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一个由诸构成要素基于特定逻辑关系而构成的整体。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在逻辑,是在理论思维的时空视域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固有本质的必然要求。循着“逻辑起点—逻辑演进—逻辑旨归”的研究理路,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生发基点、演进过程和效应实现三个维度,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在关系: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要素间联结互动的需要和交往实践为驱动力的逻辑起点,经过从分散到集聚、从无序到有序、从内生到外化的逻辑演进过程,最终达到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有力实施、常态化良性运行和前瞻化预判把控为主要标识的综合效应。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起点;逻辑演进;逻辑旨归
[作者简介] 单文鹏,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同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关联而作用形成的趋于完成系统整体目标和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因果联系、稳定关系、运作过程和方式等。其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主体要素、动力要素、目的要素和环体要素等。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在逻辑,是在理论思维的时空视域中,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为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为什么”的问题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什么”的问题,同时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怎么做”的问题。只有廓清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在逻辑,才能深刻、客观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本质,才能自觉、高效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作。就目前学界研究来看,大多从系统分析、运行过程、方法效用等视角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涵要素,而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在逻辑的理论探究并不多见。为此,本文循着“逻辑起点—逻辑演进—逻辑旨归”的研究理路,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生发基点、演进过程和效应实现三个维度,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在关系,以期准确展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逻辑结构。
一、 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
机制的生发基点 “马克思研究任何事物时都考查它的历史起源和它的前提。”[1]要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在逻辑,就必须找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生发基点,这是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在逻辑的第一步,即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在逻辑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生发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和要素间联结互动的需要,同时也需要在交往实践的场域中得以推动。
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动力源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作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发生关系、形成具有综合效应的有机整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要素间矛盾的存在。为了解决各要素间的矛盾冲突,各要素由自发向自觉过渡,基于特定的互动关系,形成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转化、趋向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所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在的逻辑起点,离不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逻辑起点之一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动力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生发的动力源。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间的矛盾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其他矛盾无不受其制约甚至由其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存在亦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支配范围之内。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矛盾,即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构和运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有利转化和高效解决的过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构和运行过程的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发生和存在的根本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产生源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矛盾,在矛盾转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破”与“立”中不断趋向各构成要素耦合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那么,这种动态平衡何以检测和评判呢?还是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那里。人们思想品德的实然水平和应然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由此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暂时形成的动态平衡状态是可行的、有效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在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新的动态平衡状态”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中,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发生和发展。
2. 要素间联结互动的需要驱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发展
要素间联结互动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在逻辑起点的重要部分。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一个由各构成要素联结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需要和满足的关系是要素间联结互动发生的根本所在,即一定目的的引导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有联结互动的需要,那么满足要素联结互动需要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生发的开始。所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生发基点,应该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素需要这一纽带,紧扣以创造和实现价值为宗旨的联结互动,在要素间联结互动需要驱动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逻辑起点。
要素间联结互动的需要驱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生发发展。一方面,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发生和存在的重要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2]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价值活动总是与其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这一系统内,如果没有既定目标的价值导向和外部物质能量的作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会自发地朝着紊乱的方向运动变化。在这一孤立变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的价值就无从谈起。从这一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有联结互动的需要,并在这一需要的引导下协调运行,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构和运行的需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发生和存在。另一方面,需要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间断、不停息循环前进的持续动力。“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3]要素间的互动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发生和存在是一个持续作用的过程。没有要素間相互联结的互动需要,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的互动联结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产生新的需要。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给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发生发展以持续动力。
3. 交往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提供生成场域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部需要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演进发展的内在逻辑角度分析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发生和存在还需要一定的生成土壤。有了生成的时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才有发生和存在的可能。那么,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在的逻辑起点的角度出发,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提供生成场域的是交往实践。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4]交往实践强调在多个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在共同愿景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而展开了一系列互动过程和交往关系,它反映的是现实的人或共同体通过改造或变革社会关系来达成各自目的的能动性选择。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由传统的单一主体模式向“主体—客体—主体”的新型关系转变。
以“主体—客体—主体”为新型关系的交往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发生和存在提供了生成的时空基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起着承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桥梁作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效应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客体,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出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以“主体—客体—主体”为新型关系的交往实践的现实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功能发挥有着较高的切合性。为了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特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有效渗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客体、善用客体。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强调各构成要素的互动协调,直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效性,推动特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的过渡转换。从这一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以“主体—客体—主体”为新型关系的交往实践“不谋而合”,或者说以“主体—客体—主体”为新型关系的交往实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存在。
二、 逻辑演进: 思想政治教育
机制的演进过程 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在的逻辑起点的剖析,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素间价值活动的驱动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交往实践提供的动力场域中,逐渐开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自身的逻辑演进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在的逻辑演进过程,是由三个具有显著差别的演进阶段衔接构成,即从分散到集聚的第一阶段、从无序到有序的第二阶段,进而达到第三阶段从内生到外化。从分散到集聚、从无序到有序、从内生到外化,三个阶段衔接承转,在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的同时,也逐步实现了其自身的价值功能。
1. 从分散到集聚: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发生发展
从分散到集聚,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过程的第一阶段。从分散到集聚,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从孤立存在的状态,在一定目标导向、一定作用力驱使下,逐步走向联合,形成集聚的存在状态。它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发生发展的问题。从分散到集聚是从无序到有序、从内生到外化,即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过程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起始环节,揭开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过程的序幕,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的“发令枪”,引出后续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演进过程,奠定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的重要基础。
从分散到集聚,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之间关联互动的必然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5],反映的是符合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的转化和吸收,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由主体要素、动力要素、目的要素、环体要素等基本要素再加上相关影响因素而构成,其实质是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转化、吸收过程的规律性抽象的理论概括。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何以真正产生和形成呢?它需要各构成要素聚起来、动起来,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互动关联、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主体要素、动力要素、目的要素、环体要素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导向下,在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从之前孤立分散存在的状态逐渐聚集起来。所以,从分散到集聚,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之间关联互动的必然结果。
从分散到集聚,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形成系统整体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一门关于“整体”的科学,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功能反映的一种整体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动力要素、目的要素、环体要素等基本要素,还包括相关的影响因素,在孤立分散的状态具备各自的属性和功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的孤立分散状态是必要的,但是还必须明确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属性和功能,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只有把孤立分散的各构成要素统一起来,在集聚的基础上由各构成要素之间动态关联,才能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整体不同于其各构成要素在孤立分散状态时的整体效应。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成其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第一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从分散到集聚,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整体。由此可知,从分散到集聚,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形成系统整体的基础和前提。
2. 从无序到有序: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结构优化
从无序到有序,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过程的第二阶段。从无序到有序,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在经过从分散到集聚的演进过程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构成要素从无序、混乱的矛盾冲突状态过渡到有序、协同的和谐共生状态。它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结构优化的问题。从无序到有序是连接從分散到集聚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第一阶段和从内生到外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第三阶段的中间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过程的必经阶段,承接着从分散到集聚并开启从内生到外化的过程,有着起承转合的重要作用。
从无序到有序,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化运作的必然趋势。纵观系统的发展演进,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从有序状态自发地向无序状态变化;另一种是朝着相反方向的变化过程,即从无序状态突变到有序状态。从热力学的角度解释,引入“熵”这一概念,熵是混乱程度的量度,或者说是无序的量度。熵越大,系统的混乱程度越大,那么系统的有序度也就越小;相反,熵越小,系统的混乱程度越小,自然地系统的有序度就越大。这是在孤立封闭系统的情况。在非平衡开放系统中,系统内部会与外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吸取物质和能量,也就是负熵的引入。这样一来就改变了熵值的大小,在熵和负熵相互抵消中,会有一个最小熵的产生,并实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从最小熵产生原理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部的变化,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从分散到集聚后,内部呈现一种高熵态,自然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相对无序。当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认知以及网络媒体等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时,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部的熵会在外部负熵的抵消下逐渐降低,熵逐渐降低趋于最小化的过程,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部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在开放系统的环境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实现负熵的引入,倒逼熵的减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也就是说,从无序到有序,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化运作的必然趋势。
从无序到有序,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结构优化的重要体现。正如上面所论述的那样,在开放的系统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且与外部环境进行着必要的互动联系,以汲取有助于抑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熵的物质和能量,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部的有序化。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结构优化的刻画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是从要素到结构再到功能的一种递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部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部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的关系组合,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转变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的关系组合朝着冲突矛盾的方向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部结构不断紊乱;相反地,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的关系组合也相应地经历着协调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部结构趋向优化。所以,从无序到有序,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结构优化的重要体现。
3. 从内生到外化: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外化体现
从内生到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过程的第三阶段。从内生到外化,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在实现从分散到解决、从无序到有序的基础上,即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部逻辑演进的基础上,作为系统整体不断发挥功能并逐步外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呈现一种显性的运作状态。它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外化体现的问题。从内生到外化是继从分散到集聚、从无序到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后的最后阶段,它处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过程主线的末端,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的完成。
从内生到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功能发挥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作为系统整体从内生到外化,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从分散到集聚、从无序到有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推进和发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从内生到外化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作为有机整体的系统运作,更多地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过程的前两个阶段是有着明显差别的,前两个阶段刻画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聚集和协调。尽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过程前两个阶段和第三阶段存在一定的不一致,但是它们在逻辑关系上是一脉相承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呈现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从内生到外化则是指向充分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具有导向引领、协同创新、规范保障和反馈调节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综合效应由内而外的显现和奏效。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从内生转化到外化,即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在完成内在互动关联的基础上切换到整体的协调运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功能方能得以彰显。所以,从内生到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功能发挥的必然要求。
从内生到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从理论建构走向实践操作的必经阶段。从内生到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大到一般领域的机制,小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之所以为人们所接受或者认可,原因在于它的可操作性,也就是说人们更多地是从实践操作的层面来认识和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这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逻辑演进过程的第三阶段——从内生到外化。如果说“内生”刻画的是在理论层面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话,那么“外化”无疑就是将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投入实践操作领域,发挥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内生是外化的理论基础,为外化提供必要理论前提;外化是内生的实践依托,把内生具体化、实践化和可操作化。所以,从内生到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从理论建构走向实践操作的必经阶段。
三、 逻辑旨归: 思想政治教育
机制的效应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效应实现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生发基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素间的价值活动以及交往实践的驱动下,经过从分散到集聚、从无序到有序、从内生到外化的逻辑演进过程,最终所要达到的良性效果。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功能发挥的抽象的理论概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在的逻辑旨归,具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有力实施、常态化良性运行和前瞻化预判把控,即制度化、常态化和前瞻化。
1. 制度化: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有力实施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深化拓展,走向制度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制度化强调的是将主客体的行为纳入制度框架的程序化和模式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运作程序纳入制度或制度框架的系统工程和动态过程。那么,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过渡到或具体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则是强调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运作的整个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的关联互动都纳入制度或制度框架,使之呈现出规范化、程序化和模式化的运作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运作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运作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的有力保障和实施。所以,制度化即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有力实施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逻辑旨归,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一种效应实现。
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有力实施集中体现在约束、消解和程序化等三个方面。约束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的第一步,强调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规范和限制,按其种类可分为软约束和硬约束、有形约束和无形约束等,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始终在制度或制度框架中相互作用和有效运转。消解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的第二步,体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矛盾冲突的抑制和消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之间有统一的一面,当然也存在对立的一面。推动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促使各构成要素同向同行,需要消解的作用存在,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的第二步——消解。程序化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的第三步,继约束和消解之后,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沿着既定方向推进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作的程序化。程序化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根据约束、消解等经验,在制度的框架范围内自行调整、模式化地运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的直接表现。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是制度或制度框架中以约束、消解和程序化为核心的有力推行和实施。
2. 常态化: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常态化良性运行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常态化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有力保障和实施的基础上要努力达到的又一狀态或者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常态化主要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具有长效性、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生命力和活力的一种稳定、适应和发展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常态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两者有着密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常态化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基础之上的,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的有力保障和实施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常态化才有机可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常态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实施的一种模式化反映。所以,常态化即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常态化良性运行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逻辑旨归,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达到的效应。
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常态化良性运行包括运行过程稳定化、实现效果常态化和适应超越递进化等三个层次。运行过程稳定化、实现效果常态化和适应超越递进化是由低到高、相互作用的递进过程。运行过程稳定化是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中一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稳定性,那么结构的运作和功能的发挥也就趋向稳定。所以,稳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常态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何来常态?实现效果常态化是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常态化,不只是停留在稳定化层面,其追求的是长效和实效,即实现效果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实现效果和其功能发挥是直接联系的,并且具有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功能发挥得越充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实现效果也就越好;反之,其实现效果就越差。毋庸置疑,实现效果常态化是良性效果的长效、常态。适应超越递进化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总是在适应现有状况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已有水平,追求新的更高的发展状态。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常态化是从运行过程稳定化到实现效果常态化再到适应超越递进化的递进式长效状态。
3. 前瞻化: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预判把握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随着各构成要素之间关联互动、协调运转,在不断被纳入制度或制度框架、不断有效规范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常态化的良性运行。在此基础上,其还要不断实现前瞻化的预判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前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系统整体的同时,在其协调运行中还能根据特定的要求,及时进行预测判断并予以调整处理,未雨绸缪,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始终运行在应然的轨道上。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前瞻化和制度化、常态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前瞻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和常态化,离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和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前瞻化就无从谈起;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度化和常态化,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前瞻化进行预防和纠偏。所以,前瞻化,即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前瞻化预判把控亦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逻辑旨归,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努力达到的状态。
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前瞻化是一个从预测、报警到预防的运转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前瞻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未完成时状态的一种刻画,主要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形成既定结果之前的系列过程或者状态。预测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构,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其可能出现的潜在不协调因素及时发现、剖析、判断。预测是报警和预防的前提,只有预测,才有基于发现、剖析、判断之后的报警和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的预防。报警是继预测之后,经过对预测到的潜在因素和现实因素的鉴别,发现真的危机因素并作出反应和发出信号。预警连接着预测和预防,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前瞻化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具有较为重要的把关作用。接着预测和报警的就是第三步预防,如果说预测重在发现、报警旨在鉴别的话,那么,预防就是采取行动。预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构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进行相应的处理,以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整体的和谐共生。从预测到报警,继而到预防,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超前性和前瞻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前瞻化是融预测、报警和预防于一体的超前反应。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0.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532.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5]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92.
(编辑:张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