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研究

2019-09-10 07:22凌雅丽钟安华
关键词:艺术形式清代文化内涵

凌雅丽 钟安华

摘 要:人物纹样是中国传统纹样史上较早进入装饰领域的纹样之一,也是服饰纹样的集大成者,其种类花样在明清时期发展到极致。本文以搜集的70件清代女子服饰图片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纹样线描图例对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主题题材、造型手法、构图形式和色彩特征,以及在服饰中的体现形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进一步结合实例分析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所蕴含的艺术文化内涵。研究表明,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表现内容丰富,艺术特征鲜明,作为服装的装饰载体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即女子对纯真爱情的诉求,民众对子孙满堂、枝繁叶茂的渴望,对礼教社会的崇高愿望。

关键词:清代;女子服饰;人物纹样;艺术形式;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346(2019)04-0054-06

人物纹样作为中国传统纹样的一大类,在服饰上并不鲜见,尤其是在绘画、织绣工艺达到巅峰水平的清代,人物织绣纹样在服饰上的应用非常普遍。而在服饰品类中,以女性服饰数量最多,且装饰最为华丽繁复。清代人物纹样的题材丰富,造型多变,寓意深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现今国内学者对清代人物纹样的研究集中在传统织绣品、长命锁、瓷器等方面,如刘洋的《清代织绣人物纹样的民俗意趣》,潘妙的《清代漢族长命锁中的人物纹样》,姜宏宇的《试析清康熙瓷器人物纹饰艺术特征》;还有学者针对某一类型的人物纹样进行研究,如梁惠娥在《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品中童子纹样的艺术特征探析》一文中就对童子纹样的造型手法、构图形式和色彩进行了归纳总结[1];而以清代女子服饰为对象的人物纹样研究还较少,相关文献并不多见。本文以收集的70件清代女子服饰图片为标本,首先从艺术表现方式着手,分析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造型、构图形式,色彩搭配及变化规律,以及人物纹样在清代女子服饰中是如何体现的。接着按不同题材归纳,针对不同的题材阐述其艺术文化内涵。

1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艺术形式

人物纹样在清代女子服饰品中的应用非常普遍,主要运用在女子的袍、褂、袄、衫各个部位,艺术形式丰富多变,具体表现于人物纹样在服饰中的体现、人物纹样的造型手法、构图形式和色彩特征。

1.1    人物纹样在清代女子服饰中的体现

笔者整理了共计70件绣有人物纹样装饰的清代女子服饰,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及纹样线描图(表1)可以看出,人物纹样主要以带状形式集中运用在女子袍褂衫的挽绣、滚边、云肩上,或者形成团状图案,以中心线对称散布在袍褂的衣身衣袖,其中属挽袖和滚边上有人物装饰的服装最常见,几乎每件服装的挽绣和滚边都织绣有人物纹样,还有少数几件服装的人物纹样以水平带状式延续分布在衣身。

1.2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造型手法

从整体的造型模式来看,通常为组合式,主要有人物与人物组合、人物与动物组合以及人物与地景组合。多个人物处于一个限定的环境,人物作为主体处在画面的中心,周围修饰以花草树木、亭台楼阁。

从单独的人物来看,不刻意追求具体的形象,而是强调表现人物在动态中的精气神。[2]从表2 的线描图可以看出,人物常常以3/4侧面的形象展示,头部和四肢是动作神态的关键,所以这两个部分的动作往往被夸张化。此外,人物的形象被简化,没有复杂的人体结构,凹凸有棱角的人体线条被圆滑的弧线取代,仅仅通过夸大人物身上最鲜明的特点来区分其身份:老妇的头为鸭梨形,背部佝偻;儿童四肢短粗,头部圆润饱满;仕女高盘发髻,身形婀娜;高官头顶展翅幞头,胸挺胯粗,衣宽裳肥。

1.3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构图形式

人物纹样的构图形式常常受到当时绘画流派的影响,注重画面的骨架。[3]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5类构图形式:散点式构图、斜角式构图、三角形构图、水平线构图和对称构图。

1)散点式构图。散点式构图是将画面中人物进行分离组合,配置而成的点形框架结构。[4]如表2中的百子嬉戏图,画面中的4个儿童姿态各异,位置随意,分别在上下左右,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给人自由,轻松,饱满的感觉,但又都相聚于中间,以大块面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中,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该构图形式常常运用在画面中人物杂多且人物多为动态的情况下。

2)斜角式构图。斜角式构图是画面中人物以近似对角线的方向分布。如表2中的线描图2,主体人物呈左上―右下的方向分布,方向性明确,视觉中心明显且上有极强的延伸性,在左下方和右上方还造成了留白的美感,该构图方式在人物纹样中最常见。

3)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是指人物按照一定规律的几何形态排列,有正三角、倒三角和斜三角构图[5]。如表2中的线描图3,3个人物的定位呈斜三角,该构图相比于斜角式构图画面更稳固,右上角的男性在画面中起到了协调的作用,画面整体均衡感强烈。

4)水平线构图。水平线构图是指画面中多数或全部人物以一种水平线的方式排列组合,人物起势以统一的水平线为基准,画面元素起伏不明显[5]。如表2中的郭子仪祝寿图一,2名官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画面平稳、安静,节奏舒缓。

5)对称构图。对称构图是指画面以中轴线为对称轴,两侧的人物纹样近似对称。如表2中的郭子仪祝寿图二,画面两侧各有2位官员,或端盘,或抱拳,人物的体态和姿势近似对称,远处的亭子也以中轴线对称,画面整体严肃,稳重,协调。

1.4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色彩特征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色彩注重对比与统一,其用色变化会随着服饰的底色、纹样的主题、服饰穿着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虽然人物纹样的配色没有统一的规律,但我们可以从色彩的对比与统一来分析其色彩特征。

人物纹样的色彩对比主要包括色相和饱和度的对比。色相对比是指色相环上任意2种或多种颜色放在一起比较时所呈现出来的色相差异。饱和度对比是指色彩鲜艳度的对比,也指色彩的纯度对比。[6]人物纹样色彩多大面积使用饱和度高的色彩,小面积使用低饱和度的同色相色彩调和,用色相环上的邻近色对比,达到画面的统一。如表2中的百子嬉戏图,服装底色是高饱和度的红色,人物使用低饱和度的绿色和蓝色与服装底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而在单个人物看来,衣褶之间使用临近的蓝色、绿色和黄色形成统一。又如表2中的郭子仪祝寿图,服装底色是高饱和度的蓝色,人物使用蓝色的邻近色紫色和绿色,整体看来画面色彩协调,明度低,而在人物的衣服局部,紫红色和绿色作为一组互补色形成对比。

2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题材类型

在清代女子服饰中,虽然人物纹样的运用不如植物、动物纹样那么普遍,但题材类型却丰富多彩,纹样多为织绣制成。清代刺绣继前朝之精髓,达到极盛。当时皇家织造为宫廷织绣的御用品,其数量之大、工艺之精堪称历史之冠。[7]这也为繁复细致的人物纹样织绣提供了工艺基础。总的来说,人物纹样题材类型可以归为5类: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戏曲小说、民俗生活、宫廷生活。

2.1    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人物纹样

神話类人物纹样是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组成部分,多以佛道等宗教人物为主,取材以神话传说为样本,以祝寿、送子、祈福为主题,将吉祥寓意的人物纹样发展到极致[8]。例如八仙祝寿纹、麻姑献寿纹、钟馗纹样等。

2.2    以历史典故为题材的人物纹样

以历史典故为题材的人物纹样通常都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在民间,具有教育意义或规范社会生活的历史典故会被民间艺人改编为戏本,使其流传范围更广。例如《二十四孝经》中的24个典故就多次出现在清代女子的服饰上,如表3中的“芦衣顺母”讲的是孝子闵损的故事。传说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东一,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扯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飞了出来,父亲才知道闵损受到虐待。返回家,父亲要休逐继母,而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人受冻,休了母亲两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图案中共有5人,左边3人是闵损的弟弟和抱着小弟的继母,右边2人是推着车的闵损和父亲。[9]还有与该服装同一系列的蓝底缎绣人物故事团花图案服装上的鹿乳奉亲图和都是出自于《二十四孝经》,这与历朝历代以来宣传的孝文化有很大关系。

2.3    以戏曲小说为题材的人物纹样

相对来说,由于明清戏曲小说发展至鼎盛时期,唱戏听戏活动繁荣,以戏曲小说为题材的人物纹样十分常见。而许多戏曲的戏本改编自小说,所以戏曲与小说的内容没有明显的界限。清代女子服饰上人物纹样的取材通常来自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小说,如:《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片段,表3中的黛玉葬花图源自于红楼梦,崔莺莺和张生幽会图源自于《西厢记》,还有单纯的戏曲表演场景,如表3中的“耍大刀”。由此可见,服饰上的人物纹样故事图对戏曲小说中故事片段的选择也十分讲究,通常来讲,戏曲小说中的著名片段更受人们的青睐,大场面、人物多的故事片段会以大块面刺绣在服装的衣身上,而人物少、场景小的故事片段多刺绣在挽绣或绲边上。

2.4    以民俗生活为题材的人物纹样

以民俗生活为题材的人物纹样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种,在《史记€费袅写分屑窃兀笆┙痰济瘢舷潞秃希浪资⒚溃航梗粑藜樾埃猎舨黄稹!盵10]由此见得世俗生活是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情况的。一般描绘的是民间普通百姓实际的生活场景,比如耕织人物、渔樵人物、童子嬉戏人物、重要盛会等。或者是人们向往的生活场景,人们用刺绣这种方式把美好的图景记录在服装上,表达美好的愿望。如表3中的樵夫砍柴图,樵夫背着枯枝从小桥上经过,小桥流水,表达的是一种安宁的日常生活。

2.5    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人物纹样

宫廷生活也是人物纹样题材的一大组成部分,以仕女和天子为对象的故事场景尤其多。仕女纹样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系统[11]。如仕女春游纹、仕女采莲纹、仕女嬉戏纹等。表3中的天子出游图描绘的是天子身骑白马,身后的侍从手持掌扇,塑造出天子气宇轩昂的形象。由于笔者收集的70件清代女子服饰多为宫廷服饰,所以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人物纹样占了很大比例。

3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艺术文化内涵

笔者收集的70件女性服饰年代基本上为清中晚期,属于宫廷服饰,无论是以神话传说、戏曲小说中的虚拟人物为织绣对象,还是以实际生活中的人物、场景为织绣对象,它们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大致可以归为4类:繁衍生子类、歌颂爱情类、宣扬礼教类、娱乐生活类。每一主题下的人物织绣纹样都有着鲜明的情感导向和文化内涵。

3.1    对延续生命的渴求

自远古以来,生存与繁衍便是我国人民最高的理想追求,在农耕文明中,多子多福是家庭美满、社会昌盛的标志。人们通过刺绣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展现在服饰上,由此,与繁衍相关的鱼戏莲纹和婴童纹应运而生。又因为在当时早婚早育、近亲结婚、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等原因,新生儿存活几率极低,所以人们对生命更加珍视。据史料记载,清代9任皇帝146个子女中15岁前死亡的有74人,夭折率超过50%。足以见得子孙后代的繁衍确是一件大事。整理发现,以婴童纹为题材织绣的服饰有件。其中以《百子图》纹样最具代表性,100名儿童或玩耍嬉戏,或埋案苦读,姿态各异。

3.2    對美好爱情的向往

在清代,男女仍延续前朝的分配:男主外女主内。在一方闺阁之中,女子出嫁为人妇,通过刺绣将自己对男性的情感表现出来。清代普通女子的婚配通常由父母作主,皇亲贵胄的嫁娶更是有严格的规定。女子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婚姻大事,所以只能通过女红等活动来寄托自己内心的诉求。

3.3    对社会礼教的教化

对社会礼教的教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女性贞洁品行的约束;第二,对孝文化的宣扬。笔者认为清代女子服饰上的人物纹样除了表达女性自身的诉求,更是封建制度下统治者政策引导的结果。一方面,这表现在封建礼教制度融入女性生活,约束女性的思想和品行。比如《清世说新语》中记载,“高宗纳傅恒姊为后,后尚俭德,三年不佩服珠翠。宫中向缉金银丝索为荷囊,后以为暴殄,惟用鹿羔蒙绒缉之。帝加敬爱。”[12]可见当时皇宫内帝后妃嫔都非常重视品行的教化,皇后更是以身示范,不难看出清代的礼教制度,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评判标准渗入到了衣着佩饰的方方面面。上至皇后妃嫔,下至女红宫女,当女性从事织绣活动或是穿上绣有具备教化作用图案的服装时,这些人物纹样故事寓意就会时刻影响约束着她们的思想。另一方面,这是封建统治下宣扬长幼尊卑制度的表现。在收集的70件服饰中,有关祝寿的人物纹样不少,仅郭子仪祝寿这一题材就有多种呈现方式。此外,以《二十四孝图》为创作题材的人物织绣纹样服饰有5件,且表达方式各异。而清代的服饰制度已经十分成熟,有了单独的体系,服装的款式、色彩、图案纹样、面料质地都有统一标准,所以任何一件有记录的服装都是符合当时的主流文化的。可见在清代长幼尊卑思想深入人心,这表面上是对孝文化的宣传,实际上是统治者为了巩固君主集权,维护社会稳定所采取的文化措施。

综上所述,人物纹样是清代女子服饰纹样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具有强烈的叙事性,表现手法和内容丰富多变,没有固定的形式。作为传达服饰文化和情感的载体,人物纹样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情况,更寄托了清代民众的内心情感和文化内涵,蕴含着人们对多子多福,安宁盛世的向往。研究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有利于深入了解清代女子服饰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惠娥,吴玥.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品中童子纹样的艺术特征探析[J].丝绸,2019,56(2):77-83.

[2]姜宏宇,宋魁彦.试析清康熙瓷器人物纹饰艺术特征[J].民俗研究,2012(10):44-46.

[3]李冠雄.论中国传统人物纹样之起源[J].现代装饰(理论),2011(08):93.

[4]邢乐.民间服饰云肩中人物纹样的语义考析[J].艺术设计研究,2015(01):54-60.

[5]柴娟,崔荣荣.传统民间服饰中人物纹样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6,29(04):13-17.

[6]王淑华,柏贵喜.清代服饰三蓝绣基因图谱研究[J].丝绸,2019(01):86-93.

[7]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8]刘洋.清代织绣人物纹样的民俗意趣[J].上海艺术家,2011(6).

[9]李敏.二十四孝白话讲解[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10]周希陶.史记[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

[11]王金华.清代女子服装€肥资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

[12]夏敬观.清世说新语校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Study on the Character Patterns in Women’s Clothing in Qing Dynasty

LING Ya-li    ZHONG An-hua

(School of Fashion,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3,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 pattern is one of the patterns that entered the decoration field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tterns.It is also the epitome of the dress patterns,which developed to the extrem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aking the 70 pictures of women’s clothing in Qi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nd based on the pattern drawing sample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heme,modeling techniques,composition form,colo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mbodiment form in clothing.By combining the examples,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haracter patterns in women’s clothing in Qing dynast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haracter patterns are rich in content and distinctive i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 people’s longing for a better life as the decorative carrier of clothing, i.e.,women’s pursuit for pure love,people’s aspiration for a prosperous family and the lofty desire for a society with ethical code.

Key words: Qing dynasty;women’s clothing;character pattern;artistic form;cultural connotation

猜你喜欢
艺术形式清代文化内涵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潮汕民间美术文化艺术形式举隅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