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摘 要:本文中初中英语在教学应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提升学生词汇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的语境思维以及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分别从创设游戏、展示视频以及开展对话三个角度对多媒体的运用进行诠释,旨在打造具有趣味性、情境性以及自主性的英语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英语;教学运用;教学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教育行业。在我国,教育行业信息普及率在逐步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从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游戏,提升学生词汇掌握能力
初中英语教师在开展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游戏,在缩短传统游戏教学时间的同时,充分运用人机互动的功能,纠正学生的英语学习错误,提升英语教学的精确性,提升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力。
例如,在讲授“衣物类”的单词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游戏,充分运用人机互动的功能,提升整体的英语词汇教学质量。具体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点,讲授英语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讲授本节的词汇,并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他们对词汇的掌握能力。第二点,创设游戏。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掷骰子”的游戏,将词汇设置到正方体上,并进行自由旋转。学生可以根据旋转的展示面的图片,读相应的单词,提升学生的词汇掌握力。第三点,展示成果。教师简要介绍游戏的一小节片段。小冉看到帽子的图片,大声地说:“Hat!帽子。”多媒体发出:“Practice makes perfect!”小冉开心地笑了。
二、使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培养学生的语境思维力
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不同,教师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而视频教学,降低学生的学习坡度,还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视频,提升对问题的理解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境思维,提升整体的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Unit 13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 !》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初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境思维。具体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点,观看视频。教师在课下搜集关于与文章内容相近的视频,并进行播放,降低学生的学习坡度,为顺利开展英语文本阅读教学打下积淀,为培养学生的语境思维能力创造条件。第二点,培养思维。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出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具体句子如下:“That is not only cruel,but also harmful to the enviroment.”可以结合文本以及视频播放的内容,分析“cruel”和“harmful”的词意。第三点,展示效果。在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小冉说:“通过观看视频,我们知道人们常常将鱼鳍割掉,而这种做法对于鲨鱼而言是特别残忍的,而且鲨鱼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它的尸体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其中‘that’指的是割鲨鱼鳍的行为。”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现视频展示向文章教学的顺利过渡,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境思维力。
三、巧用多媒体开展对话,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力
初中英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英语对话情境,给学生以强烈的视频沉浸感,让他们不自觉地说英语,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打分,激发学生英语表达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旅游”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营造与教学内容最为贴近的对话运用的意境,为学生充分运用英语知识,进行口语练习,打下基础。具体教师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点,创设意境。在本文的讲授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黄果树瀑布的意境,而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坡度,会作相关知识的提醒。第二点,开展练习。为了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对话质量,教师让学生自由成组,并开展对话练习。第三点,展示对话片段。教师在此作简要介绍。萧赞:“Long time to see you !”小婵:“I went to Guizhou with my family .”蕭赞:“Did you see Huangguoshu Waterfall ?”小冉:“Yes,i did. It was wonderful ! ”多媒体发出:“Your conversation is perfect!”
总而言之,在运用多媒体开展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劣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英语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在结合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创设集趣味性、时效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获得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新荣.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32)
[2]王仁清.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几个小尝试[J].才智.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