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凉山彝族小学生汉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

2019-09-10 07:22苟建翔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汉语言彝族少数民族

苟建翔

摘 要:本文主要以布拖县(为阿都聚居区)罗家坪乡中心校的彝族小学生为例,深入地对他们的汉语言运用和表达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找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使彝族学生更好地学习汉族文化,提高阿都聚居区彝族小学生的教学质量,促进彝族地区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彝族;布拖;汉语言

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少数民族特别是彝族一般都居住在比较落后的高山地区,以前彝族聚居区的学校老师很少,有的时候一个老师就要教三四个班,现在相对于以前来说,老师的数目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我在布拖县罗家坪乡中心校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这一年,发现当地的小学生们成绩普遍很差,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学生成绩这样差,经过调查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学生听不懂汉语,汉语基础差。

一 布拖县罗家坪乡中心校小学生汉语表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在听、说时存在的问题

彝族聚居区的小学生由于语言障碍,听不懂普通话,更不会说普通话,其次,彝语和汉语的语法不同,学生说汉语时存在语序颠倒的现象,颠倒后的语句往往其意思相反或无意义,比如根据彝语的语序把“吃饭”说成“饭吃”,“我吃猪肉”说成“我猪肉吃”,“走路”说成“路走”等是常有的事情。

语言学习要注重实用,听、说即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所以教学方法不能单一,死板甚至脱离实际生活,语言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应该多激发学生用汉语交流的兴趣

(二)学生在读时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读书时,由于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读出来的是望天书,一点思想感情也没有,此外,阿都聚居区的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智力开发、理解、接受知识等方面的能力比城镇的学生相对要差一些,大部分的彝族学生在学了一段时间的汉语之后还被说成“说汉语带彝腔,说彝语带汉腔”,在读书的时候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读音不准和同音字的混淆,读音不准主要表现为前后鼻音不分和平翘舌音不分。如后鼻音上(shānɡ)面念成前鼻音上(shān)面,平翘舌音不分如小组(zǔ)念成小组(zhǔ),等。同音字的混淆即学生经常把两个拼音相同的字分不清楚。

(三)学生在写时存在的问题

彝族学生由于日常生活以彝语为主,有的甚至从未接触过汉语(主要指高山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没有汉语交流的语言环境,他们刚讲汉语时收到本族群母语的影响,在写方面主要表现为形近字的混淆,学生在写“胜利”时写成“盛利”,“‘河水”写成“何水”等。

二 布拖县罗家坪乡中心校学生汉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政府方面

1.大力宣传学好汉语的好处

汉语是我国的通用交际语,学好汉语是学校教育的需要、学生成才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贫困是制约布拖教育的一个瓶颈,而且在罗家坪乡存在着低年级人数比较多,而慢慢的到高年级的时候人数越来越少。对于这种情况,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政府要向所地聚居区的学生宣传学好汉语的好处,让彝族学生和学生家长们自己真正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把这种被动学汉语的思想变为主动。

2.增加教育投资,拓宽汉语言的习得渠道,创设汉语言环境

边远地区的学校的教学设备一般都比较简陋,就我们本地区而言,大多数乡村学校的音像资料很少,更谈不上其他的教学设备和器材了。即使在拥有一定量图书资料或其他教育教学资源的学校,也缺乏妥善的管理和利用。

这样,学生的汉语言的习得,主要是在老师授课上和课本上,这种学习环境的单调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切实加强对彝族学生汉语能力训练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努力为提高彝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创设必要的条件,通过各个方面的筹资,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学校的图书、音像资料,购置教育教学设备等等,从而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条件。

(二)教师方面

1.加强师资力量数目和质量建设

对于彝族聚居区的学生而言,习得汉语的最大渠道之一就是老师,但是在布拖县罗家坪乡中心校实地考察时,我深切地感受到当地教师的缺乏,一方面教师不足,另一方面,教师的素质也不尽人意,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仍然大量存在着代课老师,教师的学历普遍低下。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绝大部分地区为民族老师教学,布拖也不例外。民族老师精通自己的母语,能把汉语用很确切的用母语解释、讲解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在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中就会存在一些语言文化的缺陷,一些发音的错误。所以,我认为在招聘教师的时候,不但要提高师资力量水平,而且应该按比例来招聘相应的汉族老师到彝族聚居区的学校来进行教学。

2.教师要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信心,帮助学生克服对彝语的依赖

彝族小学生们从小就对彝语产生了依赖,很多学生在说汉语的过程中,怕说错、怕同学嘲笑,所以不敢开口说。教师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口语发展水平,分析他们说汉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原因,鼓励学生多说,帮助他们克服怕说错、怕同学嘲笑的心理障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培养学生从“要我学”改为“我要学,要学好”的坚定信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教学中要多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关心和鼓励中等生和后进生,应切实做到“放缓进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加彝族小学生说汉语的信心。

3.扎实推进彝族聚居区低年级“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是中国教育的特殊领域。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自治地方达150多个。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主体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自由。各级自治机关必须在工作中注意运用民族形式。这还不仅仅是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问题。事实上,在边远落后的民族地区由于人口居住分散,民族成分众多,许多地区汉语还不能形成主体的交流手段,政府行政管理需要两套人员,九年义务制教育也同样的需要配备两套人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年龄小,刚接触汉语难免有很多不适應的地方,小学低、中年级阶段必须运用好彝汉语“双语教学”;视学生的汉语言运用情况及个别差异。实施这个办法,在教育教学的人事安排上,少数民族教师往低年级靠拢,汉族教师往高年级安排,这应该是个常识,也是个极好的搭配。

结束语

阿都聚居地区的彝族小学生汉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差,也是历来影响着我们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语文的教育教学是个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齐心协力,认真分析研究彝族地区的教育特点,努力克服和解决不利因素,积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汉语言运用能力,这样,我们彝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将会迎来可喜的局面,学生的汉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也能得到显著的提高,迅速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绍辉.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的探讨[J].探索,2009,(5).

[2] 邱有华.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3] 王学昭.汉语教学法[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汉语言彝族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少数民族的服装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