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芙蓉
幼儿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因此在各项活动中,教师应该当好引导者这个角色,多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因势利导,使幼儿在轻轻松松中掌握新本领。这里我就一次活动过程来对浅谈一下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利用幼儿的兴趣。
我们经常说,一次好的活动首先要看教师在引导幼儿进入活动时的表现。因为只有当幼儿被激发出兴趣后,他们才能有积极性、主动性去跟着教师完成活动。
幼儿对许多事物都存在着一些好奇心,如没有看见过的、没有玩过的、色彩鲜艳的、形状比较奇怪的事物等等。他们对这些事物都有着一定的兴趣,因此在活动开始之前,可以出示一些让幼儿感到好奇的事物,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幼儿的这种兴趣上加以引导,会让幼儿产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究性,从而会更加认真地去完成活动。
二.利用幼儿的需求。
幼儿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就以为他们会认真的去完成活动。别忘了,我们的幼儿年龄较小,还不怎么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意识。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而自己无力解决时,他们的兴趣就会渐渐磨掉了,变得失去动力而分散注意力了。因此在这个时候,教师应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幼儿的需求,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应给以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从而使幼儿能够继续保持他们的兴趣、积极把活动进行下去。
三.注意幼兒的个别差异。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就会体现出他们的差异,有的幼儿动手能力强,有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幼儿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较弱等。这时,教师就应该因人施教了。在谈话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以耐心的引导,帮助他们把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注意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大胆动手探索,等等。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会让幼儿较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加强了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四.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评价。
一次活动结束后,教师会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展现的行为进行简单的评价。这时,教师可以试着去引导幼儿进行评价,对自己的行为或对别人的行为发表自己的意见。当然,在幼儿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得注意引导幼儿给行为进行正确的评价,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当然,教师不仅仅在活动中需要对幼儿进行活动中的引导,在幼儿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对幼儿的平时行为规范、与幼儿相处能力、饮食卫生习惯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我们的幼儿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优秀幼儿,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有着很好的发展!