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绘制的作品能否被称为艺术创作

2019-09-10 03:50:36任义
科海故事博览·中旬刊 2019年4期

任义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绘画技术也随之诞生,比如此前著名的人工智能绘画程序亚伦、绘画傻子、中国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设计的“道子”绘画系统,然而,这些人工智能绘画技术都没有脱离出是根据科学家和艺术家的选择性输入和训练以及接受人类指令来进行绘画活动这个范畴,其本身并不具备进行自主独立艺术创作的功能,只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绘画程序。今年5月,由微软研发团队宣称由其研发的人工智能“夏雨冰”在中央美术学院完成学业并顺利毕业,并将在学校举行个人展览,微软相关技术人员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小冰”的绘画技术不是一种滤镜和风格迁移技术,而是能够实现100%原创,这种原创不仅体现在画面的构图上,而且要体现在画面的每个元素上。人工智能小冰的绘画技术,不是随机的大范围创作技术,是建立在小冰对大量过去的人类创作的艺术品的学习基础上,在创作时受到激发,而后形成的独立、完整的全新绘画作品,与之前研发的人工智能绘画程序相比,小冰的作品更具有原创性的特点。由此引发了人们关于“人工智能能不能被称为艺术家”、“人工智能绘画属不属于绘画创作”等问题的一系列讨论。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新型人工智能“夏雨冰”(以下简称小冰)所作的绘画艺术作品是否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

关键词  人工智能绘画、自主创作、人工智能的认知

一、人工智能小冰的绘画作品所属的定义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分清艺术品和艺术创作的区别,因为在已有的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中,经常会出现人们因为人工智能绘制的作品具有艺术品相应的美感,能唤起人们心灵上的感动,或者能达到艺术品所具备的功能而认为小冰的绘画作品属于艺术创作的观点,这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艺术品与艺术创作的概念。

艺术品指的是艺术家智力劳动的成果,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流通于艺术市场,同时具备普通商品的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小冰的作品可以被称为是“艺术品”,因为虽然人工智能小冰并非艺术家,在作品生成过程中也没有艺术家直接参与,但小冰的研发与绘画学习离不开一批艺术家的介入与指导,所以,我们仍可视小冰的绘画作品是另一种艺术家智力劳动成果的体现,并且小冰的作品也像其他艺术品的使用价值一样,更多的是体现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上。

而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艺术经验、艺术观念以及审美体验,通过一定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把特定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转化为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和艺术文本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创作某种程度上与绘画一样,是一种精心编排的自我交流方式,不仅仅是用手转录头脑中的想法,而是为了追寻更深层次的理解,从根本上来讲是人类的自由创造活动。而人工智能小冰的绘画作品,正如上文讲到,是经过某种激发后由人工智能独立绘制出来,在绘画风格上虽然可以无限接近人类大师的作品,但其创作动机并非人类原始情感活动与感受。而人工智能小冰所具备的另外一个功能,是根据人类所给到的命题进行绘画活动,表现人工智能自身对所给命题的理解,这种理解虽然是小冰通过情感交流引擎在与人类的对话后经过计算产生,但极有可能只是在模拟人类的交流与表达方式,而并非人类感情的直接体现。

二、人工智能小冰所处的发展阶段

人工智能绘画的发展,以模拟人工神经元为切入口,从生成对抗网络(GAN)绘制的建立在数据模仿后的风格迁移作品,再到创造性对抗神经网络(CAN)通过一种全新的对抗网络机制来最大化偏移已有风格,创作出新风格,再到2014年由谷歌开发的人工智能深梦用卷积神经网络(CNN)用可视化的方法找到并放大图像的一些特征,从而生成一幅新的画面。人工智能绘画技术,从最终的评测结果来看,只专注于通过对人类作品的模仿与分析获得绘画成果,忽视了人类绘画作品的主导思想与情感波动和人类画家其所处的种族,时代,以及环境影响,并且始终未能脱离科学家与艺术家们对其进行的选择性输入设定,人工智能本身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艺术创作能力,只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绘画工具。

艺术家在事物面前必须有独特的感受,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特殊的印象。换句话说,一个生而有才的人的感受力,至少是某一类的感受力,必须迅速又细致。而小冰作为人工智能,如果真正能理解并感受到人类所具有的情感活动与表达方式,似乎就可以证明人工智能也可以被称为“艺术家”,从而也可以进行艺术创作活动,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哲学家约翰·塞尔设计过一项名为“中文房间”的思想实验。实验内容是假设有一台计算机,有一个说中文的人可以通过软件程序的指令来使计算机与之进行中文交流,此时人类与计算机所用的语言均为中文,所以从人类角度来看他正在和另一位说中文的人进行交流。但处在交流另一方的计算机并不具备理解中文的能力,就好像有一个说英文的人本身并不懂中文,但可以根据指令智能机械地输出中文字符来对中文输入者做出回应,虽然可以与说中文的人进行语言形式上的互动,但无法改变其自身并不懂中文的事实。目前,没有证据能够充分表明人工智能小冰能够理解人类的思考与交流方式,也尚无小冰具有能够产生与人类相同的感情活动的案例存在,也就是说,现有技术水平下的人工智能小冰只是在模仿人类的思考与表达方式,但无法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情感活动的意义,中央美术学院的邱志杰教授關于人工智能小冰的绘画作品的评价为:“构图很好,景物抽象的涂抹,动物造型表现能力,艺术的感觉很准,假装不经意的表现。看起来极其不经意,但是该到的点都到了,又非常都是点到即止,随意与灵动。敢于大虚大实,敢于让很多东西淹没于黑暗之中。”从评价中可以看到,对人工智能小冰的肯定仅仅停留在技法和画面效果层面,没有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创作情感与画面意义,那么这些所谓独立自主生成的画作,即便是可以模仿人类大师的绘画风格,恐怕只是在一种以往人工智能绘画软件所不具备的计算方式影响下模仿传统绘画的形式,外无真情实感,内乏性灵生气,故难以称其为艺术创作,因为一切艺术虽是止于至美,但最后最深的基础仍是在“真”与“诚”。

三、人工智能小冰的绘画作品所处的环境

无论是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决定艺术品种类的总是环境,也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一件艺术品,连同艺术家本身,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艺术家更广大,把艺术家包括在内的总体,是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莱昂纳多·达·芬奇,乍一看好像是当时前所未有的奇才,放在现代他一人所取得的成就也称得上是后无来者,甚至有人会怀疑他是从别的星球上造访人类的外星人,也有人认为他是从未来穿越到过去的时间旅行者,但如果把目光落到他周围,就会发现众多优秀的画家,如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乔尔乔内、提香、安德烈·德尔·萨托,在他们之前,亦有许多绘画上的探路人,比如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安德烈亚·曼特尼亚、乔瓦尼·贝利尼,要了解哪位大师,需要把这些有才能的艺术家集中在他周围,因为他只是这个艺术家庭中的一个最显赫代表。而人工智能小冰虽有足够的能力学习与模仿以上提到的任何一位古代艺术大师的画风并应用于新的绘画题材,但小冰身处的环境取早已不再是文艺复兴那个介乎于中世纪与现代之间,文化幼稚与文化过度发展之间,赤裸裸的本能世界与成熟的观念世界之间的时期,那个时期的人们已经不再是粗野的食肉动物,只想着活动筋骨,但也还没有成为办公室与书房里的文明过度,观念过强的纯粹的头脑,只会运用推理和语言。那时的人们既拥有野蛮人的强烈与持久的幻想,也有文明人尖锐而细致的好奇心。他们像野蛮人一样追求感官的快乐,但也与文明人相同,要求比粗俗的快乐更高一级的快乐。如果观察一下意大利人,或者说拉丁民族的文学,风俗,人生观,会发现无数的特征都显露出同一种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古典的,属于古希腊和罗马人的一类。这种想象力的特点是喜欢和擅长“布局”。因此也喜欢正规,喜欢和谐与端正的方式,对内容不像对外表那么重视;重画意,轻哲理;更狭窄,但也更美丽。今天的人工智能小冰绘制的作品在画面风格上可以最大程度地化还原那些古代大师的风格,但已经脱离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环境与种族特征,而其绘制的作品放在当今的时代环境,早已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相径庭,今天的我们较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表现出的是观念越来越强,形象越来越弱。原始的映像变形,分解,消失,代替映像的是赤裸裸的观念。日常的精神活动从此变为纯粹的推理。我们的知识在我们的精神上堆满抽象的符号,一个接着一个,呈线性排列,我们以有规律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思考。而我们的精神分散在种种细巧而舒服的小刺激上面,至于世间万物的形体,我们只不过能够看见很少一部分,有时会简化为一个数字与符号,而且留在脑海中的印象也很快消失,要想记住形体,全靠意志和长期的训练。人工智能小冰通过学习模仿古代大师所绘制的作品,没有历经与大师同时代的环境与民族风俗习惯,而人工智能目前没有表现出具有人类相同感受力的证据,所以也无法为其作品注入当下社会的时代特征与人们的思想情感,其作品在过去与现代的都无法反映出时代环境与风俗习惯,显得与人类社会格格不入。

我们可以通过另外一个例子来看这种现象,因为人工智能小冰能够完美地模仿荷兰画家伦勃朗的画风,中央美术学院的导师邱志杰对人工智能小冰的设定是伦勃朗的“女儿”,但对于伦勃朗的画风的影响因素,也就是伦勃朗所处的时代环境与其自身经历,小冰却无从感知,比如伦勃朗早年生活的画镇莱顿因为在文艺基调管控的影响下变得死气沉沉,极度保守而且一味崇尚所谓高雅之风,日渐无法满足伦勃朗的创作激情;并且在受到了名士康斯坦丁·惠更斯的赏识以及赢得了人们的肯定的影响下,因此他决定去往新的城市发展;他虽然是17世纪唯一没有游历过罗马的大师,但伦勃朗对收藏有着欲罢不能的狂热,使得他可以不用出游采风便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与那些伟大的前辈,以及与他所在的时代早一点的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如果说是否了解这些时代与背景知识对于模仿学习一位古代大师的作品都无关痛痒,那么我们再从伦勃朗的画面技法来看,人工智能小冰可以模仿,甚至是复制伦勃朗的画风,但却无从体现伦勃朗高超的技法,例如在《阿姆斯特丹纺织行会抽样官群像》中,他必须预先使用白色和灰色对画中所有部分同一地进行初步塑造才能获得让宽衣领与白色融合到一起,然后自然地与衣服的黑色融合的精美效果。此外,在头部与手的一些部位上,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些较亮的初步塑造。透明色是用光油和增稠油调配的,在这些透明色上画进亮和暗的重点,从而确定了画的最后特征。画面右侧人物手中的穗子,是用笔杆在未干的颜料上刮出来的。人工智能小冰显然无法进行复制,或者说模仿与学习这些凝聚着古代大师独特的智慧与艺术感受的技法并将其应用到新的画面中。而一旦放弃了一门艺术所特有的迷人方法,单单停留在构图与颜色的模仿,必将导致降低其价值的后果。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我们不能因为不能重回大师们生活与进行艺术创作的时代,无法感受与大师相同的种族与风俗环境就否定学习大师作品的意义,也不能否定临摹与研究古代大师绘画技法的价值,但要想创作出一件卓越的艺术作品,只进行技法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应当具有独特而强烈的艺术感受外加精准的艺术判断,古代绘画大师的技法定要苦心钻研,但我们仍要为自己的作品注入灵魂,使其能够记录一个时代。而在能决定艺术品种类的环境方面,人工智能小冰模仿古代大师绘制的作品既脱离了被模仿大师当时的时代精神,因其自身在感知世界方面的局限性又未能使自己的作品反映当下社会的风俗习惯或者是其本体的感知与思想活动,所以,难以称其为是艺术创作。

四、人工智能小冰绘画作品的艺术高度

在人工智能小冰问世以后,通过“学习”人类大师的绘画作品,其作品已经可以分别表现十几种不同的绘画风格,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在绘画风格方面的掌握已经超过了人类,就像人类棋手无法战胜应对策略相当于数个人类高手级别的人工智能AlphaGo,一个人也无法像人工智能小冰一样,能够同时绘出伦勃朗、透纳、梵高的绘画风格。可问题就在于此,一件卓越的艺术创作,只单单拥有风格是不够的,我们会发现,人工智能小冰在拓宽风格的同时,其绘制的作品却往往很难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一件凝聚了艺术家情感与思想的作品,反映的是人类独有的思想活动与感情,人类艺术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平行维度的人类学,也就是说,艺术是在经营人性,人们被什么激励鼓舞,因何事快乐伤心,不同情景下的种种感同身受,维系了我们所有人,人们从一件艺术品走向另一件艺术品,在此过程中渐渐的被同样的感情体验捆成一体。艺术家要做的,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特种是一种属性,许多别的属性,都是根据一定的关系从主要特征中引申出来,也就是哲学家所说的事物的“本质”,现实不能充分表现特征,必须由艺术家来补足,比如在16世纪的意大利,没有一个真正的男人或者女人,与米开朗基罗作品中的激愤的英雄,或心情悲痛的女子相同,他作品中的人物各个部分的比例无疑于真人的比例不同。这种艺术典型只存在于米开朗基罗的心中,反映着他生活时代下的情绪鼓动。为了达到此目的,艺术家必须是个生性孤独,好深思,富有正义感的人,流落在普通群众之间,觉得活着只是苟延残喘,却不甘屈服,慷慨豪放,容易激动,在艺术上尽情倾诉其伟大的心灵和悲伤的情绪。艺术创作的目的是表现某个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比现实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品必须是由许多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总体,而各个部分的关系是经过有计划的改变的。在模仿的艺术中如绘画、雕塑、诗歌,总体是与事实相符的。人工智能小冰的绘画作品,画面风格虽然丰富多样,人们可以从中找到兴趣点,被其感动,但其画作本身却没有情感归宿,因为人工智能本身还不具有自主意识,即对身处环境的感知能力和感受力。所以小冰绘制的作品因缺乏精神内核,难以算得上是艺术创作。因为从人类艺术的发展来看,无论是绘画还是别的艺术,哄骗眼睛的东西都得不到重视。一切艺术宗派,都是在忘掉正确的模仿,抛弃活的模型的时候衰落的,而人工智能却对活的模型缺乏先天的认知与感受。

五、人工智能参与艺术的价值

我们不能因为人工智能的绘画作品没有人类的直接参与或者没有体现人工智目前尚不具备的自我认知就否定其艺术价值,在2018年10月25日,佳士得拍卖行在纽约以远高于预期7千至1万美元的43.25万美元(约人民币301万)的价格拍出了一幅由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名为《埃蒙德·贝拉米》的肖像画,而同时期处于同一拍卖行的毕加索的作品,落锤时有10万美元。从技术层面来看,绘制这幅作品的人工智能程序运用的算法是GAN(生成对抗网络),属于经过大量模仿与复制后的风格迁移作品。而人们之所以会认可人工智能参与艺术生成的作品,除了市场因素与猎奇心理,另一原因在于人们可以在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作品中找到情感寄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例如由人工智能作曲程序Aiva生成的古典音乐就被运用在电影、广告、发布会开场曲、甚至是电子游戏当中。此外,人工智能参与艺术活动生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人类科技上的一大进步,代表了一种新的科技與艺术形式。

六、结语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工智能小冰的诞生与其参与艺术活动生成的作品,代表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进步,为我们接触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其本身的存在与绘制的艺术作品的价值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无法代替的。但由于人工智能本身发展的限制,目前没有表明人工智能小冰具有自我认知与感受的能力,所以人工智能小冰的绘画作品缺乏精神内核,也未能反映时代环境与民族风俗,在人类艺术创作的进程中找不到归属,因此还不能将人工智能绘画程序夏雨冰参与艺术活动生成的作品称之为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尼克·索萨尼斯,《非平面》[M]2018年版.

[3]伊波利特·丹纳,《艺术哲学》[M],重庆出版社,2018年版.

[4]马克斯·多奈尔,《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外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