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诗锦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并取得显著成效,“互联网+教育”这一模式逐渐得到社会认可。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线下帮扶虽然能帮乡村学校带来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但毕竟还要受时间、路途等条件限制。此时,“互联网+教育”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教育信息化用技术赋能课堂内外,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优化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助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优化了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为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突破时空限制推进智慧教育
教育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媒介,一块屏幕背后所覆盖的学生甚至可能成千上万,借助宽带网络,不同地区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到来自名校的优质资源,也有助于提高教师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日前,“授渔计划·双师课堂”公益助学项目落地河北威县。双师课堂是互联网教育中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即一名名师在一间教室授课,另外一名辅导老师在另一间教室中管理教学现场。通过双师课堂,一名名师可以同时对多间教室中的学生授课。“授渔计划·双师课堂”“项目通过互联网+教育+公益”的远程互动学习模式,将“内部造血”和“外部输血”有机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地帮助当地乡村学校的学生接受优质和公平的教育。
“‘双师课堂’的引入对振兴乡村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義。”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副县长王炳明认为,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内部挖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本地优秀乡村教师能够服务更多教学点,将内部师资力量盘活;另一方面,还要‘外部借力’,将外部优质教学资源引进来,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享受到来自教育发达地区优秀教师的实时互动授课。
王炳明介绍,近年来,威县教育脱贫攻坚成效明显,乡村学校硬件条件大幅改善,下一步将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努力解决乡村教师这个“短板难题”。
教育部2018年4月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近年来,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在线化、智能化、生态化正在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
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最终落脚点是教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研究所副所长祝新宇认为,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从而推动教育的内生性变革,需要从教育和技术两个方向双管齐下,共同推进。
“当社会发展模式和技术革新后,我们仅仅简单地将技术与教育叠加,而不从教育内部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那可能叠加力度越大越是强化、固化原有教育体系中一些不合理的内容,让技术成为阻碍教育变革的帮凶。”祝新宇表示,如能及早洞察社会变化,从整体的视角推动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的特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互联网+教育”的最大优势。
据悉,全通教育聚焦于基础教育,辐射发展其他教育方向,围绕“校园和班级教育应用场景”和“家庭学习和教育应用场景”打造产品矩阵,形成了“平台应用+服务拓展+内容增值”的市场运营能力。以打造智慧校园为中心,把学生、教师、家长联合一体,以信息技术服务教育,全方位地构建教育生态圈。
各大教育机构聚焦教育创新,由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打造的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远程诊断平台通过邀请高校专家、一线教研员与名师共同参与,采取实时观看、远程诊断与点评、远程送教下乡的方式,不仅低成本、高效益地向农村学校传输教育资源,更创新了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据了解,截至今年1月份,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远程诊断平台累计建设基于手机数据云的“教师工作坊”1600余个,上传微课266498个,平台直播场次近6000场,观看人次超过80万。
业内人士指出,发展“互联网+教育”,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填补“数字鸿沟”,引导越来越多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等之间的教育差距。但推动“互联网+教育”,并非简单做技术“加法”,而是要真正实现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