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朝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个性化阅读,就是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独立自主的各取所需的阅读文本,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大胆表述自己的阅读收获。这种阅读教学,对早以习惯了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先入为主的分析式教学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面对的是几十个充满个性的学生个体的发现、感悟和关注,另一方面担负着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率的提高等任务。教师在课堂上要协调处理好这些关系,既不能“放羊式”的任由学生呈较低状态的阅读,也不能以备课的“不变”应教学的“万变”来牵着学生走。那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干些什么呢?我认为,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的行为应指向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和提升质疑水平上。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创设致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情景,能让学生主动迅速地进入阅读状态,提高阅读效率。精心设计导入课文的情景、语言很重要。
导语设计要体现新课程所强调的要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的特点。如导入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可播放歌曲《妈妈的吻》,营造浓浓的亲情氛围,让学生产生联想,老师再动情表述:“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了我们无限的关爱。我们都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不错,母爱上博大的,但父爱是深沉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可爱可敬的父亲吧!”这样设计导语,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既能引起共鸣,又能奠定阅读该文的感情基调。
导语设计要富有启发性。如导入课文《社戏》,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童年时,你们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是啊,童年生活犹如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的吸引到本课教学的思维轨道上来。
精心设计导入课文这一环节,就象写文章要开个好头一样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
二、指导学法,明确阅读方向
个性化阅读是开放性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方法应该是科学的。要产生令人信服的见解必须要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思路。面对一篇陌生的课文,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一两节课)内,避免忙乱避免肤浅,读有所得读有所获,教师应按照阅读规律,为学生提供一个关于阅读方法和思维路向的框架套路,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阅读。
从粗到细、由浅入深的为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提示了学法和思维路向。尽管课文文本不同、学生个体差异,不宜步步为营、面面俱到、课课如此,但学生只有在规定的知识范畴、任务领域中,独立自主、各取所需的去理解探究,才有可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避免散乱和肤浅,有效地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法指导意义深远。
三、甄别疑问,提升质疑水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孔子语)现代心理學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在个性化阅读中,能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能自主解决问题的阅读才是成功的阅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的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不断提高质疑的水平。
在阅读中,学生提出的疑问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类问题。
第一类,认知性问题。认知性问题是关于确认言语信息知识的问题类型。如: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个细节描写用了哪些动词?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这类问题,只需对课文文面进行检索,即可百分之百正确回答,但它只限于“事实认定”的层面。
第二类,评价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是关于臧否评论和抉择对象的问题类型,它的答案是多元的,因答者而异。
第三类,创造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是关于构建和发表独到见解的问题类型。如: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同意吗?(《愚公移山》)在《最后一课》里,作为法国人,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是如何看待汉语的?试说说理由。(《最后一课》)这类问题,属“思维品质”范畴,需要深入探究才能解答。答案并不太重要,关键是要体现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文化辨识意识的功能。
个性化阅读强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之在自由安全的环境和心态下进行独立自主各取所需的阅读,但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在学生阅读前设计一个精彩的导入,阅读中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知识范畴、任务领域中大胆提出并解决评价性创造性问题,就是教师的行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