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是笔者一直以来的追求。而道德与法治课的“说教”又是导致学生对道法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从学科联系、情感激励、寓理于例等就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学科联系;情感激励;寓理于例;幽默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0-0110-02
说教是学生对道法课不感兴趣、缺乏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亲其师信其道。对有“中年危机”的老师,如何赢得学生的“芳心”,对你讲的理论“洗耳恭听”?那就要精心设计45分钟的课堂教学,紧紧“粘住”学生,使他们不但能受到道法理论的启迪,还能得到知识的滋养。
一、注重学科联系
(一)借助语文作品,渗透中华文化
部编版的道法教材注重傳统文化的渗透,无论是学习主题的命名,还是正文的表述,教材语言都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力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1]。阅读有“语文味”的教材,爱不释手。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设计里的传统文化内容充实道法课。如在七上第二课的《学习新天地》中的“如何学会学习”,教材语言生动,引经据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怎样借助三句名言理解道法理论。首先让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该如何学习。接着教师要深入浅出的解释文言,最后请语文科代表带领大家大声朗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三句的意思也就懂得了“如何学会学习”的要领。这样既掌握了道法的理论,又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效果很好。在道法课上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添加了语文味,营造出宽松、愉悦、温馨、和谐的环境,使学生体验激情和精彩,变得理性和智慧。
(二)结合历史,设计课前三分钟
这学期笔者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了“历史上的今天”等活动,客串了几回历史老师。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利用令人震撼的图片讲述历史及设立公祭日的意义,要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然后话题自然转入当代中学生身上肩负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多媒体展示毛泽东年轻时的照片,讲述:少年强,则国家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声情并茂地朗诵毛泽东17岁求学时写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通过讲述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理想和学习意义教育,教育学生要努力做更好的自己。课前这三分钟紧紧吸引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学生会跟着你的节奏走,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情感激励,师生互动
道法课承担着“传递正能量,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任务。平时积极收集材料,包括一些跟学生有关的有趣“段子”。在上七上第一单元的少年梦想时,讲到少年梦与中国梦的关系,教师展示了这则材料:小学生作文写理想是开名车、住豪宅、当大官、当吃货。要求学生对此谈谈看法。学生回答:这样的梦想“高大上”,很现实。这样的回答让人倒吸一口气。于是笔者开始讲述自己的梦想,“接地气”的梦想:小学三年级就说长大要当一名人民教师。从中师毕业到进修大学,再参加招聘考试走上三尺讲台,一路的坎坷到梦想的实现。为自己的自立自强骄傲!为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感到幸福!这样现身说法加上富有感染力语言,真情实感地激励学生:青少年要从小学习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并且把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样充分挖掘教师自身资源,更好地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师生课堂互动的生命热情[2]。课下有学生跑过来,拉着笔者的手说:“老师,能成为您的学生我感到很幸福!”这正如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所说:“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三、寓理于例,以理为主
初中生喜欢听故事。课上教师结合学生特点,举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来吸引和启发学生,使他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尽孝在当下》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女孩故事:有一女孩发帖称想借200万给父母买房,然后15年还清,女孩还称15年的光阴、收入都属于借她钱的那个人……听完这个故事,教室像炸开的锅。学生甲回答:能提前尽孝,害怕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发生,这位女生想法可以理解。学生乙回答:其实不是住大房子就过得好,作为父母都希望子女过得好,而不是用一生幸福去做赌注。这样一则材料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思维挑战并增强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性。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与技能”里的“如何孝亲敬长”:尊敬、倾听、感恩!作为中学生要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事例来吸引和启发学生,使他们加深对“尽孝在当下,从现在开始,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幽默语言,道法教学润滑剂
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有渊博的知识、亲和力、幽默等。美国教育家保罗概括出一位好教师应该有的12种素质,其中第七种是“幽默感”。幽默是一种风度,一种雅度,一种人生境界。笔者是班主任老师,有很多机会跟学生相处、相伴,平时笔者称他们为小伙伴,他们称笔者“老张”。课堂上笔者有时“自黑”来个段子,如先提问:“小伙伴们,你们知道老师一直坚持运动,为什么还‘横向发展’?”学生一脸期待。笔者自答:“那是老师遭遇到‘中年危机’,所以笔者坚持学习,肚子里全是知识,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撑胖了。”同学笑得人仰马翻。这样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环境,学生乐学,老师乐教,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和学生拉近距离。课下笔者走到学生中去,跟学生聊天,互相调侃。学生说最喜欢跟道法老师聊“人生”!
总之,时代在发展,教师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3]。这样的老师善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唤醒、激励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得到彰显,学生对教师的“说教”则会“不令而行”。
【参考文献】
[1]王磊,刘朝振.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王磊,刘朝振.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王磊,刘朝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张丽英(1974~),女,福建省漳州市人,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二级,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