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悦
摘 要:本文立足德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从重视环保意识培养,通过理论知识渗透德育;精讲民族品质,结合优秀榜样渗透德育;推广小组合作模式,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德育三个角度进行探究。
关键词:德育;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俗话说:“育人先育德。”随着新课标的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德育也在中学的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高中的教学中,由于课业较重,难以抽出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学生德育依然相对落后。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学,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地理是高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对高中整体的德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
一、重视环保意识培养,通过理论知识渗透德育
在高中的教学中,德育教学需要重视,学科知识也不能放松,而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德育教学的渗透还需要结合地理的学科特色。“环保”既是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块,也是学生德育要求培养的品质之一,同时符合二者的要求。故要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视环保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节约和垃圾分类等良好习惯,通过地理的理论知识渗透德育教学。
例如,在“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这一节,教师就可以结合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垃圾问题进行教学,首先,通过幻灯片講述我国自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以来垃圾大量增加的现状以及其若是不及时处理的危害。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并引导学生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方面思考。再次,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我国垃圾处理的措施,包括分类回收、埋填、焚烧等,并介绍每个方法的优劣,如焚烧能提供电力,但对大气环境有一定的污染。最后,教师可以重点地讲述与居民生活结合最为紧密的垃圾分类回收,让学生学习我国最新的垃圾分类标准(即上海试行的垃圾分类标准),向学生传授垃圾分类的理念,增进其对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的掌握,最终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这样,教师通过对固体废弃物的具体讲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环保意识,渗透了德育教学。
二、精讲民族品质,结合优秀榜样渗透德育
在德育教学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优秀的榜样对学生品德的影响胜过万千“空白”的语言。在这一方面地理教学并不局限于一人的品质,而重视讲述一地的发展,一地的改变,一地的民族品质。这也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突破德育教学传统意义上的以个人为榜样的形式,精讲民族品质,以一个民族为学习对象,让学生学习其优秀品质,以此不断提高德育的效果。
例如,在区域地理模块讲述“日本”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在介绍了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工业等总体人文环境后,就可以询问学生战后日本为什么能快速崛起,以此为引利用多媒体视频向学生精讲日本这一民族。日本大部分人为大和民族,其民族性格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两面性,粗俗与高雅、服从与抗争、固执与创新,这些品格极端地出现在日本人的民族特性中。而在现代,日本能快速从战后恢复,其中固然有其优越地理位置的影响,却也与日本人的优良品格密不可分,如,高度的纪律性、认真负责、工匠精神等。这样,教师通过对日本民族精神的教学成功为学生树立了“日本人”这一优秀的学习对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推广小组合作模式,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德育
古往今来,许多科学家都拥有优秀的品质,如,认真、有责任感等。品德会在日常行为中不断展现,同样也会在日常的行为中不断培养,故学生学习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展现品德和培养品德的一个过程。但在原本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的主体为教师,学生参与度较低,即在学习这一行为中很少发挥自己的作用,自然无法很好地培养自己的品德。现代是合作的时代,多数科技创新都并非由一人完成,故教师需要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开展以合作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德育。
例如,在“行星地球”这一节,教师就可以以“月相变化”为主题,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十人左右的小组,让其先行讨论该如何完成这一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明确了分工,有的人负责查阅资料,有的人负责观察月相等。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各司其职,努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而针对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们还开展了定期的小组交流活动。这样,通过小组合作模式的推广,教师成功让学生完成了探究性学习,并在其中学会了合作这一优秀品格,渗透了德育教学。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德育教学在高中的教学中占据着越发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环保意识培养,精讲民族品质并推广小组合作模式,结合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和现代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渗透德育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新的教学形式下更好地提高高中德育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梁扬阳.德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地理教育,2019(S2):51-52.
[2]王则圆.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德育思想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