响因素,与历史、文化、宗教都有关系。还有些是偶然落下的习惯,没有太多道理,就是“我爱吃”。比如北京人爱喝豆汁,他们为什么爱喝,没有大道理,就是“好这一口儿”。饮食菜系的地方特色,在中国最明显,美国的历史不长,虽然领土很大,但各地吃东西都差不多,不像中国的差别这么大,样数这么多。所以,在中国会有吃惯吃不惯的问题。请客人到家里吃饭,吃完了,会问他“吃得惯吗”?这个话题在中国人生活当中很普遍。

人类社会是有组织的,包含各种体系,政治体系、文化体系、商业体系等等。不能小看这些体系,它们可以帮助人类克服自然地理的限制,打破环境设下的格局。在饮食地理这件事情上,就有很好的例子。我们强调环境生态决定地方饮食特点,其实,是有例外的。有些地方的习惯性饮食,并不是依赖本地物产,而是取自远方,甚至千里之外。举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广东人的发菜。廣东人过节,不能没有发菜,因为发菜是“发财”的谐音,讲究口彩的广东人很重视它,吃发菜已成为广东人的传统。而发菜属于藻类,颜色黑而纤细,像头发的样子,主要产于西北比较干旱的地区,例如内蒙古、宁夏、陕、甘、青等地。

发菜名字吉利,味道也不错。清朝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称赞道:把西秦产的头发菜“浸以滚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丝、鹿角等菜”。(西秦,指西北地区。)明明是北方的物产,却成为大南方的广东人的习惯性食物。这是饮食地理中的一个复杂现象。当然,这个现象不难理解,必定是社会商业系统帮助广东人克服了地理空间上的障碍。那些年,有很多商人从事发菜生意,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也有广东的“采购员”,带着大米、煤油炉(他吃不惯北方的面食、粗粮),远涉阴山以北,一个旗一个旗地购买发菜。

看来,人文方面的强烈追求,也可以创造出一种地理格局。广东人吃发菜,或者说发菜作为饮食的地理特点,就是因为广东人的强烈爱好而形成,并且是由那些辛辛苦苦的采购员们所维持着的。(必须指出的是,前些年,由于发菜的过度采集,破坏了北方的环境。现在国家禁止过度采集发菜。)

另一个例子是蒙古族的砖茶。我们都知道,草原上的牧民离不开砖茶,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在《明史·食货志四》上就说:“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我国北部、西北部的一些民族,特别是从事游牧生产活动的人们,其食物结构以牛、羊肉和奶酪为主,而缺少蔬菜和水果。在饮食中,他们逐渐体会到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所以形成了饮茶的习惯,甚至出现了“宁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依赖性。他们饮用的茶主要是砖茶。方法是,先将砖茶切碎,在开水中煮一会儿,然后滤去茶渣,再加入牛奶,继续煮沸,最后再加少量食盐,就成为可口的奶茶。有时,在奶茶中放一些炒米(一般是用糜米炒制的)。据说蒙古族牧民每天要喝三次茶。

砖茶主要是用黑茶作原料经过高温高压蒸压而成的,生产于南方的湖北、云南等地。是古代的茶商们发明了这种加工方法,并承担着源源不断地向北方输送砖茶的职能。数百年来,砖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

在内蒙古草原上,到处都有奶茶的醇香,而砖茶却是生产于千里之外的南方。这又是一个由于人文的特殊构建而形成的饮食地理现象。如果画出砖茶这一特殊饮品的地理图,会出现一幅翻山越岭的画面。必须说明的是,砖茶是游牧人的生活必需品,不是奢侈品。而作为奢侈品的食品,更会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跨越千万里。但它们不是生活必需品,不属于我们这里讨论的饮食地理。

文化因素早已渗透进吃的方方面面里了

关于吃,有一些文化问题可以进一步讨论。吃东西本来是为了解饿,维持生命。但是人类对于吃,已经不同于动物了。人的特点是不渴我也要喝,不饿我也要吃。吃喝,不是为了解渴,不是为了解饿,而是为了愉悦、享受、解馋,这其实正是人类的饮食文化的精神基础。如果饿了才吃,就不算是饮食文化。饮食的“文化”部分,不是解决饥饿的问题。饿了吃什么都可以,为什么非得用这些独特的方法去吃?我们说,饮食文化是源于充饥,却又高于充饥的。

现在的人类,想做一件纯粹自然的、没有一点儿文化的事情,很难。吃,是最基本的事情,比如吃小麦,最“自然”的吃法是直接嚼麦粒,但现在没有人这样“自然”地吃,而都是要先把它磨成面粉。这一磨,文化就来了。磨成面以后,做什么?文化就更来了。中国人做烙饼,做馒头,做面条,做包子,做饺子。西方人没有那么多花样,他们没有蒸的馒头,都是烤的面包。

西方人看到中国的馒头,一问做法,是蒸的,于是叫steamedbread(直译为蒸气面包)。人就是这样,在进行满足最基本的、最自然的需求的活动时,总要伴有文化风俗的形式,文化似影随形跟着你。人不可能脱下衣服,扑灭火种,再爬到树上去生活。文化方式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在人类的各种行为中。我们过去说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军事活动等等,分得很清楚。其实,哪有纯粹的经济、纯粹的政治、纯粹的军事?现在的人,都是文化人,人一露面,文化就来了。

有的人吃狗肉,吃着香,可一旦被告知是狗肉,反倒吐出来。他吐出来的是风俗、文化。这是另一种情况。有一个酒的广告,说什么年代喝的是什么,从喝味道,到喝品质,到喝品牌,到喝氛围。喝来喝去,越喝越虚,最后喝的已经不再是酒本身。不是酒是什么?是价值。这个广告叙述的核心线索是价值转换,不同的时代,喝的都是酒,但不同时代注重的价值不同了。在这条广告词里,酒成为实现价值的媒介物。

现在吃饭,也已经不光是吃饭,还要吃氛围。的确,饭馆做菜的时候,也要给你做氛围,加上氛围,是更讲究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不光是菜,还包括精神的东西。有的饮食文化里还出现仪式,就更不得了了。喝茶最典型,你渴得要命,等着广东人给你做工夫茶,急死了。折腾半天,端上一小盅。这种喝茶的仪式,在你真正口渴的时候,享受不到它的文化。

(摘自《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书名:《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内容简介:

华夏文明有六大源地,它们都在哪里?九州、五服,这代表了什么概念?为什么欧洲的城市是圆的,中国的城市都是方的?北京城的中轴线上都有什么?本书从文明、地域、社会、环境、艺术、风俗、王朝、地图等八个角度,全面论述历史地理的看世界方式。在历史中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以及我们的祖先与山川河流的关系。

地理不仅是知识,还有道理。孩子往往对死板的地理知识望而生畏,其实地理是活的,它就活在历史里。本书图文并茂,直观感受大千世界和灿烂文明。近百幅插图和地图,还原历史和地理的面貌,展示一个丰富的文明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万里驰骋的历史地理,将引领孩子在大地上找寻人类生活的痕迹,文明发展的轨迹,安放身心的家园。《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将地理问题与历史大事结合起来,教会孩子从多维的、互相联系的网络中观察世界。用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去认识世界,方能造就远大眼光和宏观视野,天下大事尽在头脑之中。

猜你喜欢
砖茶广东饮食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粤来粤美”
泾阳县茯砖茶产业发展的研究
国内主要生产厂砖茶中氟化物含量调查与分析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湖北、湖南砖茶主产区茶园土壤有效氟的背景调查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